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视域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

作者: 韩萱怡 张龙平

[摘要]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设是以社会层面观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的实践路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通过突破空间地域屏障、整合调度社会与社区资源分配、建立精神文化关系共演以及打破原有各民族间的自我社会认知等多种方式,拓展了少数民族农牧团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的新路径。在建立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农牧团场需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与治疆方略、在空间重构中助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赓续各民族的民族特色、吸纳各领域优秀人才建设社区、更新社区内各族人民思想观念等。借此,兵团第六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标的,通过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实践形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提供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关键词]社会认同;民族互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5—0121—07

[作者简介]韩萱怡,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张龙平,男,暨南大学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当代港澳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已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一条主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认识基础、社会基础、思想基础、物质基础、法治基础等,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便是从社会层面着手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尝试。

自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提出以来,学术界、理论界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2],各地在探索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的实践经验,其中有共通性做法,也有不少结合各地实际所采取的个性化经验,研究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对于各地取长补短,学习先进经验,将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实践推向深入,丰富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拟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以下简称兵团第六师)下辖的北塔山牧场、军户农场、红旗农场、六运湖农场、土墩子农场等少数民族聚居农牧团场为微观个案(芳草湖农场和新湖农场因其优秀的实践经验也被列入其中),借助于社会认同理论,通过探讨六师各少数民族聚居农牧团场在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方面的具体实践,展现六师各农牧团场在党的领导下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民族特点,从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上,打破原有的碎片化空间格局,在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交融中促进共同发展的做法与经验,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落实党的治疆方略提供借鉴。

一、社会认同理论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

社会认同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主要关注个人、群体及二者的关系,在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所谓社会认同,根据社会心理学家泰弗尔认为社会认同是“个体知晓他/她归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且他/她所获得的群体资格(group membership)会赋予其某种情感和价值意义”。[3]换言之,社会认同是个体以社会分类的方式对自己所在群体产生认同,并催生出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在群体互动中,内群体偏好的生发可导引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而外群体偏见却会导致各群体成员间出现心理隔阂,这在交互过程中应极力规避。有学者认为,社会认同是由社会分类、认知价值观、社会比较和群体的心理独特性四个基本概念组成[4]。社会分类即社会范畴化,在此阶段,个体将放大同一范围内事物间的相似性,夸大不同范围间的差异性,这便产生了内群体与外群体,即“自我范畴化是将个体转化为(transforms)群体的过程”[5]。认知价值观意在说明在群体中的个体需要他人的价值评判,当个体在群体中未得到正向反馈时,便会采用社会流动、社会竞争和社会创造的方式使自己进入可获得正向反馈的群体中。这说明,认知价值观是个体对自身社会身份的认同与归属的确认。个体通过社会比较在群体中得以准确地确认自身以及其他成员的地位和价值,从而获得整体的自尊感、自信感和整体认同感。群体的心理独特性是指群体间的互动过程中,群体为凸显自身的独特性并与其他群体进行有效区别的自我归属与感受。社会认同理论对于认识群体意识、群体分类、群体价值观、群体心理、群体凝聚力等方面都有正面意义,但因群体认同的内外分别亦可造成对群体之外“他者”的隔阂,必须辩证看待。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治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并促其共同发展一直都是中国历代王朝与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层面所面对的问题。从社会认同角度而言,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正是从社会层面改变了原有的以各民族对本民族的社会认同为基质,从社会、心理、空间、经济、文化等更广泛的视角培育共同的中华民族认同,实现了一次社会认同的再塑。具体表现为:通过打破了原有各民族间的自我社会认知,消除各民族间心理隔阂;通过突破单一居住模式的空间地域屏障,以共同居住达致融合的媒介手段,放大各民族间热爱和平、互帮互助、和谐发展的相似性,辅以社会流动、社会竞争和社会创造等方式使得少数民族在市场中获取他人认可与正向反馈评价;通过整合调度社区资源分配,为各民族平等互利共赢、核心价值共享提供补益并促进联结;通过建立精神文化关系共演,在互动过程中获得对中华民族的自我归属感。因此,借助社会认同理论去观察兵团第六师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可以为观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落实党的治疆方略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二、兵团第六师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实践路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前身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老红军部队,现如今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完成了从屯垦戍边到维稳戍边的职能转变。兵团第六师及其前身始终围绕着屯垦戍边以及稳定和发展民族团结事业奋斗,历经60多年的实践探索,兵地融合与民族互嵌发展得到大幅度提升,一些农牧团场实践路径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进入新时代以来,兵团第六师在兵团党委坚强的领导和支持下,在消除各民族间心理疏离、突破空间地域屏障、建立精神文化关系共演、整合调度社区资源分配上统筹规划,取得积极效用。

(一)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突破了空间地域屏障

认同生发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需要突破空间地域屏障的限制,使个体进入到群体交互的过程中。在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建构下,突破空间地域屏障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在已形成多民族共同生活居住的地区,大力发展城镇化,助力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其以社区为单位在农牧团场间实现社会流动、竞争与创造;二是通过政策引导,根据相关民族生活特点使其成员易地搬迁、设立安置区形成聚合、聚居。

