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话语生成、本质意蕴和现实观照
作者: 戚良钊[摘要]《怎么办?》是列宁批判俄国“经济派”、阐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重要著作,以解决当时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导向,从解决无产阶级运动的迫切需要出发,回应了“我们的政治鼓动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我们的组织任务”等问题,对“经济派”等在内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清算,蕴含丰富的意识形态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怎么办?》对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话语生成、本质意蕴和现实观照三维向度进行考察,对于进一步提炼和阐释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进一步坚定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进一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列宁;意识形态;《怎么办?》;现实观照
[中图分类号]A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035—08
[作者简介]戚良钊,男,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疆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政治教育。
《怎么办?》是一部凝结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思想的重要经典文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修正主义思潮,伯恩施坦主义的新变种“经济派”反对政治斗争,鼓吹“批评自由”,否定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作用,强调工人运动的自发性,俄国社会民主党内部思想混乱、组织涣散,主张工人阶级要进行经济斗争,系列现实问题无不关涉意识形态批判与建构。列宁面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泛滥以及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从解决无产阶级运动的迫切需要出发,回应了“我们的政治鼓动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我们的组织任务”等问题,对“经济派”等在内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清算,系统阐发了“灌输论”思想,廓清了意识形态建构的基本轮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温《怎么办?》这一经典文献,对于进一步提炼和阐释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进一步坚定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进一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一、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话语生成
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在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形成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植根于俄国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工人阶级的革命实践,无论从理论溯源还是从实践表征上看,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都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一)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
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灌输论”的讨论,批判地继承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思想而完成的理论创造。要达到对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科学认识,必须对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整体性考察。
1.马克思恩格斯的灌输思想对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奠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从来都不是“茅草屋中的学问”,始终回应时代关切是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的原点和基点。他们十分关注和强调理论斗争与科学思想的重要性,坚持“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相结合,指出科学思想与理论的灌输是开展理论斗争的主要方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将先进的思想和无产阶级分别比作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他指出“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必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才能够实现“彻底击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后来的《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意识形态灌输的主体,即由谁来灌输的问题,他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了共产党人是革命运动中最坚决的部分,而且他们了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条件、进程、结果,等等。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灌输”的观点较为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列宁的“灌输论”思想实际上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思想演变而来,这是不容否认的。
2.考茨基关于社会主义意识的观点对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启示。在考茨基看来,社会主义意识奠基于深刻的科学基础之上,并被传授给无产者,它不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和直接结果。在《怎么办?》中,列宁曾引用考茨基的这一观点,指出“经济派”对于意识形态作用的认识是“极大的错误”。工人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他们无法进行理论创造,无法正确认识贫困问题的根源,也无法自发形成阶级意识,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列宁在对考茨基有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进行扬弃,进一步充实了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
3.普列汉诺夫的灌输思想对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影响。普列汉诺夫强调要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阐发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属性,强调站在无产阶级立场进行革命实践活动,秉持共产主义的科学性逻辑内核,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这一“有力的武器”指导俄国革命实践,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灌输给无产阶级以无比的干劲”1并在《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中第一次在俄国用马克思主义对民粹派思想作了批评。尽管普列汉诺夫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颇具争议,但是他的上述思想和观点对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形成、发展起到了重要启发作用。
(二)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生成的实践逻辑
回答工人运动中的迫切现实问题是列宁写作《怎么办?》的主要原因之一,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与俄国革命的客观进程高度耦合,考察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需将研究场域和视野置于当时俄国特殊的革命实践中加以研究和分析。
1.批判俄国“经济派”修正主义主张。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党成立,但是没有制定党纲和党章,党缺乏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党的中央委员会成立不久之后便被破坏,大量社会民主党人遭到迫害。社会民主工党内部思想混乱、组织涣散,受到伯恩施坦主义的变种“经济派”的严重干扰。
