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思考
作者: 朱妙宽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是关系到14亿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本文仅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问题:一是清醒认识中国人的健康大数据;二是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观念;三是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病有所医的目标;四是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五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应对好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六是建立健全我国的器官捐献制度和生前预嘱制度。
[关键词]健康中国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器官捐献制度;生前预嘱制度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4—0052—10
[作者简介]朱妙宽,男,中共兴化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理事,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会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1]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关系到14亿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本文仅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问题:一是清醒认识中国人的健康大数据;二是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观念;三是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病有所医的目标;四是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五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应对好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六是建立健全我国的器官捐献制度和生前预嘱制度。
一、清醒认识中国人的健康大数据
2020年中国人健康大数据显示:血脂异常的1.6亿人,高血脂的1亿多人,高血压人口2.7亿人,糖尿病患者9240万人,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万—2亿人,脂肪肝患者约1.2亿人;平均每10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中国七成人有过劳死的危险,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3%,死亡数已占总死亡数的86%。中国每天有720个缺陷儿出生。近视率小学生32.5%,初中生59.4%,高中生77.3%,大学生80%。中国7个城市中小学生早餐行为调查显示:我国超过80%学生早餐营养质量较差,均没有达到国家标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调查显示:目前中国2.7亿在校生蛋白摄入量仅为标准的65%。铁、钙、锌严重不足,维生素A的摄入仅为标准的15%。青春期贫血的发病率达38%。北京中小学肥胖检出率为19.5%,其中10%出现脂肪肝,而全国肥胖儿中脂肪肝发生率40%—50%。Ⅱ型糖尿病发病率20年增长了11—33倍。202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严重阶段。骨质疏松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6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为56%,女性发病率为60%—70%。全世界痴呆病人已达2400多万,平均每7秒增加一个,中国老年痴呆患者约占全世界病例总数的1/4,平均每年增加30万的新发病例。[2]鉴于中国人的健康大数据,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十分必要、非常及时的。
二、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观念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67为了维持人的生命,最起码的要求无疑是人身的安全和身体的健康。胡锦涛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4]习近平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5]170、172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因此,每个人都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观念。
健康是人生大事,这是人们的常识。无论何人,只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就是幸福,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一个不懂得保持健康、珍惜生命的人,将注定一无所有。健康和快乐比任何财富都重要,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拥有健康不一定拥有一切,失去健康一定会失去一切。健康是一,其他都是零,如果前面的一不存在,后面不管有多少个零,总数还是零。健康是幸福的载体,是幸福的保障,也是获得其他幸福的前提。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你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指出: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愉快而喜悦的人是幸福的。能够促进愉快心情的不是财富而是健康。一般说来,人的幸福十之八、九有赖健康的身心。[6]4、9-11富兰克林说:“保持健康,这是对自己的义务,甚至也是对社会的义务。”爱默森说:“健康是第一财富。”[7]169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满状态。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著名的《维多利亚宣言》,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每个人从年轻的时候就要遵循“四大基石”的要求,科学规范自己的生活,做到合理饮食,积极运动,不吸烟,少饮酒,睡眠充足,心情舒畅,主动接受健康教育,定期进行体检,未病早防,远离那些“生活方式病”。[8]12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10条标准是:(1)有充沛的精力;(2)处事乐观;(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材匀称;(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8)牙齿清洁,无龋齿;(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8]3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积极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最佳卫士。