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老人生活困境与破解之道

作者: 周伟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农村老人的生活困境问题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由于农村老人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农村老人子女外出流失、农村养老模式单一、农村养老设施缺乏、农村老人关爱照料缺位等原因,当前农村老人生活困难重重,面临数字生活不适、物质生活拮据、文化生活单调、精神生活空虚、健康问题突出、社交生活受限等困境。对此,应提升农村老人社会适应能力、化解农村老人留守问题、开发农村养老新模式、营造农村爱老孝老氛围、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从而逐渐破解农村老人生活困境,不断改善农村老人的生活条件,全面提升农村老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老人;生活困境;养老问题;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3—0129—10

[作者简介]周伟,男,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现实问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尊老、敬老、爱老传统的国度,让老年人群拥有幸福晚年一直是政府和民众奋斗的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满足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显得更为迫切。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1]。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要把政策落实到位,惠及更多老年人。”[2]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3]老人生活需要的满足与生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民生福祉,影响着社会的繁荣稳定。而在现实生活中,老人的需求还未得到有效满足,生活面临诸多困境,这种现象在经济社会发展较滞后的农村尤其突出。农村老人的生活困境问题不解决,将直接限制农村老人群体生活质量的提升,影响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制约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探讨农村老人的生活困境、成因及破解之道,对有效提升农村老人生活质量、全面纾解农村养老难题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一、农村老人生活困境是乡村振兴面临的民生难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进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随着农村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农村发展面临的棘手难题。日渐庞大的农村老人群体,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现有的养老体系,影响着老有所养目标的实现。当前,处于农村弱势和边缘地位的农村老人,日常生活遭遇多种困境,生活质量较低,生活条件较差。破解农村老人的生活困境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一)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夯实了农村繁荣兴旺的制度基础,成为实现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4]。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能够很好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进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过上更舒适、更便利的生活。换言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人”的生活问题,即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5]因此,为农民谋福利,满足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和内在要求。

(二)数量俱增的农村老人是乡村振兴的难点痛点

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有效劳动力不足的危机加剧,制约着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人群体的数量增长迅猛,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1]。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18.13%,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12.57%[6]。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0%[7]。根据有关人口数据预测,中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与老人数量将快速同步推进,预计2030年我国将进入超老龄社会,2050年左右将达到老龄化峰值。而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则更加严重,成为中国老龄化问题的重心和难点。据《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显示,农村全体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20.04%,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13.82%,完全达到“老龄化社会”的标准;而农村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比重达23.99%,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16.57%,已经超过“老龄社会”标准,距离“超老龄社会”的标准只差3.43%[8]。另据《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36万人,占总人口的18.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05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9]。可见,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都远超全国水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老龄化水平还将持续提高,老年人数量还将逐步攀升。将加剧农村劳动力队伍素质不高、结构不优、分布失衡难题,制约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影响乡村振兴的实现速度和实现质量。日益庞大的农村老年人群体因此成为乡村振兴的难点痛点。

(三)解决农村老人生活困境是乡村振兴的必然抉择

农村人口老龄化不仅激化着农村社会的矛盾,削弱着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制约着农村振兴发展的速度与成效,而且易引发系列老人生活问题的连锁反应,极大挑战农村养老体系的承受与容纳能力,掣肘农村老有所养的实现,影响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农村地区的很多老人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各项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村老人生活困难重重,在养老、就医、文娱、出行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破解农村老人的生活困境,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前提。如果农村老人始终难以克服生活的困境,无法享有幸福晚年生活,即便乡村其他方面发展得再好,那乡村也谈不上实现真正的振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解决农村老人生活困境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农村老人生活困境的表现形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之后,我国农村各项事业得以迅速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取得极大突破,现行标准下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发生显著改善,幸福感、获得感极大提升,物质生活日渐充裕富足,精神文化生活逐步现代化、多样化。然而,农村老人这一被边缘化的特殊群体,享受到的福利却并不多,其在数字生活、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依旧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数字生活不适

