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新疆民俗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作者: 路童越

[摘要]“五个认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其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尤为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之魂。而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结合新疆民俗事象,又可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两个特征出发,以认知上深入了解、情感上深层接纳、意志上深刻浸润、行为上深远传承解读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要义,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阐释中华文化认同的意义旨归,以践行中国方案的顶层设计、运用中国智慧的教育固基和发挥中国力量的多方强化论证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总之,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新疆民俗阐释并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其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和生动实践均能有所充实、与时俱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深耕、奋楫笃行。

[关键词]中华文化认同;新疆民俗;新时代新征程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4—0076—09

[作者简介]路童越,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民族宗教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儿女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也毋庸置疑,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故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理解、把握和贯彻中华文化认同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推动形成中华民族真正的自我文化认同,且将其置放在立足实际国情和关注人本身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既有助于完整准确全面地在新时代为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势,又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地在新征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力凝心。

若谈及文化认同,先寻根文化基底。人类的庞大文明体系中,民俗是各民族最广泛最深厚的文化根柢:一方面,民俗具有集体性特征。“即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民俗。”[2]民俗之“民”的措辞本就为民俗主体数量设置潜在规约,一种民俗事象,经由集体创造产生,依凭集体沿用流传,从个体的偶然举动衍化为群体的常规行为,实际已历经一系列集体优选并反复履行的过程。另一方面,民俗具有生活性特征。“一般的文化意识与社会生活总是相对存在,保持一段距离,而民俗却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3],是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体。民俗事象根植于生活又潜伏于生活,其悄无声息驻守在生活场,潜移默化勾勒出生活相,充分生活化于互动的场、灵动的相与活动的流之间。而以民俗的集体性与生活性开启思路基点,以民俗文化生成自社会集体又反馈向社会生活维系连接纽带,中华文化认同之推进即在民俗领域大有可为:民俗在反映文化时凸显界定群体、传递共识的鲜明特征,“通过共同的民俗实践,构成家庭、社区、地域以及国家层面的认同,也维系文化认同的基础,即在历史感的基础上对文化之根的认知和实践。”[4]民俗在塑造社会时发挥构建群体、凝聚共识的特殊功能,“不仅造成民族成员之间的共识性,产生彼此身份的认同感,而且还可以强化其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增强其内聚倾向”[5]——协同理论与实际价值的逻辑一旦被确认,作为中国民俗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疆民俗也就与中华文化认同息息相关、紧紧系联:依托新疆民俗、解读新疆文化,既可实证新疆各族全方位认同共创共享的中华文化,也可运用新疆民俗深层次凝合同心同德的中华民族。

一、以新疆民俗理解中华文化认同的丰富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而知深秋,结合新疆民俗理解中华文化认同的丰富内涵,需依循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两大标识,从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重维度,由表及里地认同中华文化“多元”的貌、“一体”的骨、“贯通”的神与“延续”的魂。

(一)认知上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6]中华文明的多元,在于各民族文化都张扬特质以充盈整体,在交流、交往和交融中助力中华文化的跃进,添彩人类文明的昌繁。

新疆民俗何以昭彰多元?诚如新疆饮食外在状貌的广博。新疆大盘鸡将甘肃土豆和川渝辣椒一同爆炒,让南北与东西风土物产荟萃,新疆抓饭将稻米与羊肉一并烹煮,令游牧与农耕民族饮食优势互补。而大盘鸡搭配之多样与抓饭谱系之纷繁,更源于新疆饮食对全民族、各地域的悦纳多元:大盘鸡盖馕,热馕最好由库车维吾尔族大叔现打;大盘鸡炖洋芋鱼鱼,洋芋鱼鱼还得是昌吉回族媳妇手搓;肉加皮带面一盘盛,形同哈萨克族纳仁;肉加时令菜一锅炖,神似锡伯族萨斯肯。风干肉抓饭历经悬挂晾晒的工序,寄托俄罗斯族持之以恒的耐性;牦牛肉抓饭取材帕米尔高原的物种,灌注塔吉克族抵挡霜寒的智思;黑抓饭将洋葱精炼熬炸,为大米浸染焦黑,象征乌孜别克族不惧淬炼的果敢;葡萄干抓饭取葡萄果实为配料、藤蔓做燃料,食材与工具一举两得,照映维吾尔族物尽其用的勤俭。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流光溢彩腾焰飞芒,闪耀于新疆各族饮食民俗中。