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因缺乏科学的健康观念而导致的个人不良生活方式是人们患病的主要原因。一个人是否健康,往往就决定于自身的生活方式。现代科学表明,人类的自然寿命至少在100岁以上,120岁左右。联合国人口署公布的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950年是45.51岁,1960年是50.09岁,1970年是56.49岁,1980年是60.99岁,1990年是64.05岁,2000年是66.2岁,2010年是69.7岁,2020年是72.63岁,2021年是72.81岁。2021年世界预期寿命全球排名,第1位是中国香港,85.29岁;第2位是日本,85.03岁;第3位是中国澳门,84.68岁;第4位是瑞士,84.25岁;第5位是新加坡,84.07岁;第34位是中国台湾,81.04岁;第46位是美国,79.11岁;第64位是中国,77.47岁;第113位是俄罗斯,72.99岁;第136位是印度,70.42岁;第193位是中非共和国,54.36岁。[9]在193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处于前1/3,高于世界平均寿命4.66岁,高于印度7.05岁。对照人类自然寿命,全世界有99.99%以上的人都提前死亡了。究其原因,一是贫穷落后,物质短缺,医疗条件缺乏。二是天灾人祸和安全原因。战争和动乱是人类重要的死因。旱、涝、瘟疫、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也是重要死因。全世界每年死于工伤的人数为110万人。全球每年遭暴力死亡的约为56.3万人,中国每年死于车祸的约有6万人左右,中国各类刑事案件死亡人数年均近7万人。三是生活方式和无知的原因。如饮食不当,烟酒过量等等。四是环境污染的原因。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空气污染每年大约造成200万人早死。五是其他原因,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自杀身亡。[10]19-39
健康除了躯体健康之外,还包括精神健康。世界卫生组织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个精神健康的10项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现实的自我评价;(3)在现实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可能达到的目标;(4)与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接触正常;(5)自我言行一致;(6)从经验中获益的能力;(7)自我行为的明智程度;(8)合乎情理的感情情绪;(9)团体内合作与保持个性之间明智的平衡;(10)用合适的方式满足适当的身体欲望。[11]209-210在一定意义上,整个人生中健康第一;而在决定健康的四大基石中又是心理平衡第一。心理平衡、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做到的。为了保持心理健康,要以轻松的心情面对人生:要多一些乐观,少一些忧虑;多一些超脱,少一些自扰;多一些好感,少一些厌恶。再则,要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不可过分,学会掌握好“度”,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人要学会选择,学会取舍,学会放弃。人生中要经得起悲哀、痛苦、挫折、不幸,同时心中要永远乐观,永远阳光明媚。《幸福的活法》一书的作者一峰认为:人生需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胸怀;需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淡定心境;需要“当提起时提起,该放下时放下”的取舍之道;需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自在;需要“缘聚则成,缘灭则散”的随遇而安。掌握这些看似简单却深藏智慧的活法,便能打开一个全新的心灵世界和现实世界。[12]1-2
现代安全观从国家来说,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多个方面;从个人来说,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据统计,2010、2012、2014、2016、2018、2020年我国发生交通事故分别为219521起、204196起、196812起、212846起、244937起、244674起,死亡人数分别为65225人、59997人、58523人、63093人、63194人、61703人,受伤人数分别为254075人、224327人、211882人、226430人、258532人、250723人,直接财产损失分别为92633.5万元、117490万元、107542.9万元、120759.9万元、138455.9万元、131360.6万元。[13]事实证明,安全事故会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由此可见,人们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观念。
三、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病有所医的目标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实现病有所医的起码要求,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环节。
(一)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状和由来
看病难主要表现为部分患者就医难、住院难,特别是农村患者到城市就医、外地患者到大城市大医院就医困难重重,苦不堪言。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资源不足以及配置不均衡,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不足。
看病贵主要表现为医疗卫生总费用持续飙升,在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出部分同样持续飙升。以下三个表格是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持续飙升的统计表。
表1表明,我国卫生费用持续飙升,占GDP比重持续提高。个人医疗保健支出在卫生总费用支出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20.43%增长到2000年的58.98%,2020年回落到27.65%。表2表明,1990年到2020年30年中,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29倍,而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近85倍。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25倍,而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75倍,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收入比重都增长到2.5倍左右。表3表明,就住院患者住院费用(医药费加床位费等费用)而言,我国城镇居民住院费用占年收入1/4左右,农村居民住院费用占年收入2/3左右;这是平均数,住院费用高的患者住院费用(自费部分)则远远高于年收入。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医疗保险待遇的提高,城乡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呈现出下降趋势。尽管如此,对于低收入家庭和重病号家庭来说,医疗费用依然沉重,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导致一些患者因为看病贵而致死致残或者致贫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