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织于资本主义现象中的两重逻辑
作者: 张倩 朱炳元[摘要]“两个必然”论断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灵魂,贯穿于其整个思想体系之中,也是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现象和变化的钥匙,对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具有重大意义。资本主义是一种典型的私有制社会制度,它的存续以商品、货币等资本的流通和扩张为基础,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为纽带。资本主义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一面昂首阔步走向辉煌繁荣的“康庄大道”,一面又在无形中挖掘埋葬自身的坟墓。这两重逻辑始终交织于资本主义制度之中,促使资本主义社会陷入“繁荣——危机——重构”这一无限循环的窠臼中。繁荣掩盖下的是未来无穷无尽的哀号,资本主义终究会永久退出舞台,消逝于历史汹涌的波涛中。
[关键词]资本主义;“两个必然”;矛盾
[中图分类号]D0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3—0098—08
[作者简介]张倩,女,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朱炳元,男,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现象应该秉持辩证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整个世界的方法和思想价值体系,更是其思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变化的范畴和方法[1]。在社会主义社会讨论资本主义制度应该秉持客观、辩证的态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批判的原因和借口。学术界一直对“资本是‘善’还是‘恶’?”展开激烈的讨论,其中,有两种主流观点,即“资本性恶论”和“资本有善有恶论”[2]。“资本性恶论”认为资本的诞生本身是个错误、是个偏差,它是一切罪恶和痛苦的始作俑者。该论断否定了资本对生产力、对经济发展、对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其视为万恶之源。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提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他们赋予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极高的评价。资本主义全球化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将整个世界连为一体,推动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资本有善有恶论”秉持了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既看到了资本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也看到了资本阻碍社会进步的一面。
同样的,我们更应看到资本主义的繁荣终将消逝这一面。将资本主义的繁荣与“两个必然”论断中“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一般规律相混淆,并对这一历史规律产生怀疑的态度是完全不可取的。为了扩充资本规模、获取暴利,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得不出售公共财产和资产,寻找吸引开发商的交易,并采取讨好富人、取代穷人的策略[4]。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因为资本形式发生创新而短时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5],但资本主义的繁荣是虚假的繁荣、短暂的繁荣。可以说,在资本主义世界,资本既是使财富充分涌流的源泉,也是阿喀琉斯之踵,最终将会导致资本主义走向灭亡。资本主义制度下带来的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不断推动着资本主义丧钟的敲响,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经济危机及其衍生的政治危机、文化危机也预示丧钟敲响前奏的到来。资本主义的未来确实是一个亟待讨论和解决的问题,从归根结底意义上来说,走向社会主义是必然的,剥夺者们要被剥夺了。
一、慈善机构援助下资本家的“良苦用心”
许多民众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慈善事业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认为资本家的捐赠是一种受基督信仰驱使,带有奉献精神的温情行为。那么,他们究竟是救世主还是伪君子?扒掉资本家所谓的“慈善”外衣,不费吹灰之力即可推翻此种善意的观点,他们得到的远远超过他们付出的。而且就算他们的出发点和行为是无私的,但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当代哲学家齐泽克对慈善家索罗斯的批判:“他用右手所修复的是他左手毁坏的东西。”
美联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美国1%最富裕的家庭所拥有的财产达43.27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了美国9成家庭的财产总和(40.28万亿),马太效应愈加明显。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鲜明反映了贫富差距问题。这些最富裕的家庭一般是以杰夫·贝佐斯、埃隆·马斯克、比尔·盖茨为首的富豪资本家们。大量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一直是美国重大政治争议的核心问题之一。资本家占有巨额的社会财富,换句话说,应纳税所得额基数庞大,势必应该按照法律规定缴纳税款。但是就资本主义社会实际发展状况来看,貌似并不是这样。《美国税法典》《非营利性组织注册统一规定》等法律对家族慈善基金会的设立、免税资格获取、运营(包括信息披露、税收缴纳、资金运用、行为禁止等)和监管等方面均进行了详细规定[6],而且重点是,并不一定要求慈善机构必须仅为低收入的个人提供服务方可有资格成为慈善组织[7],这为资本家避税拓宽了途径。慈善基金会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慈善事业的主要载体。资产阶级将财富以“捐赠”的名义放入基金会,由此实现了免征收入所得税和遗产税的目的。本质上来说,慈善基金会只是个空壳,是资本家用来偷税漏税的“强大武器”,他们把自己攫取的大额财富从左口袋转移到右口袋,采取另一种方式享受收益的权利。
慈善机构也与政府势力纠缠不清,互相满足切身利益需求,形成了十分亲密的伙伴关系。对于投资慈善机构的资本家来说,他们常以慈善事业为幌子通过提供资金弥补财政赤字来操控政府,进而左右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使政府成为获取更大经济利益的帮手。资本家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获得了政治舞台上的发言权,美国的很多官员都与慈善基金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今已经很难在慈善家和资本家之间划分严格的界限。例如,美国政治家赛勒斯·罗伯茨·万斯,卸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一职后,担任了卡特政府的国务卿;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在2010年成立了全国财政责任和改革委员会,委员会中一些高级职员的薪水由一些慈善机构例如彼得森基金会来承担。正如洛克菲勒说的那样,“华盛顿的国务院是我们最大的帮手,众多大使和部长们帮助我们在全世界最远的角落开辟新市场”。对于政府来说,慈善机构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实施某些“没有做、不能做、或不愿做的”事情的工具[8]。慈善机构作为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是政府对外掩饰自身罪恶行径的得力助手。
资本主义国家的慈善机构总是在不死心地对以我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和风细雨般悄无声息地输出资本主义的那套普世价值观。以美国为例,美国三大“片”——好莱坞大片、薯片、芯片本质上都是在无形之中对外输出美国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价值观。而且,美国在慈善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下也非常热衷于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干预和插手别国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发展道路,企图让其他国家逐步沦为自己的殖民地或附属国。随着中国力量的强劲迸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妄想在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下搭上“颜色”中国的顺风车,这是我们应该坚决警惕和抵制的。中国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奶头乐”消遣下贫富分化的加剧