(二)情感上深层接纳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7]中华文明的一体,在于各民族文化都秉持普遍共识以熔铸整体,在兼收并蓄、和谐共存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疆民俗何以铸就一体?也诚如新疆饮食内在筋骨的同一。食材的鱼羊牛马、刀工的平正横斜、烹法的蒸煮煎炸也许皆无技术层面的独一无二抑或科学水平的绝对先进,真正执笔新疆美食这本恢宏巨著的,是新疆乃至中华饮食文化内在驱动力的同一,也是各族人民对彼此共性的广泛认可与由衷附和——应时而食重节气、依则而食遵程式的中餐“礼”守规准,故有回族九碗三行子摆盘横三竖三、菜式九九归一,响应中华民族对“三”、“九”吉兆的笃信,有锡伯族发尔额芬制法三翻九转、吃法“天”上“地”下,呼应中华民族对“天地至尊”的虔敬;因地制宜不设限、就地取材不刻板的中餐“智”度实际,故有蒙古族石头焖肉随时捡拾灶具,哈萨克族塔帕馕就地制作炊具,柯尔克孜族清炖羊肉以蔬菜汁液应对水源匮乏,罗布人红柳烤肉以树木枝条弥补食器短缺,暗喻中华民族专擅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变通;贮存持衡谋深远、选材均衡聚多元的中餐“德”尚和合,故有回族面旗子加含叶酸促生长的扁豆、汉族切刀子加含铁质抗衰老的鹰嘴豆、蒙古族炒面加高蛋白的青稞、柯尔克孜族金特加多纤维的燕麦、维吾尔族吾麻什加富维生素的玉米,投合中华民族推崇五谷杂粮一应俱全的调谐。新疆饮食以共通的文化内质,消泯时世变迁或历史际遇所导致的地方差异,升华融汇则俱利、违离则皆伤的内聚倾向,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于烟火百味里的具象,是中华文化认同于一餐一饭间的回响。

(三)意志上深刻浸润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8]中华文化的贯通,在于文化底蕴厚植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更结晶和升华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

新疆民俗何以贯通精神?诚如往昔民居将兵团精神一以贯之。“冬窝子,夏窝子,下戈壁住的地窝子”,挖掘纵深一米的地下方坑,砖瓦土坯环绕周边垒筑矮墙,枯枝败叶泥巴糊顶勉强成形,“先鞠躬,后进窝,不花钱每日能闻上泥土香,风雪也到这儿闹,老鼠也来捉迷藏”——这是新疆戈壁上、屯垦时期空间逼仄采光糟糕的简陋宅邸,却以防风御沙的独特效用在荒漠瀚海庇护广大军民;现如今乌鲁木齐市地窝堡国际机场的命名,正取自峥嵘年月馈赠后人的集体记忆。新疆地窝子也不单指民俗住宅的特殊化类型,地处严苛环境与集中人民智慧的诞生背景,忍受艰难困苦也不改使命初心的形成渊源,使其更可为兵团精神高度浓缩的物象: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崇高信条,倾诉于“身居昏暗地窝子,心里却是亮堂堂,军垦战士心向党,要让戈壁出油粮”的朴素声音,在新疆民居的一砖一瓦里,也熔铸军垦先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品格和担当重任、服务人民的忠贞。住建民俗的形态不仅取决于客观地理区位,亦存历史传统和文化源流共同雕琢的痕迹;而新疆尤其是兵团地窝子的印痕上,分明镌刻着兵团向心力凝聚、引领力生效,镌刻着新疆万众一心铁骨钢筋、百折不挠全民共进;此等地域建筑找得到、存得好、看得见、摸得着,其中承载的新疆文化和兵团精神,也因此更加说得清、立得住、扎得深、铸得牢。

(四)行为上深远传承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9]中华文化的延续,在于文化精髓始终能焕发时代活力,以最谦逊的姿态蕴藉最磅礴的气魄,历历叙述国家富强科技飞跃的发展红利,一一勾勒家庭圆全生活圆满的幸福盛景。

