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然·实然·使然: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维逻辑探赜

作者: 谢哲毅 吴常柏

[摘要]现代化的变革不仅是社会迭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革命使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党的中心任务。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应然、实践实然和价值使然,有利于应对动荡世界局势,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方向,踔厉奋进乘风破浪。溯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为探索实践路径奠定理论基础;路径探寻是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向度。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持续推动着全球治理体系现代化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逻辑;路径探索;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3—0041—07

[作者简介]谢哲毅,男,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吴常柏,男,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执政规律与社会整合、学科教学(思政方向)理论与实践。

早期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浪潮,探索多种改善中国发展前途的道路与方法都以失败告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无产阶级产生主体的人自身发展的意识,并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一步步探索走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改变了现代化问题的基本版图”1,打破了西方统治的“现代化模板”。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与转变,需以大历史观的方法观察现代化起源历程、探索路径与现实价值。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应然、实然和使然,以更高更深层人类文明新形态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奋斗前行的辉煌成就,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行。

一、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应然:生成逻辑

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溯源至进程,呈现的历史必然性可分为内生性和外压性两个方面,根本是传统性与现代性两种异质文明的差异。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历程首先需要界定“现代化”理论概念,实质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明确的说明,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中国式现代化基本表征显而易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起源特质对其探索路径及时代价值有着厘清发展脉络的历史意义与理论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起源的内生性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内生动力促进了现代化发展。当时的统治者未能正确审视所面临的外忧内患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制度的腐朽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正如邓小平所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鼓舞未来中国革命的重要精神源泉,展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部侵略和内部腐朽的觉醒与反抗。

“自强运动”的失败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现代化发展大潮的关键一步。2洋务运动是早期中国现代化的一次实践。从现代化角度审视,“洋务”一词不如“自强”切题,3其本质是“中体西用”,结果只空有一副皮囊而没有真正属于中国的现代化意识;只在“器”的层次进行改革,并没有在“道”即思想层面进行审视与反思,致使现代化探索空有一句口号和一堆“半吊子”工程。

资产阶级改良派运动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践开端。改良派敏锐的嗅觉察觉到帝国主义的野心,提出抵制外来入侵,要求维护国家主权,凡“有不利吾民,有碍各国自主之权者”,皆应废除。4主张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近代农业以及发展近代工业等一系列趋向现代化的发展,涉及中国现代化的民族化、工业化和民主化三项核心内容。

辛亥革命是中国早期对现代化制度层面的探索。为挽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国人关注到孙中山的救国救民方案。“科学的思想方法是近代文化的至宝。”5总结中国现代化遭受的一系列挫折与失败的原因,孙中山观西方发展提出“三民主义”,推翻中国持续上千年的封建君主制,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在制度层面取得重大突破。6

“五四运动”是思想文化层面探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主要线索。现代化进程中最深层次的变迁是文化的选择。新文化运动的争论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基于时代考察和文化的民族性,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选择由“西化”到“俄化”的社会主义道路,掀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新篇章。至此,中国现代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起源的外压性

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中国现代化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提出的多种理论,含有明显政治隐患并诱导落后国家走西方国家道路。作为世界大国有必要祛魅并驱散现代化进程中迷雾和模糊不清的地方,顶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外部压力。中国的现代化是以其独创性呈现给世界的。

1.世界历史视域下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世界历史指人类社会发展各个时代的历史,各国各民族相互交流渗透一体化的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源于生产力发展与社会交往,“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世界性为基础,各国卷入世界范围发展后,单独国家内部矛盾变成世界性矛盾,“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8在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国家启示下,相对落后国家可大幅缩短发展过程实现跨越式发展。由此可见,本国内部生产力与发展不仅取决于内部环境也取决于和外部的关系。

