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四大世界历史逻辑层次
作者: 宋国栋[摘要]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顺应世界历史潮流,首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成为引领人类社会前进的鲜明旗帜,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深感于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实践,本文旨在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的逻辑关联,尤其是后者蕴含的世界历史逻辑:由世界历史特征、态势与中国角色构成的时代性逻辑层次,由世界历史目标、方式与价值导向构成的内涵性逻辑层次,由世界历史交往、修正与危机应对构成的实践性逻辑层次以及由世界历史谜语和斗争构成的策略性逻辑层次。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逻辑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4—0037—09
[作者简介]宋国栋,男,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授、硕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就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外交政策与互利共赢战略,推动全球治理与合作共赢,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十年间,中国在双边、区域和全球层面上全方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对研判当前一体化世界的科学真理性。本文系统性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世界历史逻辑,以深刻阐明其之所以能科学解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的哲学基础、时代价值和理论生命力。
一、时代性逻辑层次:世界历史的特征、态势与中国角色
世界历史是一连串相互承接的时代的发展过程和客观指向,时代是逻辑必然的世界历史的特定片段和现实演化。推动世界历史发展必须以深究时代问题为基本前提。当前,最宏大、最重要的时代问题就是如何维护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到共赢共享,就是中国的解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立足于中国与世界有机统一于世界历史进程的逻辑判断上而提出的时代命题。它合乎时代呼声、指向时代问题,既来源时代又高于时代,彰显着由如下三方面内容构成的时代性逻辑层次。
(一)科学揭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历史特征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由亚细亚、古希腊罗马、封建三个时代依次演进而来的资产阶级时代,“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地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动荡性”特征,列宁揭示了垄断的、寄生的、腐朽的“帝国主义是极少数大国对世界各民族的愈来愈厉害的压迫,是极少数大国之间为扩大和巩固对各民族的压迫而进行战争的时代”,2是世界历史陷入战争纷乱、冲突对抗的根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主义深入演化、全球性依存逐步显现。邓小平由此作出了崭新的世界历史特征判断: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31987年10月2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将和平与发展表述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4这成为至今中国研判世界历史进程与国际关系演变的基本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将合作、共赢理念融入和平、发展时代主题中,构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依据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当今世界历史特征的科学认知:(1)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历史性的潮流与旗帜。在当今世界生产力造就的人类利益高度交融的时空中,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必须由各国以通力合作、共享利益的方式来维护,而合作与共赢时代理念则是世界走向持久和平、繁荣发展前景的基本遵循。(2)世界历史向前推进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才能和平相处。5同理,中国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其他国家也都要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只有各国都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各国才能互利互惠,才能平等相待。(3)统筹中国发展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目前,中国主动塑造战略机遇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反华势力抱团干涉行径亦在不断加码。为此,一方面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斗争意识,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另一方面要壮大“朋友圈”、扩大“开放大门”、做大“多边蛋糕”。
(二)深刻洞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世界历史态势
以生产为坐标的时代,除具备本身的特殊性外,还具备时代比较的抽象共性(譬如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存在于所有时代)。这是一连串时代构成的世界历史的演进本质,也是我们理解世界历史当前状态的基本参照。同时,“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独有的、适应一定的物质生产状况的暂时的社会关系”是必将消失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局限性,6即,与某一时代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不是永恒的绝对存在,它必会被蕴含更为高级物质生产方式的时代关系所取代。这是世界生产力造就的世界历史发展逻辑,也是我们把握世界历史未来走势的关键钥匙。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另一时代依据,体现着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和深邃的国际大战略思维。一方面,它紧紧围绕物质生产方式变革这一判断世界历史态势的核心要领,准确把握了世界历史推进过程中最显著、最深远的发展趋势。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量子信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新业态、新制度、新标准和新模式不断涌现,这不仅大大改变了世界生产面貌和人类生活方式,而且促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成为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的变化。7另一方面,它高度重视世界历史态势中的生产关系意蕴,深入探究了世界历史推进过程中最复杂、最深刻的国际秩序嬗变问题。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必然导致国际秩序作出相应调整以符合世界权力格局重塑法则。谁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谁能最大限度地引领国际制度建设的方向,谁就能率先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同时,全球性生产要素的流动整合给国家间贸易与投资带来的联动性现实、各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交织性挑战、数字技术与媒介革命给全球民众带来的跨文化性碰撞、众多非国家行为体给国际关系带来的规范性冲击,也在客观上要求国际秩序进行变革。为此,我们一定要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1
(三)精准定位新时代中国的世界历史角色
