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恩格斯民族与国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 吴晶[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方法同历史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研究的典范,也是将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并贯穿于研究工作全过程的典范。它全面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述民族形成过程及国家产生的三种类型,阐明了国家的形成过程及其本质,揭示了民族与国家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与国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贡献。对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所蕴含的民族与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研究,既有助于人们更为科学、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蕴含的思想,也有助于充分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与国家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关键词]民族形成;国家起源;民族国家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81;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027—08
[作者简介]吴晶,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民族理论、民族政治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1恩格斯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就是一部值得共产党人常读、从中领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经典。因为这本著作是全面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性质、方式、道路和目标的文献,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与国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贡献,尤其是丰富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发表后被广泛传播,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周恩来同志把它称为马克思主义第一部民族学著作。对这本马克思主义经典所蕴含的民族与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研究,既有助于人们更为科学、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蕴含的思想,也有助于充分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与国家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一、恩格斯论民族形成与国家起源
恩格斯在《起源》中论述了民族形成过程,分析了国家产生的三种类型,阐明了国家的形成及其本质,揭示了国家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民族形成理论
1.民族形成的一般过程。在《起源》中,恩格斯是从人类社会的婚姻关系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家庭制度的发展入手,来一步步分析和阐释氏族发展成部落,部落再发展成部落联盟,最后发展成民族和国家这一过程的。
原始社会中最早的婚姻状态是群婚。随着社会的发展,群婚制先后历经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在血缘家庭中,婚姻按辈分划分,同一辈的兄弟姐妹互为夫妻关系,不同辈之间则禁止性交关系。普那路亚家庭是从血缘家庭演变而来的,是群婚的最高发展阶段,它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是人类婚姻史上的重大进步,直接引起了母系氏族的诞生。因为这种族外婚制决定着留在血族集团内的人,只能是每一代女儿的子孙,至于每一代男子的子孙则因这些子孙随母而居而属于另外一个血族集团,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进而演变为母系氏族,于是氏族产生了。
氏族出现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以及活动范围的扩大等原因,氏族过于庞大就会产生许多不便,于是一个氏族分化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氏族,新氏族与原有氏族一样作为单个氏族而存在。由于血缘亲属关系的存在,这些新分化的女儿氏族与原来的母亲氏族自然组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即胞族。而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通婚的氏族或胞族便会共同组成一个部落。但并不是所有的部落都存在胞族这一环节,有的部落由于某种原因(如氏族数目不多或大大衰落)没有胞族这一中间环节。与氏族和胞族相比,部落已经具有政治和军事组织的性质。
随着氏族、胞族、部落的人口和地区不断扩大及相互间战争的增多,亲属部落间的联盟,常因暂时的紧急需要而结成,随着这一需要的消失即告解散。1但是在有些地方,最初本是亲属部落的一些部落为了长期的共同利益会结为永久的联盟,这种永久联盟的出现就朝着民族的形成跨出了第一步。2这就是说民族是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然恩格斯也指出有一些特殊情况,他说“在荷马史诗中,我们看到希腊的各部落大多数已联合成为一些小民族;在这些小民族内部,氏族、胞族和部落仍然完全保持着他们的独立性”3。这就是说,一些亲属部落会不经过部落联盟阶段就直接联合形成民族。
综上所述,《起源》中所论述的原始民族要经过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这几个发展阶段才能最终形成,这是原始民族形成的一般过程。但有时也会有特殊情况的存在,即有些部落和民族会不经过胞族和部落联盟这两个中间环节,直接由氏族和部落联合而成。
2.民族形成的原因和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民族的形成也是这样。对于民族形成的外因,恩格斯在《起源》中明确指出,它的形成常因“紧急需要”。 所谓的“紧急需要”就是指各部落或各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发生的掠夺性战争,以及随后出现的“以俘虏充作奴隶”的现象4。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较之前有了大的发展,所以生活资料的品种和数量都比之前增加许多,这极大地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因此,各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会发生掠夺性的战争。在频繁的掠夺战争中,各亲属部落或部落联盟为了进行防御和保证掠夺战争的成功,便联合在一起,起初是短暂的结盟,后面发展为永久性的结盟,最后发展为民族。因此,可以说掠夺战争是促使各亲属部落或部落联盟联合而形成民族的外部原因。
除了上述的外部原因之外,民族的形成还应该是内部条件发展成熟的结果。对于这一点,恩格斯在《起源》中也作了详细的论述,概括起来说就是部落或部落联盟联合发展成为民族,一般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