新疆民俗何以延续精魂?也诚如当代民居让兵团精神生机盎然。作为十二团团部最大的居民社区,兵团一师的台州新村与南疆传统地方民居有别:粉墙黛瓦高低错落,曲水回廊蜿蜒参差,建筑选址、布局和装饰宛如江南园林,色调素雅明净,风格柔雅清新,为昆仑沙海另立一派钱塘风景;尤其还多有栽植南疆鲜见的桂树,金秋桂香馥郁之时,更添江南水乡的曼妙情致。而西北雄浑横生江南细腻,出自援疆省市的对口扶持:2010年洪涝灾害令十二团民房大批损毁,浙江台州援疆指挥部倾力援建台州新村,于是崭新社区拔地而起,1680户居民安家落户,甜润桂香弥漫塔河两岸,兵团建筑风貌由此沾染浙式建筑格调。傍水而居临河而筑的东部民俗,也因切实襄助兵团人居环境整治、构建良好生态和连队聚人引人,跨越山海完成生命力续航和功能性拓展。台州新村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明智举措,更是兵团精神闪耀当代也浸润民俗的丰碑硕果——热爱祖国为兵团精神的伟大灵魂,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永恒价值,而援疆省市的鼎力相助,记录兵团热爱祖国与祖国关怀兵团的牵挂,见证兵团人民无私奉献于边疆和五湖四海慷慨馈赠向兵团的惦念。更因于此,“热爱祖国”的“忠”在今日仍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息息相关,“无私奉献”的“融”在当代仍与“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紧紧系联,兵团精神既映现老一辈兵团人的来路,也照耀新一代新疆人的前途,其淬炼于兵团,却并未局限于兵团,更能坦然宣告向兵团以外,因具备人类共同价值而弥足珍贵,因满足时代要求而生生不息。

二、以新疆民俗把握中华文化认同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是本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兼顾国内与国际视野,中华文化认同的重大意义也正是凝聚力和影响力双管齐下的两全,既昭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又显扬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魅力。

以新疆民俗为范例,中华文化认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从“春风柔化雨”的路途,形成中华儿女对内求同的归属感。

一方面,巩固民族团结。借新疆民俗推进中华文化认同,可激发情感共鸣,营造浓厚氛围,促进人心归聚和精神相依。

民俗学界普遍认可,一种民俗文化的最终形成,往往因同一群体历经同一实践反复刺激,触发群体一致感受、构建群体心理认同,让“共同感”或“我们感”的情绪油然而生——“在此相同感受与实践反复的双向交融中,形成一定的表现程式,沉淀折射文化状的浑浊的意识团,民俗便正式诞生了。”[10]自古风行于中国北方的社火表演亦是“我们感”渐次积聚的产物:从华夏民族岁首祈愿祭祀的仪礼,演变为逢年过节民间自演自娱的杂戏,作为庆典狂欢活动的社火允许无所羁绊的自由和无所保留的参与,令演员和观众一并沉浸于物我两忘、壁垒尽消的状态,恰符合巴赫金“狂欢化学说”[11]的论点与论据。而极富地域特色的新疆社火聚合着更为包容的“我们”,在继承山东、东北、甘肃等地社火文化的基础上添附本地民俗特质,除却传统之群情踊跃,另含新疆之各民族共勉。

尤其在每逢新春的天山南北,社火队伍所经之处,爆竹声声、喜气洋洋,街巷人山人海、气氛如火如荼。舞龙舞狮、腰鼓秧歌、高跷抬阁、跑旱船、太平车令人眼花缭乱,塔吉克族鹰舞、回族宴席舞、锡伯族贝伦舞、哈萨克族黑走马使人目不暇接;中原地带常见杂耍“二鬼跌跤”化用新疆哈萨克族、蒙古族惯用摔跤动作,原本灵巧之上又添迅猛张力,在翻转回旋间挥洒草原民族的刚健直爽;经典跑驴表演被滑稽诙谐的阿凡提骑毛驴替代,挥舞绿绸粉扇、吹奏唢呐手鼓的秧歌队之后,又是维吾尔族麦西来甫演员脚踏纳孜尔库姆的鼓点闪亮登场——汉族民俗与新疆少数民族歌舞游艺、体育竞技活动的结合与再造中,多元素、多样态因新疆社火而棋逢对手彼此造就、互相借鉴互为补充,于是不分老幼不论民族,皆酣畅淋漓载歌载舞,皆全神贯注全情投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