数字化的到来,极大便利了人类的生活,推动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变革。伴随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生活的多样性、趣味性、便利性空前提高,使得人们的网络生活不断丰富。数字生活是依托互联网和一系列数字科技技术应用为基础的一种生活方式。各种各样的网络活动,丰富多彩的网络生活,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很多数字化、网络化的活动应运而生,如线上业务因能够提高工作速度和工作效率、节省人们的时间精力而深受喜爱,一些业务和功能有逐渐取代现场业务的趋势。农业农村的数字时代也随之到来。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城镇网民规模为7.59亿,农村网民规模为3.08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 61.9%,农村在线教育和互联网医疗用户分别占农村网民整体的31.8%和21.5%[10]。

一定的网络参与、适宜的数字生活有利于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提升老人生活的趣味性。但农村老人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学习、记忆和理解能力较差,融入数字化社会较为困难。部分农村老人受到数字技术的冷落甚至抛弃,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弃婴,难以享受网络所带来的便捷和乐趣。据《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数据表明,全国平均“有5.0%的老年人经常上网,在城市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为9.2%,农村老年人上网的比例为0.5%”[11]。另据学者调查发现,农村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占比仅为13.6%,使用老年机的占比达57.1%,直接不使用手机的比例有29.3%[12]。部分农村老人既不会使用支付宝、手机银行等网络支付,也不会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更不会线上购物购票、预约出行和就医挂号,难以享有方便的数字生活。在传统支付方式和出行模式逐渐被数字化淘汰和替代的背景下,有的农村老人出行、就医、购物等日常活动均受到限制。特别是在扫码支付、扫码点餐、网上购物、线上办公常态化的情况下,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甚至连简单的交通出行、就医开药都难以自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农村老人因不会填报健康码、行程码,被拒绝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进入公共场所的事情屡屡发生。在数字科技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农村老人与数字化时代的鸿沟仍会继续拉大,其与数字社会脱节将更加严重。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对有的农村老人而言不仅没有带来福利,相反却带来的是难以融入数字社会的心酸与无奈,以及面对数字生活时手足无措的无力和彷徨。

(二)物质生活拮据

一般来说,经济收入越高、物质越充裕的老人,更有时间、精力和兴趣享受生活,生活满意度、幸福度会更高。在全国人均收入持续上升的同时,农村老人的经济状况却不容乐观。随着农村老人日渐年老,身体素质下降,劳动能力会随之减弱,农作物种植面积和收成大幅减少,劳动收入变得越来越微薄。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即使还参与农业生产,也很难通过农业劳动获得能够满足个人生活需求的经济收入。虽然国家会按时为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高龄补贴、新农保等补助,但一般要到农村信用社、银行才能领取。而有的农村老人或不会办理取钱业务、或记不住密码、或腿脚不便难以出行,导致要领取到这些补贴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39251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仅14617元[13]。一般情况下,农村老人年可支配收入要远远低于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准。

在经济收入减少的同时,农村老人的花费支出却没有非常明显的下降。农村老人除基本生活开销外,还得承担医药费、人情礼金等多项支出。在人情往来花费方面,淳朴而真挚的农村社会具有深厚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人情观念和交往理念,农村老人对这种方式有着根深蒂固的认可和执行。面对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有的农村老人虽已不堪重负但还得随大流送礼,经济负担因此加重。在就医花费方面,随着身体体能的下降,很多农村老人疾病缠身,医药开销急剧增加,甚至有的农村老人几乎把多数钱都花在看病吃药上。在代际支持花费方面,面对子女遭遇经济困难或有残疾无法自食其力的情况,农村老人反过来还要供养子辈乃至孙辈。有的农村老人长期饱受儿女“啃食”,一代人养儿孙两代人的现象不在少数。总之,伴随身体机能衰退、劳动能力减弱,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急剧下滑,再加上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子女“啃食”、支出增加等多因素的影响,其收支容易失衡,物质生活可能变得更拮据。在遭遇特殊情况时有的农村老人只能省吃俭用甚至靠借贷生活,基本的生活花销都有可能难以维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