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战略思维的逻辑基础

作者: 海娜 南储鑫

[摘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要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思维具有深刻的四重逻辑:其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战略与策略理论,其历史逻辑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其实践逻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性考量,其发展逻辑是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战略性与策略性的辩证统一、长期性与短期性的辩证统一、前进性与稳定性的辩证统一、忧患意识与战略定力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战略思维;逻辑基础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012—07

[作者简介]海娜,女,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南储鑫,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科研主任,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其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洞察时代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了战略部署,系统运用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掌握战略主动、实施战略性举措,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战略眼光、战略智慧,为我们在百年变局和多种风险挑战交织影响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的信心和动力,也为未来中国发展新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战略性保证。

一、理论逻辑:战略思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征

战略问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全局性、预见性、复杂性的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它影响着事物发展的目标并制定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案系列,把事物发展目标与实现这一目标的实践方法联系起来,引导事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科学理论应具备的特征。

一般来说,战略性问题具有以下显著特征:第一,战略性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研究规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协调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并指导实践,以进行合乎事实规律、顺势而为的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现实。因此,战略影响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某一发展阶段的大方向和工作重心的部署、所采取的主要途径和计划等。这是一种较长时期的全局性的方针和路线,换言之,战略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某一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这就决定了战略的全局性,正如毛泽东从战争的角度指出:“研究带有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1第二,战略性问题是带有预见性的问题。战略一般具有较长的时效性,它是某一较长时间内的全局性部署,一旦制定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固定下来,因此,在制定战略时既要“顺应时势”又要“极目远望”,在顺应世界大势之时洞察预测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本身就具有面向未来的预见性,制定它既需要立足当下、胸怀远大理想,还要有深邃的视野和超强的目光,才能在世界的发展中把握中国,在中国的基点上放眼全世界。第三,战略性问题是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战略的全局性来源于战略制定的三重依据:一是正确把握时代特点是制定战略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跳出一国范围,站位世界视角对处于时代中心的社会力量作出清晰正确的判断,以此确定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进而正确估计本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和状况,把握好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正确的战略。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是战略制定的基本依据。战略目标的确立需立足本国国情,在诸如本国社会性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关系、文化、历史等,找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方能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三是总结经验教训是战略制定的主要依据。战略作为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科学反映,实践经验是制定战略的必备土壤,只有善于总结吸收借鉴自身和他者实践斗争经验,并根据现实进行深度提炼,才能检验、发展和完善战略策略。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十分重视革命的战略和策略问题。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2他强调革命策略要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相结合,反对凭主观制造出的革命策略。20世纪初,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策略”3,“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4。列宁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时,在“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部分中单列一节重点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策略方面的思想。列宁在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策略思想。他的战略和策略思想集中体现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在该书中,列宁对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与策略做了明确的说明:“……我们共产党的责任,就是要掌握一切形式,学会以最快的速度用一种形式去补充另一种形式,用一种形式去替代另一种形式,使我们的策略适应并非由我们的阶级或我们的努力所引起的任何一种形式更替。”5后来,斯大林评价道:“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6,“列宁主义的战略和策略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科学”7。对战略和策略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洞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魅力所在。

二、历史逻辑:战略思维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历史积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战略策略的研究和把握。”1因此,我们一定要强化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明确战略方向,抓好全局性、导向性的大事,研判战略走势,做到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将谋“事”、谋“势”和谋未来协调统一,如此方能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切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际上,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策略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创作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科学预判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作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战略判断,反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论调,为处于黑暗中的国人指出了光明的前途。结合此时历史阶段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先后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关于工商业政策》等阐明了党在这些问题上的战略和策略,后来,毛泽东在1948年为中共中央写的党内通报中做出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重大论断,要求“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2。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即在思想上破除教条主义桎梏,经济上独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战略思想。在这个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十大关系”,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方针,作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战略判断,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为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提供了科学的战略指导。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策略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曾集中阐明战略思维的核心内容,要求“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3。在这个战略思维的指导下,我们党确立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实施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发展战略。这些发展战略,从局部到整体,从当下到长远,对我国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构出综合、长远的精心规划,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的飞跃。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战略和策略问题,并围绕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党,进行的是伟大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要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时、度、效,及调整斗争策略”4,并把“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放在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六种思维能力之首,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略和策略思想。在实践上,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战略擘画,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极大升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总的来说,战略性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最新特征与最新成果,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带有根本性、预见性、全局性的战略问题,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行动旗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南。

三、实践逻辑:战略思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光辉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并且要求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战略和策略思想的基础上,对我们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进行了系统把握和科学预判,必将为我国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战略性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沉着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提供根本政治保证”。2可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起到至关重要的根本性作用,同时,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回顾百年党史,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扭转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命运并取得伟大的历史成就。作为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以领航者和掌舵者的身份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党继续带领人民践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在此基础上达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高度,取得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发展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建构者和开创者的地位不可动摇,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强基固本、沉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辟治国理政新高度,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的研发、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世纪疫情的抗击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彰显了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获得最终胜利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能够自信而沉着应对当前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的关键因素和现实依据,更是向着宏伟目标奋勇前行的根本政治保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