城市居家养老群体社会支持体系的数字失能研究
作者: 李言[摘要]居家养老是当前我国城市的主要养老模式,主要依靠家庭、社区、专业化机构组织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由不同社会主体向居家养老群体提供社会支持。数字化社会背景下,数字治理、数字金融、智慧养老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对于居家养老群体的社会支持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社会支持内容如何适应并融入新技术环境之中。然而在老年人的养老生活中,数字化的应用与服务供给并未真正普及,这不仅和老年群体自身的数字素养有关,深层原因是基于社会、制度、文化和技术四个维度的缺席与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的数字失能。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会支持;数字失能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6—0075—08
[作者简介]李言,女,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学、社会传播、社会支持、数字社会。
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国际通用的老龄化标准1,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在持续加深老龄化程度。低生育率和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导致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社会面对的结构性变化之一。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小型化现状,以及社会照护资源匮乏等困境,导致居家养老对于社会支持的需求不断扩大。社会化养老成为我国老年群体特别是城市老年群体的刚性需求。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重塑了社会面貌,且与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深同步进行,互相渗透并作用于整体社会。技术的变革和社会的数字化重塑了人们对于老龄化的认知,新的社会现实不仅催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议题,也持续为探索与老龄化及信息化相关的应对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1]。老年群体作为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要想在数字社会生存、融入,毫无疑问更需要数字化背景下的社会支持。
居家养老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以提供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为主,较少甚至几乎没有关注老年群体的数字养老需求及满足。实际上,数字社会的养老服务越来越依靠数字途径和手段提供必需的物质、信息甚至情感资源。大城市老年人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医疗、购物、出行等场景已经被线上支付、在线问诊、智慧交通等服务取代,这也就意味着对于面临数字社会融入和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居家养老群体,增加其数字技能和保障数字化养老生活的有效社会支持尤为重要。家人和社区的支持与陪伴能够增加老年群体对于数字技能的掌握、数字化养老方式的获取、通过数字平台获得情感支持并降低孤独感。然而,无论是社会新闻中关于老年群体遭遇的数字化困境报道,抑或是田野访谈中的结果均显示,居家老年群体并未有效地利用数字化工具提高养老效率,甚至被数字化摒弃。除了老年群体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因素,社会支持体系的不足与断裂使得他们并未有效地掌握并融入数字社会生活中,成为数字社会的边缘群体、数字弃民。社会支持体系的数字失能会加剧居家养老群体的数字排斥、数字鸿沟,在居家养老群体日益依靠社会支持体系的现实背景下,探讨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数字失能的表征、深层社会机理及其对于数字时代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影响,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本文基于社会支持的理论视角,通过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城市居家养老群体社会支持体系数字失能的深层机理,有助于在数字社会背景下对于老年群体消弭数字鸿沟,加快数字融入,以及数字化时代实现老年群体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供政策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居家养老的综述
我国养老领域的研究与西方国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这取决于我国历史悠久的孝道文化和传统家族制度。家既是代际传承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运转的重要推动力,更是宏观社会的基础组成部分。费孝通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的代际关系属于“反馈模式”,强调代际间的反哺,上一代抚育下一代,而下一代成年后再赡养年老的上一代;而西方国家的代际关系属于“接力模式”,父母对子女虽然有抚育的义务,但子女对父母却没有赡养的义务。[2]费孝通关于养老的理论强调了家庭在养老中的重要性和代际关系的持续性。反馈模式的家庭养老关系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特点,有深厚的道德伦理观念支撑。因此,中国养老模式的根基在家庭,这种模式并不容易改变。近些年,随着我国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会养老服务严重落后的现实状况,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西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关注依托于社区功能和资源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并反哺我国养老政策。
目前,我国学界针对居家养老的称呼仍然比较多样,居家养老、在地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居家社区养老、社区养老等概念均指向居家养老的含义,但是对于居家养老的内涵随着国家对依托社区资源居家养老的政策下达已经达成共识,即居家养老既不是家庭养老,也不是与机构养老相对立的社区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核心,联合多种社会资源进入社区,并以机构养老作为补充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包含生活照料、上门服务、医疗服务等。李学斌认为,居家养老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虽然有社区养老、社区助老、社区老龄服务等名称,但基本上都是指使老年人不脱离所生活的家庭、社区,同时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各种服务,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养老服务模式。[3]穆光宗指出,居家养老是机构养老的相对概念,区别只是地点的选择,并没有涉及和反映问题的实质,典型的居家养老是社会养老,实质是由社会来提供养老资源。[4]张奇林和赵青通过调研得出,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区别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养老方式,是“福利多元化”在老年福利领域的实践,有效整合社区资源,联结基层政府,协调家庭与社区关系,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这种模式既保留了老人的社交网络,又促进了资源高效利用,并助力特定群体就业。其市场运作与福利性质的结合,使之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创新路径。[5]童星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通过整合家庭、政府、社会和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可以弥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老龄化趋势挑战下的严重不足。[6]
