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精神的红色基因传承与时代价值

作者: 王建军 刘先春

[摘要]老兵精神与兵团精神一脉相承,是沙海老兵在解放新疆、屯垦戍边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文化象征。本文从老兵精神的历史形成、老兵精神的丰富内涵、老兵精神的时代价值、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老兵精神的实践路径四个方面对老兵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老兵精神;沙海老兵;军垦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3—0139—07

[作者简介]王建军,男,第十四师昆玉市党委副书记、副政委,宣传部部长,教育工委书记;刘先春,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兰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百余个团场中,四十七团因其红色历史而显得与众不同。70多年前,1803位解放军战士横穿沙海进军和田,他们就地转业、屯垦戍边、自力更生、建设家园,为维护和田地区社会稳定、促进和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一辈子,创造了人间奇迹,他们被誉为“沙海老兵”,并由此铸就了老兵精神。随着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不断完善,老兵精神作为兵团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要得到更多的挖掘和传承。因此,挖掘研究老兵精神的历史形成、红色内涵,对于完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老兵精神的历史形成

老兵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延伸,与井冈山、长征精神同源,与南泥湾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四十七团的历史沿革

沙海老兵所在的四十七团,诞生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前身是1930年由湘赣苏区的县游击队组成的湘东独立师1,由毛泽东亲手建立,经过几次整编后,成为湘红军第八军、红军第十七师,最终在1933年成长为中国工农红军的第六军团。伟大长征开始后,红六军团是先遣部队,冒着10倍敌人的围剿,付出了伤亡近半的代价,于1936年7月1日胜利抵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改编为红二方面军。1937年8月,红二方面军再次改编,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改编为第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下辖七一七团、七一八团和七一九团(四十七团前身部队)。

抗日战争相持时期,延安面临封锁,物资匮乏。1941年3月初,王震奉命率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发展生产,在缺乏资金、工具等困难情况下,把荒滩南泥湾建成“陕北好江南”,事迹传遍全国。1944年10月,三五九旅组成南下支队,两年中激战日、伪军,粉碎国民党军围攻和阻拦,湘鄂赣边抗日根据地被成功开辟,为中原解放区发展打下基础。

1946年10月,三五九旅与吕梁军区机关一部、独立第四旅组成晋绥军区第二纵队,1947年3月,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二纵编入西北野战军序列,七一九团三战三捷(青化砭、羊马河、蟠龙等战役),立下了显赫战功。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三五九旅成为第二军五师。1949年10月,为和平解放新疆,二军五师由甘肃酒泉向新疆进军。同年12月5日,为粉碎敌人阴谋组织的暴乱,二军五师十五团1803位指战员征尘未洗,由阿克苏出发,18天行军790余公里,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胜利抵达和田。1953年6月,新疆军区响应毛主席号召进行改编,十五团编为农一师三团(1955年并入农一团),所辖部队一部分编为国防军,另一部分就地转业留和田,就是后来的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1

(二)老兵精神的产生和发展

老兵精神源于革命战争年代,产生于解放新疆和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革命实践中,是在南疆维稳戍边的艰苦实践中,以四十七团老兵为代表的转业官兵形成的特殊精神。

1.老兵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老兵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具备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团结、和睦互助的优良品质。

爱国主义体现: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四十七团的老兵始终把爱国主义作为信念力量和行为准则,以守土有责、国土情深的执着,扎根新疆,把维稳戍边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使命。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体现:老兵们在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和天山南北的沙漠边缘,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克服无数不可逾越和难以想象的困难,不与民争利,深入沙漠,面对一年220天的浮尘天气和缺医少药、缺衣少食,交通不便的恶劣条件,毅然开荒建设,为民谋利,为新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团结、和睦互助体现:老兵始终从大局出发,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和新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通过积极发展农场事业、支援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平暴治乱、维护社会稳定等举措,和驻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兵地情、民族情。

2.老兵精神传承于人民军队革命精神。在几十年的屯垦戍边事业中,老兵们始终听从党和政府的号召,就像大漠中的胡杨、沙丘上的红柳,默默无闻地扎根在大漠边缘,繁衍生息。老兵精神不是无源之水,以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等为代表的人民军队革命精神,是老兵精神的文化血脉。(1)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革命精神。老兵精神就是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的延续。四十七团的前身部队诞生在革命战争年代,进军新疆后挫败叛乱,稳定局势,建党建政、发展生产、修筑公路,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后老兵摘下领章帽徽,拿起生产建设的工具,从军队干部变成农场职工,走向沙漠边缘,开垦荒地,一干就是70多年,这就是沙海老兵听党指挥、赤胆忠诚的具体体现。(2)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南泥湾精神的体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原二军五师十五团指战员进驻和田后,征尘未洗,在一无工具、二无耕地、三无资金的条件下,短短的两三年间,就在和田地区开垦出4.5万亩引水灌溉的良田。老兵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屯垦戍边的属性与三五九旅开荒生产的属性同一脉,两者都把军垦属性深深地刻进了骨子里。(3)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敢于斗争不怕牺牲是人民军队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无论是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四十七团前身部队都能做到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十五团1803名指战员面对前人不敢染指的死亡之海,冒着天寒地冻行军,在沙漠中克服了沙尘暴、缺水等困难,历经九死一生磨炼,创造了18天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人间奇迹,一举粉碎了敌人的叛乱阴谋。2