列宁以清算“经济派”的错误观点为切入点,指出:“经济派”醉心于经济斗争,盲目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否认革命理论的领导作用,反对从外部向工人阶级灌输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列宁深刻揭示了“批评自由”的危害和实质,论证了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2.推进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从国际视野来看,俄国相较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起步较晚,工人运动在理论武装、组织领导、保障机制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健全。列宁一方面驳斥了“经济派”修正主义的主张,另一方面指明了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未来出路,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前提下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工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十分注重理论武装的问题,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和“领袖们”必须深刻理解和领悟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与核心要义,并将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以此来加强和巩固团结。
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以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其“批判的武器”,在流放时期曾发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与“经济派”进行论战,后来又陆续发表《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从何着手》等大量批判性文章回应无产阶级革命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他亲自参与到革命斗争中去,积极开展政治揭露和政治宣传等工作,分析了“经济派”崇尚工人运动的自发性错误,工人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只能产生出工联主义意识,最终走向资本逻辑的囹圄中。
3.积极进行政治教育。列宁始终坚持探索革命理论与革命武装相结合的问题,阐明革命离不开革命理论的指导,审时度势提出“灌输论”。随着工人阶级的日益壮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有觉悟的工人认识到用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的重要性,从主观性上渴望能够享有政治知识1。列宁强调,要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
结合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实际,列宁分析了政治教育的途径,即政治鼓动、政治揭露,力求揭露沙皇俄国专制统治的本质属性,以此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出“全面的政治揭露,是培养群众革命积极性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条件”2,主张俄国社会民主党要在一切人民阶层中进行宣传和鼓动。
二、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本质意蕴
“经济派”作为伯恩施坦主义的新变种假借“批评自由”否认阶级斗争、否认无产阶级专政,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修正”“改良”等无疑会将工人运动送进资本主义的怀抱,要以清醒的头脑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政治揭露和政治批判,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混乱和动摇进行驳斥,不断发挥战斗的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底色。
(一)革命前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怎么办?》的突出贡献之一便是强调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性。俄国社会民主党刚刚成立之时就受到“经济派”的严重干扰,无论从政党建设角度、抑或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同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纷争和斗争远未结束。加之俄国社会民主党所从事的事业是世界之首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党都从未担负过的重任,在国际范围内尚无可参考和借鉴的样本。现实表明,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均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俄国社会民主党成立后,“经济派”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打着“反对正统”等旗号公然与马克思主义叫嚣。列宁敏锐地意识到“经济派”的这种口号和观点是机会主义者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惯用伎俩,讽刺了“经济派”的无能和无原则性。列宁认为,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指导正确的实践,反之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和结果。在俄国革命的关键时期,具体地阐发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在醉心于最狭隘的实际活动的偏向同时髦的机会主义说教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必须始终坚持这种思想”3的基本论点。
2.发挥“战斗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色,捍卫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列宁针对俄国社会民主党还不够成熟、面临的情况复杂等客观现实,分析指出革命队伍中很多人具有革命热情,但是理论武装不足,容易成为敌对势力攻击和裹挟的对象,因而“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4。提出,“应当设法恢复在合法马克思主义时代刚刚开始,而现在又落到不合法的活动家肩上的理论工作;如果没有这样的工作,运动就不能顺利发展。”1
3.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全面政治揭露”和话语批判。列宁强调,只有抢夺意识形态阵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得以顺利传播。俄国工人运动斗争的矛头和焦点直指资产阶级的(工联主义的)意识形态,但由于工人阶级脱胎于旧的资本主义制度之中,在斗争初期,在斗争手段和斗争形式上往往带有资产阶级(工联主义)的特点,自身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带有工联主义的色彩,因而,俄国工人运动必然会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正如列宁指出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2。
(二)重要方法:强调“灌输”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
一味地强调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自发性,致使他们始终无法逃脱革命终将失败的窠臼。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不是工人阶级先天固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生成的,只能通过“灌输”的方式获得。
1.工人阶级本身无法自动生成社会主义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派”醉心于无产阶级运动的自发性,排斥政治斗争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当时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往往是从自身所处的特殊境遇出发,从自身诉求和某些个人利益出发,如:生活条件、劳动条件等,往往带有片面、直观和朴素的发散性特征。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俄国工人阶级受资产阶级等压制和奴役,生活窘迫,无法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和学习,也无法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进行科学分析和精准判断。囿于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他们不可能自动普遍生成社会主义意识,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然也就无法自发成为工人阶级的行动指南。
2.社会主义意识必须从外部“灌输”。针对“经济派”的错误观点和当时俄国工人阶级运动自发性的客观事实,列宁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意识无法在工人阶级内部自动生成,认为“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3。另一方面分析了“经济派”的观点实质上是西欧资产阶级为自身阶级利益论战的武器,“经济派”只不过是在重复他们的陈词滥调罢了。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灌输论”的观点。工人阶级革命和运动的高涨,体现了他们“自觉性”的增强,但是这种“自觉性”必须要超越经济斗争的范围、超越工厂主和工人阶级的关系,要从更深层面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及贫穷落后的根源。工联主义的意识非但不利于工人阶级思想解放,反而会加深资产阶级思想工人阶级的思想禁锢。列宁认为,“那么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4列宁强调理论武装的重要性,分析提出了只有通过“灌输”,工人阶级才能真正认识到贫穷和落后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情剥削和压榨,从而懂得必须打破旧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机器,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获得最终的彻底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