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的话语体系、现实审视与叙述机理
作者: 杨震 刘小康[摘要]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关键一环,是治边稳疆的长远之策和固本之举,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文化润疆就是在“文化共同体”语境下,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励”人功能,实现从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体认上升到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体认,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形、有感、有效。新时代,文化润疆需要打好组合拳,既要“润物无声”,又要“掷地有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力和塑造力,通过讲好新疆故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厚植爱国爱疆的情怀,形成文化合力。
[关键词]文化润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D633;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4—0069—07
[作者简介]杨震(通讯作者),男,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边疆社会治理法治实践;刘小康,男,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研判民族工作新形势基础上,立足于边疆发展新实际,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1]文化润疆作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文化取向,是立足于新疆地区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并存的场域下的特殊产物,为新时代新疆地区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面对新疆地区复杂的文化安全形势,准确把握和理解文化润疆的话语体系和叙述理路是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的首要之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润疆的话语体系
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文化层面的具体指向,精准把握了新时代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中的文化需求。文化在边疆治理中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和塑造力,文化润疆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以文化滋润人心、浸润人心、涵养人心、凝聚人心,深化文化治边成效,发挥文化在治边稳疆的规范、整合功能和价值导向、人文教化作用。立足于新疆发展新形势和边疆治理新取向,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量。
(一)推进边疆地区文化自信自强
实践证明,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和“根”,是民族存续、文明延续的命脉,是烙印在血液里、刻在骨子里的共同记忆。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明确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的使命任务,为新时代新疆地区文化治边稳疆确立了新发展取向。文化润疆作为新疆地区文化治理的重要手段,是新时代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在文化层面“具有提升理论自觉、助推实践自觉和促进主体自觉的意义”[3]。通过对新疆地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势必会大大促进各民族文化的振兴和繁荣,进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的需要,让各族群众在激荡的文化冲击中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保持历史主动、精神主动。通过对红色革命文化的大力弘扬,势必会让各族群众从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中汲取信仰之力、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受到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革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浸润,厚植爱国爱疆的情怀。通过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培育和践行,势必会让各族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激发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维护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往往更容易致命。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鲜明政治优势,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当前,在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下,诱发性意识形态问题增多增密,反动思潮伺机抬头,有些人在对西方的盲目崇拜中深受“新自由主义”和“虚无主义”影响逐渐解构自身,对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产生怀疑,在“三股势力”的挑拨和蛊惑下进而罔顾事实否定传统、否定历史、否定文化,而文化的空心化从根本上消解了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血脉,民族分裂思想和极端主义思想就容易占据一个人的头脑,严重威胁国家安全。新疆地区作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示范区”和“高地”,边疆安全局势呈现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增长的趋势,处于外部“多元思潮”与内部“三股势力”的叠加影响,各种矛盾冲突不断积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安全环境复杂多变,其中以意识形态安全尤为突出。可以说,“各种社会思潮的流入日益增多,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形势激烈,致使新疆的意识形态工作环境呈现出多维性、复杂性。”[4]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严峻形势明确提出“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5]这就是说新时代新疆地区要抵御民族分裂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影响和侵蚀,就必须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强基健体,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和引领作用,让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同频共振,筑牢边疆安全的意识形态防线。
(三)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创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建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族人民共有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其本质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6]然而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内外机制协同作用的过程,不仅需要从外部宣传和灌输,也需要从内部培育和激发。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疆地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特殊性,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7]文化润疆为全力做好新时代新疆工作、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内在的文化保障。