3.老兵精神来源于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老兵精神的形成带有中国近代新疆特殊区情和社会状况的印记,它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四十七团积极发展农场事业。1950年3月,遵照新疆军区发布的新产字1号令成立生产委员会,官兵们不与民争利,2.3万亩荒地得到开垦,并将开垦土地无偿上交,深赴沙漠组建了现在的四十七团。1

四十七团坚决维护社会稳定,为增进地区民族团结奉献力量。70多年来,老战士们始终不渝地站在打击民族分裂活动的最前沿,承担着维护和田地区稳定、打击民族分裂的重要任务;其组建民汉结合家庭等举措,有效增强了当地的民族团结。

四十七团坚持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推动社会进步。其一心为民、不与民争利的举动,加深了兵地之间的情谊。他们积极宣传国家政策,每一位老兵都是党和国家的政策的宣传员;他们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是为各族群众谋利的行动者;他们促进社会进步,是支援地方经济发展的冲锋队。

4.老兵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2013年11月12日,四十七团在世的9位老战士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获得了总书记的高度认可。2013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道:“长期以来,老战士为屯垦戍边、建设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兵团时再次指出:“四十七团9位老战士给我写了一封信,讲了他们对新疆和兵团的期待,体现了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老兵精神,让我非常感动……党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兵团发展壮大、支持兵团发挥好特殊作用!”2这封复信和讲话精神,作为老兵精神形成的明显标志,概括了老兵精神“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内涵。

老兵不老,精神不朽。70多年中,无数有志青年在老兵精神的感召下来到兵团,继承和弘扬老兵精神,创造了新疆社会繁荣稳定的伟大成果,展现了新时代老兵精神永不过时的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二、老兵精神的丰富内涵

四十七团沙海老兵是兵团就地转业屯垦戍边第一批老兵群体的代表。沙海老兵“英勇顽强、忠诚为民、艰苦创业、扎根边疆、无私奉献”3的精神品质是永不褪色的时代华章。70多年来,四十七团始终继承和发扬着沙海老兵的光荣传统,始终不渝的履行“三大功能”“四大作用”,寓武于农,劳武结合。

我们要深刻认识老兵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而大力弘扬老兵精神,这对于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老兵精神体现了沙海老兵坚守初心的使命担当

坚守初心,是老兵精神的生动写照。一方面,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老兵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亘古荒漠上创造出人类发展奇迹;另一方面,屯垦戍边是巩固边防甚至是边疆治理的长久大计。老兵们除维护稳定外,还领导各族人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等,为维护新疆和田地区稳定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老兵精神彰显了沙海老兵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

热爱祖国,是老兵精神的政治立场和情感取向。1949年11月28日,十五团抵达阿克苏后,本可得到短暂休憩,但面对和田危机,将士们主动放弃了休整。在三条行军路线中,毅然选择了耗时短但最危险的第三条路。他们把爱国情怀内化为信仰,外化为行动,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粉碎了暴乱分子的阴谋。为巩固政权,老兵们集体转业,一边深耕边疆,一边保卫边疆,时刻不忘初心使命,保持革命军人本色,不计个人得失,把捍卫祖国统一、维护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全身心地投入兵团事业中,成为共和国“不穿军装,不授军衔,不拿军饷,永不换防的哨兵”。4

(三)老兵精神诠释了沙海老兵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

无私奉献,是老兵精神的行动基石。和田和平解放后,军队已经完成了任务,本当调往别处。当战士们将要撤离时,一道紧急命令忽然传来:“十五团驻和田万不能调!”军令如山,十五团三营官兵就此留在了昆仑山下,扎根团场,把青春、热血乃至子孙后代的一生都献给和田。为促进新疆发展,老兵们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开垦土地,把劳动成果与新疆同胞共享,他们将生产技术毫不保留地分享给各族人民,与少数民族同胞同甘共苦。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统一的价值取向,表现出以国家为重、集体为先的精神境界。

(四)老兵精神凸显了沙海老兵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

艰苦奋斗,是老兵们边疆生活的历史写照和真实体现。1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将士们都明白面临着怎样的危险,但为了尽快完成平叛任务,毅然决然进入沙漠。在团场7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他们扎根大漠,隐姓埋名,一心屯垦戍边。从1949年开始,他们便把自己的一生与边疆捆绑在一起,不仅自己为之奋斗一生,而且要求自己的亲属子女也留在师团。在三代人的努力下,团场的星星之火燎遍整个南疆,师团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是沙海老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真实见证。

(五)老兵精神阐明了沙海老兵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开拓进取是老兵精神的内在要求。老兵们以把新疆建设成为塞上江南的美好蓝图来激励自己,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克服困难。靠着这种精神,战士们敢创业、能创业、创大业,兵团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红枣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自压式滴水灌溉示范区、国家粮食高产创建集中示范区,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了农业科技水平高,工业工业体系门类全,服务业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从接受屯垦戍边的任务开始,面对异常艰苦的环境,老兵们没有任何抱怨,没有任何懈怠,用一生探索着维稳戍边发展上的成功实践,谱写着最美维稳戍边的旋律。

(六)老兵精神阐释了沙海老兵自强不息的崇高品质

自强不息,是老兵精神的深刻凝练。为了履行好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老兵们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都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吃苦耐劳、遵守纪律、敬业奉献的优良品质,自觉担负起对祖国、对新疆各族人民的责任。”2老兵精神是沙海老兵在特殊历史时期、特殊环境中舍小我、顾大我的坚定信念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超越自我,以国家、民族、组织的利益和荣誉为上的崇高境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