新疆民族社区多是以各民族同胞共同生活、共同居住的特点,即有多数少数民族成员与汉族共同居住生活在一个小区,同一单元楼等。直至2020年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总人口37.1233万人,汉族32.8385万人、维吾尔族1.0642万人、哈萨克族8203人、回族1.9941万人、蒙古族808人、其他民族3254人。[6]为更好增进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兵团第六师根据《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关于加强推进兵团城镇化的若干意见》要求,在多民族聚居的农牧团场以推进城镇化建设为抓手,以民族团结、各民族互帮互助为主线,优化社区公共设施,为获取全面的就业与学习信息建立完善平台,无形中推进了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发展。

在贯通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城镇化建设中,通过政策引导,根据相关民族生活特点使其成员易地搬迁、设立安置区形成聚合、聚居的环境。打破社会空间地域的局限,形成聚合、聚居的环境有利于各民族共建共居生活,有利于以空间地域共场为基础,开展一系列有助于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发展与进步的措施与方针。以北塔山牧场为例,该场位于中蒙边界,牧场98%以上是哈萨克族牧工群众,是兵团第六师最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牧场。随着牧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哈萨克族年轻人进厂打工、进城经商,实现了区域内的社会流动、竞争与创造,同时辅以城镇化的改造建设,当地哈萨克族牧工群众对生产生活越来越有自尊感、自信感。而红旗农场位于吉木萨尔县境内,由11个民族组成,该场的三场槽子是为北塔山牧场放牧的哈萨克族牧工能安居就业所建造的牧民定居点,依据哈萨克族的民族特色,该场于2012年建立哈萨克族手工艺产业孵化园,以此引导哈萨克族妇女运用民族特色创收脱贫,同时,该孵化园于2014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6年,该场通过“组织哈萨克族青壮年1800多人次,到五家渠和邻近的准东五彩湾工业园区务工”。[7]以此方式引导农闲、牧闲的职工群众转移就业,使得空间地域屏障的突破带来了社会空间结构的重组,为空间场域中各民族的不断交融注入了实体根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也在该场域中不断地逐步构建,各民族间精神文化的互嵌与关系的共演便在此基础上也得以进一步聚合与完善。

(二)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整合调度了社会与社区资源分配

在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过程中通过整合与调度社区资源的分配,从而帮助职工群众在市场中建立自身核心优势,获得自尊感、自信感和对国家的认同感,在互嵌式发展中找到自身定位。

“各民族共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总目标与指向”。[8]洞鉴古今,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都是以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从2000年的“兴边富民行动”[9]到2005年正式出台了《关于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意见》,2010年的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中更是指出对口援疆工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促进新疆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必要保证”。在兵团第八届三次全会中也指出兵团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满足各组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中需要彰显出兵团的使命担当,并且中央、自治区及兵团都非常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可看出提升经济发展是得到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物质基础。

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地处中蒙边境,自1991年被列为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团场伊始,为推动其脱离贫困第六师提出全师之力支援帮扶北塔山牧场,先后于2003年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结束了建场伊始未通电的困境,2013年开通师部五家渠市至北塔山牧场直达班车,同年在兵团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支持下建设牧场电力直供式设施。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为使广大牧民群众享受援疆成果,山西省加大对北塔山牧场、军户农场、六运湖农场、土墩子农场以及红旗农场的援助力度,分别在医疗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以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援助贫困农牧团场有利于突破各民族间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限制,使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深入少数民族同胞内心,从内在心理机制打破彼此的偏见以及刻板印象,使其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

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仅需要推动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整合调度社区资源分配之场域,使各民族间发展不平衡得到相应熵减,从而达致均衡发展态势。如何利用民族地区的天然优势使其发家致富?第六师红旗农场便能生动体现整合资源调度分配的作用。该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南部,沿途主要有吉木萨尔北庭都护府、吐鲁番车师古道、千佛寺、西大寺、下兴湖水库、新林木业、沙漠生态园、三台沟原始森林、火烧山温泉、五彩城等旅游景点,依托天然风景优势,少数民族农牧团场与社区联合,利用区域内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衍生出的“农家乐”与“牧家乐”融入了民俗文化以及民族特色餐饮文化等元素吸引了大批游客。农场出台配套补贴政策为牧民职工就业保驾护航,以此方式开辟新的经济收入来源,政府牵头牧民职工自主经营的方式不仅鼓励了当地贫困居民创业就业的积极性,使其更加认同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更使其对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得到彰显,获得了自信感。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场(芳草湖农场、新湖农场)则充分利用种植及养殖优势发展合作社,各民族共学种植与养殖知识、共建和谐互助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构建。合作社的社员来自不同民族,所有社员都按照合作社规章制度统一管理。在这样统一的规章制度管理下,充分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仅在心理层面能够得到各民族的尊重与认同,也能在经济物质上助力其摆脱贫困,逐渐破除各民族间因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差异,同时也为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带来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的表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