尽管居家养老是社会各界较为认同的养老发展趋势,在落地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现有文献依然能发现不少居家养老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比如,孙泽宇认为,早期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服务机构规模、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服务项目普及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供需失衡问题较为突出。[7]孟艳春认为,居家养老推广普及成效不显著的根本原因在于社区养老服务定位不清晰、传统家庭养老观念陈旧以及政府责任缺位。[8]陈为智指出,尽管政府力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然而政策法规缺失导致服务差异显著;且服务主体不明,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关系未能理顺,资源分配不均,服务质量与效率参差不齐。[9]李舒馨和李南发现,尽管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专业化、人性化和规范化的特点,但在服务供给、专业化程度、政府投入以及服务针对性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10]总体而言,我国居家养老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制约因素,经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组织管理不强,专业化程度不够,老年群体个性化需求和满足仍存在较大差距。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结合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认识误区和现实困境。社会支持理论是不少学者研究居家养老的切入点。在深入探讨我国农村养老现状的背景下,赵立新提出居家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实施与发展,需要构建一个由社区、政府及社会共同参与、相互补充的社会支持体系,为农村居家养老提供相关的社会支持,并逐步建立农村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有效促进农村居家养老的实现。[11]高红以青岛市居家养老数据为研究对象,提出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资金多元化的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社会支持体系是发展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有效途径。[12]郝晓宁和薄涛通过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的视角,研究探索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及养老模式,发现传统以家庭为主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对于老年人的晚年养老生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社区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未来存在较大发展空间。[13]光瑞卿等发现,北京市社区居住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显著影响,包括人口社会学特征、健康状况、生活满意度以及居住环境和社区资源等,其中心理健康、居家养老满意度和婚姻状况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有显著影响,家庭结构和社区环境也影响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获得。[14]
应该说,学界关于居家养老的研究立足国情,扎根实际,结合各学科前沿理论,对我国居家养老的现状、困境、解决方式、运行逻辑、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了丰富的探讨与研究。然而,不少研究由于发表的时间原因,确实对于当下居家养老的形势尤其是大城市的居家养老现状无法起到解释的作用。在当下大城市社会变迁和家庭功能弱化的背景下,对于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研究相对较少,且只是在讨论社会支持体系作为一种解决方式和解决途径来促进居家养老未来的发展。事实上,数字化背景下大城市居家养老社会支持体系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并未有学者讨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社会支持理论作为一种常见的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解释框架,学者们通常将其视为解决途径,而没有从研究对象出发分析养老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本身是否存在问题。伴随着未来数字化的发展,大城市老年群体当下遭遇的数字失能困境表征、深层社会机理、解决路径的研究是具有普适性的,未来不可避免会适用到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因此,对于大城市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的数字失能研究,无论从理论或是实践均有利于促进我国居家养老的发展。
(二)关于社会支持的综述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学术界开始深入探索社会支持这一视角。部分学者从宏观的社会结构转型视野出发,聚焦整个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状况,关注的群体包括病患[15]、大学生[16]、职业群体[17]、流动农民[18]等相对弱势群体[19],对于老年群体的社会支持研究近些年开始逐渐增多,但主要关注的重点是在失能老人[20]、农村老人[21]的社会支持主体和内容等。作为一种复杂的综合系统,社会支持是否也会出现失效的情况呢?国外学者通过研究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并通过对患者、性别差异、心理健康等领域的研究,确认了社会支持的限度与制约因素。但国内学界研究社会支持效果的文章相对匮乏,主要关注大学生、工作场域、性别差异、医学患者接受的社会支持效果,很少涉及老年群体[22],并且主要从医学[23]和心理学[24]的角度分析社会支持失效及其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关于社会支持为什么会失效的深层机理探索也十分有限。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数字社会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基础性的社会要素,从本质上重塑了社会结构和社会交往方式,再造了人们的生活场景与生活方式。因此,数字社会视域下社会支持体系能否有效作用于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对于数字社会的老年群体至关重要,而现有的文献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极少涉足数字化时代老年群体社会支持的效果研究。这一现状不仅限制了我们对老年群体特定需求与满足的深入理解,也阻碍了构建更为全面、有效的社会支持及健康老龄化策略。针对居家养老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失能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居家养老的支持体系与老年人之间的关系,还能够从多维度、多层次剖析社会支持对老年群体福祉的具体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三、城市居家养老群体社会支持体系数字失能机制分析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居家养老群体社会支持体系数字失能的深层机理,在2021—2023年间对B市6个社区的32位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深度访谈,并对其家庭及家庭成员进行持续性的参与式观察;深入走访并追踪了两个不同城区的街道和社区,对街道主管领导、业务主管、社区主管领导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结合不同职级、不同工作内容等因素,共访谈了6名社区工作者和5名社区管理人员。其中,26名居家养老的受访者年龄在70岁以上,6名受访者年龄在60—70岁之间,有9名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由子女或家属代为访谈。B市是我国直辖市之一,经济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在国内均属于领先地位,是智慧养老发展态势在国内领先的城市,选取该区域进行访谈具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