共同的地域,这是民族形成需要达到的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也是其他基本条件得以形成的基础。在原始社会早期,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生活和生产的区域,以及用作防御外敌入侵的周围地带。相邻部落中间有一个谁也不能占领的广阔中立地带。中立地带的大小由语言接近与否而定,语言较接近的,中立地带较小;语言差别较大的,中立地带则很大。由于各语言相近的亲属部落领土是接壤的,还由于它们之间有血缘关系,于是相互之间的互动就较为频繁,这种互动可能是物品的交换、生产技术的交流以及共同抵御外敌等原因造成的,总之频繁的互动增强他们共同的经济和生活联系,共同的文化、习俗等逐渐形成,“亲属部落的联盟到处都成为必要的了。不久各亲属部落的融合,从而分开的各个部落领土融合为一个民族的整个领土,也成为必要的了1”,这样就为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地域的基础。
共同的经济生活。恩格斯在《起源》中说“游牧部落从其余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余的野蛮人多,而且也不同。同其余的野蛮人比较,他们不仅有数量多得多的乳、乳制品和肉类而且有兽皮、绵羊毛、山羊毛和随着原料增多而日益增加的纺织物。这就第一次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2由此可以看出,正是游牧部落和野蛮部落的分离,从而使之前只是在部落内部进行的偶然的交换,以及由各自的氏族酋长在部落与部落之间进行的更为偶然的交换发展成经常性的交换。交换的次数由偶然的、少数的变为频繁的、经常性的交换,交换的范围也从部落内部扩展到了不同部落之间,“而且当畜群开始变为特殊财产的时候,个人交换便越来越占优势,终于成为交换的唯一形式”,这样各不同部落的成员之间进行交换以及把交换作为一种经常制度来发展和巩固的一切条件都具备了3。交换的这种发展变化,使不同部落间的人们经济联系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共同的经济生活,这就为原始社会后期民族的形成创造了共同经济生活的条件。
共同的语言。如果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部落或部落联盟人们之间的交换迅速发展,那么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换更为活跃了。因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不仅有部落内部和部落边境的贸易,而且海外贸易也有了。4”经济生活联系需要语言来沟通,这就为形成共同语言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条件,于是人民便以氏族部落的基本方言为基础,同时融合其他部落的语言形成了共同语言,并广泛使用。这种共同语言的出现为原始社会后期民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条件。至于为什么要以氏族部落的方言为基础,那是因为“只有主要方言相同的部落才结合成一个大的整体”5,在此基础上融合其他民族的方言最终形成共同的民族语言。
当然我们也知道,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仅仅依靠上述三个条件是不够的,但是因为恩格斯在《起源》中几乎没有提到,所以这里就不做更多的探讨。综上所述,当原始民族形成的大多数条件都具备了的时候,原始民族便形成了。
(二)国家起源理论
由于各个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各民族从民族发展成国家的过程形式也各有特色,西方不同东方,罗马有别于希腊,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总是通过特殊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深入剖析典型,可以更好地了解一般。因此,恩格斯在《起源》一书中叙述了国家产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类型,即雅典式、罗马式、德意志式,并且以此阐明了国家的本质,揭示了国家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共同之处。
1.国家形成的三种类型。雅典式。雅典的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具有典型的意义,它是在内部的经济发展和外地人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下,经过三次社会改革之后,从氏族社会中脱胎出来的,是氏族社会内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进行斗争的产物,没有受到外来的或内部的暴力干涉。
罗马式。罗马人国家的产生同雅典人国家的产生不同,“在罗马,氏族社会变成了闭关自守的贵族,贵族的四周则是人数众多的、站在这一社会之外的、没有权利和义务的平民;平民的胜利炸毁了旧的氏族制度,并在它的废墟上面建立了国家,而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溶化在国家中了”1。这就是说,罗马人的国家不是直接从氏族社会内部产生的,而是由不属于“罗马人民”的外族人所组成的平民同罗马氏族贵族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结果,它是国家产生的第二种类型。
德意志式。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是国家产生的第三种类型。它同雅典人、罗马人的国家形成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氏族社会末期,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的扩张,促使尚处于野蛮时代的德意志人开始向外迁徙扩张,向正在衰落的罗马帝国发起进攻,斗争持续了300年,直到6世纪末才最终征服罗马帝国,然后在被征服的罗马帝国的广大领土上建立了德意志国家。
2.国家形成的原因。恩格斯在《起源》中所论述的国家产生的三种主要类型,虽然都是以古代欧洲历史作为例证,但却具有广泛代表性。恩格斯在论述这三种类型国家产生的同时,对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共同之处也做了分析。
第一,国家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扩大,随之而来的便是集体劳动形态被个体劳动形态所代替和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是与氏族公有制完全对立的一种所有制。它不仅得不到氏族机关的保护,相反还被传统的原始共产制所侵犯。因此,当私有制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便迫切地需要一种新的机关来为它服务,要求这种机关要保护私有财产,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样国家便被发明出来了。当时的雅典、罗马和德意志都是生产力较为发达的地区,因此也就率先产生了国家。
第二,各民族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氏族社会中,人们是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组成社会生产单位和社会管理机构。同族共居是氏族制度存在的自然前提。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多,于是不同部落成员之间的社会交往便不断扩大,甚至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财产,部落开始大规模流动迁徙。最后不同氏族不同部落的人们便杂居起来,以致居住在同一个地区内的人们,不仅职业不同、利益不同,而且血缘、民族、语言等都不同。这种情况下,血缘纽带被冲破,只能以地区为单位来组织居民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此外别无他法。这种按地区建立起来的各级权力机关,就是国家。欧洲民族大迁徙就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就是德意志国家形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