国内部分手工业经济转为现代工业,为走向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前提。“现代化不是一个民族性的概念”1,不能仅同本国发展情况对比,是同世界先进水平对比产生的结论。各国间广泛交流,整个世界的生产活动都发生联系。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走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现代化道路受制于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与霸权主义。十月革命催生了中国先进分子“走俄国的路”这一现代化探索。西方列强不愿看到中国摆脱殖民统治,不希望中国成为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外部压力下中国现代化发展愈发困难,不断试错与反思最终走向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源于模仿最后超越,建立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体系。西方现代化的早期开启及全球范围内生产资料的瓜分,奠定了全球主导话语权与地位。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给人类带来的并不是无限光明,而是危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2资本的逻辑是无限制地开采自然资源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动力和驱动力。西方列强作为现代化先行者,虽起步早但发展潜能和可持续性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道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于传统性和现代性两种异质文明冲突

传统性与现代性并非处于绝对对立中。3现代化进程中两者同步发展,缺一不可。社会发展中蕴藏着传统因素,只能在其基础上创新性发展,不能做到完全丢弃传统部分。中国现代化发展内生性所呈现的变革是在传统性基础上推陈出新、逐渐深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避不开传统,传统性所包含的精华与糟粕要善于分辨并灵活运用,才能保证在发展现代化路途上不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国式现代化演进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当今世界的现代化发展,历史上都有着“西化”的影子,免不了与资本主义特征相糅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与西方国家发展不同,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实际要求与必然产物。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历史文化历程源远流长,社会发展各方面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再创造。中国社会的发展针对两者的关系经过不断试错,已能够用批判的态度对待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居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依然能够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对任何一个有文明底蕴的国家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仅要从外来文化中汲取现代性的动力,也需在传统文化中挖掘传统性的精神价值,反哺于现代化发展。西方现代文化的渗透也要求对本土传统文化进行变革和保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民族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力量与内生动力,通过一系列适于中国发展实际的转换,形成中国现代文化,为现代化发展添加“燃料”。传统的文化不能解决现代化难题,但其中的逻辑思考却能给予反思。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现代化发展的立身之本和精神支柱。

2.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伟大民族精神。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与时代的碰撞。现代化发展的生成逻辑源于对优秀传统的继承,优秀传统是社会发展中本国现实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价值体系。中国有丰富悠久的传统文化,但历史上的逆发展也时刻敲响警钟,同样负载着文化力量并不一定代表能够借助其丰富底蕴强国富民。

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并将一直持续下去,其根源的动力不能用一次就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创造性发展。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是走向更高更远的现代化道路之精神源泉与不竭动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实然:路径探寻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充满了荆棘与曲折,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从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和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探索路径的角度,深入研究这条“新”路是如何形成和发展、开辟和拓展,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创建的独特经验。具体而言,了解与阐释不同时期和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现代化探索,既置身于世界现代化历史发展中,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助于掌握如何借鉴与跨越世界现代化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不同发展时期的历史定位、基本内涵和实践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复杂的风险和挑战,推进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接续发展,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开端——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中国现代化的障碍和困难是什么?国外资本所促成的现代化对中国的影响等问题在当前社会阶级探索基础上如何实现,困扰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中国现代化道路何去何从进行持续探索,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已进行关于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并在军工企业生产中逐步加深对工业化重要内涵的了解,以及对其复杂性在实践层面的初步认识。要救当时的中国就要去掉这个“落后”性,踏入现代化阶段,但事实并不是一点没有现代化影子,众多现代化成分表象中不少抄袭欧美国家现代化的皮毛。伴随一切正气的现代化思想不能转化并普及全国,处处受到阻碍,终究形成“此路不通”的局面。如果要使中国消灭落后气象,实现现代化,只有将中国经济进行全盘改造。

党的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是“统一”,国家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与核心,建立一个统一国家是其必然要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2。从农业化到工业化渐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开启民族复兴伟业仅用三年时间恢复社会经济秩序,源自建立中国现代化道路需立足独立完整国家的前提。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逻辑基点出发,遵循国家建设和事物发展一般规律,为现代化道路探索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二)探索——过渡时期工业化道路

新中国成立伊始,正当中国人民为争取财政状况的全面好转而奋斗时,朝鲜战争爆发。此次战争也让国家意识到现代化装备的重要性,走现代化与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1953年提出“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其主体任务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提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954年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3也正是在此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做出最初规划与概括。“四个现代化”的内涵不断调整与充实,且凝聚近代中国所有仁人志士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愿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