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

作者: 孙卫青

[摘要]高质量推进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本文在对高质量推进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基础上,从八个方面提出高质量推进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思路措施。

[关键词]新疆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建设;改革;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6—0125—08

[作者简介]孙卫青,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进行重要部署,强调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自2013年我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建设以来的第一个十年间,21个自贸试验区有效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较好地完成了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任务,推出了一大批基础性、开创性改革开放举措,形成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自贸试验区建设新十年已经开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面总结十年建设经验基础上,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1]2023年10月21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11月1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新疆自贸试验区)揭牌,标志着我国第22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新疆自贸试验区一起步就面临着边开局边提升的重任。

一、高质量推进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也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十周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我国建设自贸试验区是在新征程上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推动可持续增长的需要,也是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对外拓展空间挤压、有效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的需要。通过实施自贸试验区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通过新的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压力测试,我们掌握了主动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但改革开放不会止步,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才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利益。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是我国东西双向开放的策源地,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是我国进一步扩大沿边地区、内陆地区、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通过新疆自贸试验区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进行压力测试、风险测试,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为我国构建全方位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有利于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应对国际国内最新形势变化、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塑造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提出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率先崛起,通过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制造业,主动融入全球生产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构成了紧密的自循环系统,而西部内陆地区仅凭借资源能源和劳动力参与国内产业分工,长期处于这个循环系统的边缘。[2]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意味着我国经济循环方式面临重大调整,西部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环节将形成紧密的经济循环协作,形成新的国内分工体系,对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内陆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西部地区借助沿边优势,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产业,与周边国家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发挥中心枢纽的增长极作用,将带动新疆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三)有利于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试验区,要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其建设和发展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要瞄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使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早期成果和更大成效,助力创建亚欧黄金通道和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为共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同时,通过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带动发展,能够推动沿海内陆沿边优势互济、良性互动,促进形成我国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新疆发挥连接从东北亚→东部沿海→中西部省区→中南西亚→欧洲的桥梁和纽带,增强向西开放的发展能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四)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水平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推进。新疆自贸试验区必须牢牢抓住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的新机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大力加强与中东部地区的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以发展促安全、促稳定,以稳定和安全保发展。

二、高质量推进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战略地位重要,国家寄予厚望和关怀。新疆位于欧亚大陆中心,一头连接我国中西部,另一头通过中亚联通西亚和欧洲,向北通达俄罗斯,向南到达南亚,与8个国家接壤,是我国陆上与邻国交界最多的省区,边境线长5600多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总长度的四分之一,拥有20个国家一类口岸。新疆具备对外开放的天然条件,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和战略门户。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架构,依托北、中、南三大战略通道,按照“疆内环起来、进出疆快起来,南北疆畅起来、进出境联起来”的基本思路,推动“海陆天网”四位一体联通,已经构建起了东联西出的“黄金通道”。开通双边国际道路运输线路118条、占全国的1/3以上,建设跨境国际光缆26条,建成并运营30座机场,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

新疆自贸试验区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怀下批准设立的,标志着新疆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自贸试验区面积179.66平方公里,三个片区分别处于新疆中、南、北三个区域,三个片区之前批准的保税区全部纳入各自范围,三个片区中都包含兵团区域。三个片区均有重点枢纽口岸,依托口岸和通道优势,在推动外向型产业发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对外开放格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备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对外开放再上新水平的基础和条件。三个片区的定位契合新疆的未来发展需要,各片区将通过差别化探索,形成各具特色、协同联动、竞相发展的对外开放新格局。[3]

2.基础条件具备,发展潜力大。新疆资源能源条件好,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国的40%、22%、28%,均居全国首位;风光资源丰富,风、光、电互补调节,对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为新疆高质量发展提供能源保障意义重大。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产品供应和保障基地,以兵团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特点突出,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业强国建设做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贡献。2023年兵团农业增加值占自治区的29.4%,比重多年来保持基本稳定。[4]新疆棉花总产占全国的九成以上,其中兵团棉花总产占全国的近40%,棉花单产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并连创全国新高,棉花质量6项指标均高于自治区和全国同期水平。2022年,兵团粮食播种面积创近六年新高,总产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全国2倍;兵团林果产量占新疆的38.5%,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70%,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2022年,兵团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3个百分点,居于领先水平;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90%,居全国第一,已覆盖40多种大田作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依托能源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活力与韧性不断提高,经济增速长时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2022年,新疆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1%,高于全国同期的6.2%,排名从25位上升至23位。2024年,新疆设定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6.5%,在全国31省份中排名第三。

3.开放水平提升,枢纽地位正日益显现。新疆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和外向型产业发展,积极扩大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合作,着力抓好自治区“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建设,目前已经成为横贯东西、联通内外的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和重要依托。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设加快推进,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改革发展步入快车道,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获批并全面加快建设,全区已获批设立4个综合保税区、4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新疆和兵团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022—2023年,新疆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57% 和45.9%,远高于全国增速。新疆进出口总额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大关,2022年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463.6亿元;2023年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到3573亿元。

2016年5月,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成。截至2023年,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中欧班列连续5年保持年开行量千列以上,累计开行中欧(中亚)班列达7300余列,通达19个国家、26个城市,运载货物有200多个种类。目前,从新疆始发中欧班列的城市达11个,番茄酱、干果、苹果汁、钢材、化工产品等货物能够就近汇集、集拼集运,搭乘专列销往国外。石河子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2022年成功纳入“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中新建物流集团多式联运国际综合物流港已连续7年开行百列以上,为天业等外向型企业出口聚氯乙烯、工业硅、纺织服装等产品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物流支撑。2023年该集团获评“全国物流专精特新推荐企业”,是自治区和兵团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4.可借鉴推广经验丰富,后发优势明显。经过11年的发展,我国自贸试验区推出以“五个率先”为代表的一批改革创新举措,发挥了制度创新“头雁效应”。自贸试验区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边试点、边总结”,推广了一批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引领带动全国深化改革开放,如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核心的贸易便利化模式、“证照分离”等政府管理改革、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自由贸易账户等。21个自贸试验区累计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302项、地方自主推广28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由国务院自贸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总结印发供各地借鉴的“最佳实践案例”四批61个,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这些为推进新疆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可借鉴运用的丰富经验。

新疆自贸试验区自批准建设以来,发展速度迅猛。2024年上半年,新疆自贸试验区提出了129项改革试点任务,已落地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效和积极进展的有60项;实现进出口总额728.2亿元,占到新疆的33%。上半年三个兵团区块已落地实施或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改革试点任务有57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拥有市场经营主体近8000户,拥有“四上”企业近200家,复制推广全国和地方层面制度创新成果213项。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拉动新疆经济增长、扩大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引擎。

5.外部环境改善,市场主体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新疆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工作来推进,先后出台《自治区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年)》、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在优化政务服务、提高开办企业便利度、深化招投标领域改革、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等领域持续用力,对标国内最高标准、先进水平,突出重点,补齐短板,不断推进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截至2023年底,新疆登记在册各类经营主体244.57万户(含兵团26.33万户),新登记经营主体40.88万户,同比增长24.9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