“奶头乐”是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美国著名地缘战略理论家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布热津斯基以极端反苏著称。“奶头乐”是英文单词“titts”(奶头)和“entertainment”(娱乐)两词的组合,主要指运用极具吸引人的、令人消沉的娱乐和充满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短视频)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所谓的“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斗志、怠于思考。谈到“奶头乐”,就必须提到与之相联系的“马太效应”和帕累托法则。“马太效应”上文已经提到,在此不做赘述。帕累托法则即大众熟知的二八法则,指20%的人口掌握着80%的社会财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逐渐集中于少部分富人手中,贫富差距也愈来愈大。20%富人的税后收入远远高出80%穷人的税后收入以及整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且税后收入增长超出20%穷人的税后收入20倍之多,这势必会激起穷人的消极情绪。如何处理这80%人口的仇富与不满情绪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奶头乐”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奶头”,让他们心安理得地接受被抛弃、被遗忘的状态,力图减少或完全避免其与资产阶级之间激烈的冲突发生。“奶头乐”通过发泄型,开放色情产业、开发暴力游戏抑或满足型,报道名人八卦丑闻、进行促销活动、制作偶像剧、真人秀等大众视听娱乐节目等过度娱乐化和泛娱乐化的方式麻痹精神、弱化思考力和执行力,使人陷入乐不思蜀的境界,进而使80%人口放弃斗争,奢靡享受。20%的人保持清醒,80%的人继续沉沦,马太效应势必愈演愈烈。
资产阶级国家执政党出台保障工人阶级利益的相关政策或措施仅仅是在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在维持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对上层建筑修修补补,短时间内达到缓和阶级矛盾的目的。始于2018年的法国巴黎“黄背心”运动最初的导火线是政府加征燃油税,巴黎圣母院被烧后筹集巨款速度之快也加剧了法国民众的不满情绪。整个运动中民众进行了多达20次的示威游行,游行过程中打砸烧抢诸如香榭丽舍大街等公共街道和区域。后续,运动持续发酵,蔓延到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多个国家。民众们的诉求领域本质上主要集中在公平、自由等权利的保证上。法国当局迫于压力作出了让步,但在让步中仍然还是能清晰地看到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影子。其中一项让步是关于法国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马克龙宣布,自2019年起,把每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100欧元,而且与此同时,政府也向企业主保证这100欧元的增加并不会给带其来额外负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都是向资产阶级倾斜的,旨在保证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损害。其实,这也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逐渐加大的原因之一。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差距并不明显,后续由于内部的资本逻辑以及外部的市场逻辑才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燃起了熊熊大火。类似于战争、危机等因素实际上能暂时平息无产阶级的怒火,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延长了存续时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能继续维系下来。1929—1933年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而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几乎使世界陷入漩涡和低谷之中,全球经济一蹶不振,各个资本主义国家都采取相关措施力图将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日本和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侵略别的国家;美国并没有通过战争重新复苏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的方式来转嫁经济危机,而是选取改革的方式改善社会经济状况。当时的经济大危机以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为显著特征。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甚至做好当美国最后一任总统的准备。为了挽救这一现状,罗斯福大刀阔斧改革,开启了“罗斯福新政”。除以工代赈、整顿银行之外,“罗斯福新政”中还包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为退休工人提供养老金和保险,为失业者提供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也可以领取一定的补助金,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收入差距。在罗斯福后的几十年美国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无论是政界人士还是普通民众,都对罗斯福主义有极高的评价和赞赏。但这一趋势并没有一直保持下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步伐持续加快,贫富差距往往和经济增长相伴而生,两极分化愈演愈烈,经济大环境转好的红利最后依旧独由富人享受。
三、巨额财富堆积下泡沫的膨胀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首先会产生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而且随着竞争激烈化以及企业规模日趋扩大,势必会出现垄断现象。实际上,金融资本与垄断密不可分。从定义来看,金融资本指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从形成原因来看,工业资本的集中以及银行资本的集中也会走向垄断,最终形成金融资本。正是垄断的存在才导致了金融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深究每次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无非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固有的基本矛盾。“罗斯福新政”本质上是针对通货紧缩作出的应对措施。“通货”指的是流通中的货币量,“通货紧缩”指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减少,出现了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的情况。“罗斯福新政”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主要特征,加紧国家对经济的管控。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滞胀现象,即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放松管制的相关呼声越来越高。“通货膨胀”即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的情况。本次在解决经济危机的众多方案中,新自由主义胜出。从反面来看,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三个“否定”。一是否定公有制,坚持私有制。二是否定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基础,不符合新自由主义所提倡的价值观念。三是否定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干预会极大降低经济效率,造成市场单一化现象。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英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采取放松金融管制等自由化的金融措施以图摆脱“滞胀”困境,金融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