中国在世界历史演进过程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独特角色。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论述人类历史由封闭隔绝的地域历史向相互依存的世界历史演进时,在考察资产阶级推行全球殖民主义政策的根本动因和世界历史性后果时,在阐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相互关系时,都将中国因素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进行关联分析,既辨明了中国与西方世界“两极相联”2的整体主义逻辑,又指明了中国的历史性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
世界性的时代任务是通过国别性的时代工作来推动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郑重宣告中国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的新历史方位,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基点。新时代中国,一方面,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三个关键步骤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另一方面,利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地位和影响力,有效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选择,切实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两方面是有机统一的。唯有有效解决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才能不断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也唯有切实践行大国担当,才能更好促进国内发展。这两方面是互促共进于世界历史运动中的。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梦想是一致的,代表了世界历史的前进指向。良好的国际战略环境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世界历史的良性表征,塑造世界历史发展机遇就是塑造中国国际战略环境。
二、内涵性逻辑层次:世界历史的目标、方式与价值导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方面建设一个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潮流并能将各国利益关切、民生福祉、发展前途相连汇通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它是在用真正能摒弃西方霸权逻辑、科学把握世界大势的先进政治文化思维来完善国际社会价值准则、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彰显着由如下三方面内容构成的内涵性逻辑层次。
(一)科学指向共产主义这一世界历史目标
世界历史的目标在于彻底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建立人类自由解放的联合体、缔造无产阶级属性世界历史。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雇佣劳动条件下资本的形成和增殖)3孕育着自我毁灭的种子。资产阶级私有制内生的周期性危机和无产阶级不断加深的贫困,最终会使“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4这就从最本质、最深远的层面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属性世界历史必然要被无产阶级属性世界历史所代替。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进而为奋斗实现无产阶级属性世界历史而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其实质在于让每个人都身处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并因而享受符合个体发展需求的美好生活。而世界历史直接指向共产主义的核心要义:每个人都摆脱了资本和物的奴役,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自由人联合体。因此,两者在逻辑上是高度融通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全世界人民谋福祉,其力量源泉都在于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支持。另一方面,共产主义“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或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目标形态是能有效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重异化矛盾的世界历史性存在,它尽管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社会,但却是接近共产主义社会的前阶形式。
(二)以协商合作方式推动世界历史变革
无产阶级本身存在的秘密就是通过否定私有制来使这个世界制度实际解体,3即无产阶级运用夺得的公权力使生产资料由资本属性转变为社会性质,进而消灭所有阶级和政治权威,最终实现人的最高本质。“工人阶级在它应当为整个社会完成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任务中有计划地进行国际合作”4是尤为重要的。这至少包括两方面要求:一是工人阶级要“督促本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5二是工人阶级要深刻理解“只有在平等者之间才有可能进行国际合作,甚至平等者中间居首位者也只有在直接行动的条件下才是需要的”。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制度、两类力量、两条道路、两个命运共存竞争的历史时代,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立场上,坚持以协商合作方式推动世界历史变革,主要体现在:1.夯实主权不容侵犯原则。所有国家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平等一员,都有自主决定本国事务与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他国内政及其发展道路,都不能以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来解决彼此争端分歧。2.恪守国际法治原则。所有国家都应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都应履行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法律制度和规章惯例,都不能肆意退约、毁制、曲规,都不能背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搞双重标准。3.奉行合作共赢理念。所有国家都应寻求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的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都应深化互利共赢格局,任何国家都不能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信条,都不能图谋单极霸权或破坏多边合作机制。
(三)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塑造世界历史进程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719世纪中期,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资产阶级对世界市场的开拓,使得各个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变成了世界性,民族性和地方性文学由此成为“世界的文学”。8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因瓜分殖民地不均导致的政治对抗、军事冲突造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支零破碎,致使“文明”世界愈发变成叮在数万万不文明的各族人民身上的寄生虫。1二战结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展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主义逐步兴起,国际社会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以及“冷战”阴霾下的全球安全与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历史性反思。21世纪的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孕育发酵,全球化、多极化、民主化、信息化浪潮浩浩荡荡,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