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现代:新疆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市民化进程中的转换与调适
作者: 闫韶华[摘要]农民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与城市相比,新疆农村少数民族群众传统观念、宗教意识相对浓厚,市场意识、教育理念较为落后。因此,新疆农村的少数民族群众在市民化进程中必然面临生活方式、社区文化、经济活动方式、社会竞争、教育理念、价值观念等的多重转换,以及市民化进程中的身份、经济、心理、文化等多重适应问题。如何平稳进行多重转换以及如何顺利地完成多重适应不仅是农村少数民族群众自身所要面对的关键因素,也是城市管理部门的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疆;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市民化;转换;调适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3—0122—07
[作者简介]闫韶华,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民族宗教问题。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新时代以来,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少数民族群众的市民化进程同步加快。如何平稳顺利地融入城市并完成市民化,这是每一个进城的少数民族群众所必须面对的现实。进入城市后的少数民族群众面对的不仅仅是居住地点和居住方式、经济活动方式、社会竞争等物质文化层面的巨大转换,还包括非物质层面价值观念、教育观念的深刻转换,因此,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市民化进程中还需要解决个人的身份、经济、心理、文化等多重适应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中的农村少数民族群众的市民化
在很大程度上,城市的发展是衡量现代化的尺度。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相对传统的城镇化而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即“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人的现代化”可以由物质生活水准、经济发展现代化等指数进行衡量,但更应体现为包括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型。
新疆城镇化过程中“人的现代化”滞后于建筑面貌的变化,城市“软件”“软实力”的较低,制约着城镇文化竞争力。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以是否与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标准而言,新疆农村少数民族群众的市民化是不够的,甚至体现出了一定的保守性、滞后性,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农村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传统主要与传统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宗法的、宗教的、甚至迷信的信条仍是新疆少数民族行为准则的重要部分”1,“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安贫乐道、得过且过的幸福观;经验主义的小农生产观;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的经验主义种植观以及存在于部分人心中的‘等、靠、要’惯性思维等。”2
二、新疆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市民化进程中的多重转换
新型城镇化意味城乡结构的巨大变革,与此紧随的是农业与工商业的此消彼长,人在这场变革中随之激烈震荡。新疆农村少数民族群众随着居住地点的迁移,其生活方式、社区文化、经济活动方式、社会竞争方式、受教育方式、价值追求、宗教观念等要进行一次全面转换。
(一)生活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农村社会生产生活受到季节支配,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料相对匮乏,社会娱乐设施普遍落后甚至缺乏,农民闲暇生活相对单调。人际交往直接而密切,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同村之人非亲既故,邻里世代比邻而居,关系一般融洽。受制于落后的交通工具,人的活动范围狭小。一个传统型的社会,人们“多半栖居在一个被命运主宰的世界里”,“清晰而明确地规定管理着人们的大部分行为”3。人们的生活环境较为稳定,社会流动缓慢,传统习俗浓厚且普遍十分重视,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深受宗教和习俗的影响和制约。“出生在这个村庄,就是要生活在这些制度之下,从摇篮到坟墓,它们始终‘悬垂’在生活的一切之上。”4人们的政治生活态度相对淡漠,参政意识不强。居住方式多以传统民居为主,造价低廉,安全性、保暖性差。一般家庭以两至三代人共居一处院落,儿子两个以上则分院而居。
现代城镇的生活方式与农村截然相反,个人工作、学习基本制度化。城市的物质文化娱乐生活相对丰富,人的交际范围相对较广。传统节日氛围有淡化趋势,婚丧嫁娶活动逐渐简化。相对乡村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城市人际关系较为疏离。城市家庭一般以核心家庭为主,在消费方面,各种日常消费、文化娱乐、教育等的支出高且花样多,从而对居民产生外在的经济压力。此外,先富阶层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示范性效应也会对城市新居民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在多重因素之下,传统文化、已经固化于信教群众思想观念当中的守贫、克己、安于现状的心态在各种外力的冲击、诱惑之下由量变向质变迈进。
(二)社区文化从单一到多元的转换
传统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聚居乡村尤其是南疆农村自成一个较为封闭的宗教文化社区,宗教氛围普遍较为浓厚,文化氛围较为单一。村民各自遵守着千百年形成的习惯,部分宗教教规已经内化为民族风俗习惯,在婚丧嫁娶等礼仪中表现尤为明显,对于这些“累积的传统”5,村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这种文化的接受与学习基本不具有主观的可选择性,它如“宿命”般存在。乡村的道德伦理习惯深受宗教教义的影响,现代文化对乡村而言属于外来的新鲜事物,那些习惯于单一文化的社区有可能对多元文化所造成的冲击因为不适应而加以排斥。
“事实上,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够超凡脱俗地独立生存和发展,没有谁可以像孤岛那样,与世隔绝而独善其身。”6新型城镇化使得相对封闭的农村宗教社区结构在转型过程中被逐渐打破,新的社会结构在城镇中进行重组。现代化最重要的后果之一是多元文化的出现,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在意识层面,这意味着宗教不再是理所当然的,而变成了反思和抉择的对象”,“选择可以是世俗的,也可以是宗教的”1。如果考察价值层面,表现出维系宗教社区的精神价值观在此过程中发生着渐变,农村社区中原有的宗教文化内涵发生着改变,许多宗教文化功能趋于弱化或者消失,或只剩余象征意义。城镇多元文化是多元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主体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有机共存。在这个多元文化共同体中,给人们以不同文化的学习、欣赏、借鉴、选择的机会,也增加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理解、沟通的机会,城市居民接受多元文化熏陶,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逐步得到增强,即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更为重要的是那些从小就接受多元文化共同体熏陶的下一代,他们社会化的过程与城市多元文化密切相关。个人社会化的内容和深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文化取向,其对于传统思想观念、宗教观念、宗教行为方式的认知必然与在乡村单一文化社区是截然不同的。年轻一代视多元文化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多样性是世界的一种基本特质”,在多元文化共同体中,那种狭隘的文化或民族自大意识并不会受到欢迎,开放包容心态在此受到鼓励、赞赏。