文化润疆作为一项启智润心的文化工程,是新疆地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定海神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凝心铸魂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新疆和兵团时明确提出“要以认同感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8]文化润疆的价值指向就是通过新疆地区的文化建设、文化治理,对各种文化资源精选挑选并优化组合,构建各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文化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以优质的文化产品供给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增进各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满足感,助力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的全方位嵌入,进而形成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边疆不宁,则国不宁;边疆多事,则天下难安。治国先治边,边疆地区的治理有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要加强民族团结,筑牢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9]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文化功能,是“形铸‘百籽合一’‘百籽共生’‘千籽如一’‘千房同膜’的民族团结石榴籽的合力所在”[10],本质要求就是要发挥文化的治边稳疆功能,发挥文化的精神滋养、价值导向作用。新疆地区作为多元文化的“大熔炉”,意识形态斗争的“高地”,更加需要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意识形态的引导。文化润疆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发挥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引领作用、精神塑造作用,引导各族群众在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上秉承正确导向和价值认知,认识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全体中华儿女紧密联结的精神纽带,有助于以边疆地区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更为积极主动的精神力量、文化力量,切实增强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精神自信。
二、新时代文化润疆的现实审视
(一)多元文化的“中间地区”
新疆地区是集“少、边、穷”于一体的特殊场域,在文化视域下面临着“内部文化”多元并存与“外部文化”多元异质的双重挑战,是位于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烈交锋碰撞的“中间地带”。面对如此激荡的多元文化格局,面对如此复杂的文化冲突,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被打破,区域文化发展利益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边疆地区的文化安全面临严重的挑战。可以说,当前文化强国建设的短板和不足、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表现在边疆地区都有着鲜明体现,因此新时代加强新疆地区文化治理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潮相互碰撞极易引发认同危机,而认同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就会出现割裂和撕裂。加之境外敌对势力的威胁与境内“三股势力”的余毒仍存,而边疆地区的后发和认同感模糊问题,又给境内外敌对势力分化、分裂中国以可乘之机。民族问题复杂多样,多重矛盾相互交织,边疆安全治理等方面尚有短板,往往容易引发思想层面的变化,产生心理落差,正本清源需要久久为功,如何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具有鲜明的现实性。
(二)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张力
由于新疆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客观上导致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存在认同感、归属感相对弱化、淡化的问题。同时多民族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同族别的群众在民族心理和认同心理存在差异,各族群众之间的关系也有亲疏之别,同时跨界民族的客观存在也引发了关于族别和国别关系的讨论。而民族比例的不平衡和过去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又极易引发各族群众之间矛盾和冲突。受到多宗教和多文化的影响,不同族别的群众在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可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客观上就容易受“三股势力”和“双泛”思想的蛊惑影响,引起认知偏差,在单一民族认同与多元民族认同之间形成认同的张力,进而受到错误诱导产生民族分裂思想。加之别有用心的群体和组织散播谣言诋毁党的民族政策,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易被洗脑,进而对民族团结工作产生误解,作出不配合甚至抵制的行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面临被弱化、淡化的风险。这就要求在开展民族工作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民族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要解决好历史原因所导致的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问题,处理好民族情结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关系,明确好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
(三)边疆安全的新形势
从外部环境看,长期以来西方反华势力意欲撕裂中国的图谋贼心不死,一直企图通过所谓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人权问题”达到分裂和分化中国的险恶目的,而作为多民族大熔炉的边疆地区首当其冲,处于反渗透、反分裂、去极端化斗争的最前沿,渗透与反渗透的较量仍是边疆治理的现实课题。从内部环境看,“三股势力”蠢蠢欲动,民族分裂分子打着“民族”的幌子,歪曲历史事实,传播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宣传“双泛思想”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试图引发民族对立、拉起民族仇恨;宗教极端势力则披着“宗教”的外衣,念“歪经”“邪经”,蛊惑少数民族信教群众,宣传宗教极端思想,破坏党的宗教政策;暴力恐怖势力则意图谋划暴恐事件,千方百计挑起民族矛盾和争端,破坏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同时境外反华敌对势力也在国际上为“三股势力”提供政治支援和经济扶持,公开诋毁污名化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为境内反动势力“摇旗呐喊”,污蔑新时代党的民族团结工作、宗教政策和民族关系是“文化摧残”“宗教迫害”和“民族灭绝”,甚至利用舆论歪曲“一带一路”倡议是霸权主义。可以说,境内外敌对势力在文化、宗教、政治等方面的汹汹攻势已然成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的一大挑战。
三、文化润疆的叙述机理探赜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坚实的民族共同体,其核心就是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体认。文化润疆“旨在使各族群众认同中华民族及其形成过程,以此实现重塑公民观念、重塑价值取向的价值目标”[11]。文化润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元整合,更需要久久为功、循序渐进。其内在机理就是在“文化共同体”语境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励”人功能,实现从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上升到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认同”。
(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认同感是连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有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认同是建立在历史同根、文化同源、精神同质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12],赋予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