(三)经济活动从农牧业到工商业的转换
在新疆农村,传统经济生产方式以农牧业为主。农牧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不便运输和储藏。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率较低,资金周转缓慢,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约较大。此外,人的活动半径受到农牧业生产活动的制约,活动范围小。在农牧业经济活动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对土地具有深厚的情感,甚至成为情感的寄托。人一生的吃、穿、住等甚至于娱乐活动都离不开土地,生于斯葬于斯。
城市是工商业经济的天地,现代城市工商业经营形态复杂多样,资金周转依靠金融系统,生产活动几乎不受自然因素制约。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农业社会向城镇化工商业社会的这种逐渐转换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社会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也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巨大飞跃。城镇化过程中传统农业人口日益萎缩,市民的职业划分与从事的工种相关,复杂多样。现代城市管理有序,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充足的资本、人力资源等外部条件。城市经济生产效率高,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市民可以享有更好的生活、居住、医疗、教育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人的思想意识,在农业生产方式之下所陶铸而成的个人或群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宗教意识由于要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不论个人主观愿望如何将不得不对旧有的观念作出必要扬弃,在此过程中传统观念、宗教意识、宗教观念等将作出必要的调整去适应新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四)社会竞争从求生存到谋发展的转换
在南疆农村社会经济运作方式相对单一,经济收入主要依赖出售农产品,二三产业稀少,同一村社内部的个体之间不存在激烈市场竞争,经济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千百年来南疆农村社会受宗教思想影响较大,加之艰苦的农业生产条件、经常性的社会动荡使人所形成靠天吃饭的思维定式,农民的思想观念普遍保守,克己守贫的意识较强。客观上,乡民对物质享受的主观愿望不是十分强烈,幸福阈值较低,相对于忙碌追求财富的辛劳人们更乐于享受安逸的闲暇。当人们进入城市之后,环境发生巨变,生活、工作比较忙碌,但是与乡村社会相比人们在城市获得了与之前相比多得多的发展机会,各种物质享受刺激着人们对成功、发展的欲望。城市成功阶层适时的示范:只要努力就有可能获得成功。“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人的需要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社会交往相联系着,脱离开社会条件的抽象的需要是根本不存在的。”1城市为刺激人们创新化发展、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各种激励性的政策,比如金融政策、信贷政策、产业政策等,它把巨大的发展机会展现在个体面前,给人们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城市可供发展的空间超越任何农村社会,它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个人的发展,它允许个人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城市社会巨大的个人发展机会最终会促使人的社会行为从求生存到谋发展的变化,从属于人的发展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在这种意识的转棙中亦随之发生转变。故而,城市社会鼓励人们从求生存到谋发展、从求温饱到追求富足的转化是城镇化过程中促使观念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教育理念从重经验到依靠科学的转换
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的内容。乡村传统教育为乡村生活群体的社会化提供了观念、方法和场景,在乡村传统教育理念的熏陶下,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与乡村生产生活模式相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在城市中人的居住格局、生存基础、交际网络、学习途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社会对人提出的要求的变化是本质性的,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教育,就有与现实需要脱节之虞,成为时代的“局外人”“旁观者”。如果对乡村教育进行考察,就会发现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区教育、经堂教育,它们的共同点是适应乡土环境的宗教教育都是其重要的教育内容。2在乡村教育模式下人的宗教身份在社会化的过程被不断强化,直至传统观念、宗教意识完全被内化,并最终在潜意识当中完成自身宗教身份的建构。传统教育中的宗教教育在延续乡村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以及乡村社会的延续中起着举足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城镇的现代文化场域之中一些适合于乡土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与时代脱节,甚至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公民,所有的未成年人必须接受义务教育。现代教育理念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它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城镇化的生活方式以及现代教育的示范作用促使人主动或被动去适应科学教育理念,其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刺激人接受并认同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转变其实是人对现代化、城镇化的适应、认知过程,也是对自身传统观念、宗教观念、思维模式的反思过程。在现代化城镇,个人社会化场景与乡村相比发生巨大转变,在科学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育场景当中人的科学素养、文化素养是使得传统观念、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六)价值追求从封闭到开放的转换
新疆农村作为相对独立、封闭的“共同体”在村民长期的共同生活和频繁互动中,建立了亲密关系和相互的了解、信任,一代代传承与不断的陶铸形成了共同的习俗惯例、规范和道德观念,以及共同的荣辱、是非、对错、善恶的判断标准、地方性的共识等等,这种文化价值体系又会反过来形塑每一个个体自身的价值观念。这些乡村文化价值体系成为这个或大或小的一个个共同体较为一致的价值追求,一致的价值追求又使得在这些共同体内部产生较强的共同体意识,以及依赖感、归属感、内聚力,但对外而言具有较强的排他性。“一个人也许确实不需要其他人说服他他患了牙痛,但是他的全部道德信念的确需要得到社会支持”3,这也是人们忠诚于他那个共同体并使其产生强烈依赖感、归属感的外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