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向度

作者: 任祥伟 曹小丽

[摘要]为了推进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向更为宽广和纵深的层次跃迁,需要从四个向度了解其演进、把握其脉络、掌握其要义。从历史观上看,需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脉络,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源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教训,又是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开拓创造。从认识论上看,需要明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滋养,主要包括作为理论源泉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和作为文化源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方法论上看,需要坚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普遍性与特殊性、守正性与创新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从价值观上看,要认清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价值内涵,坚持人民至上超越资本主义的贫富两极分化、坚持绿色发展超越资本主义的物欲膨胀、坚持和平发展超越资本主义的国强必霸。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050—08

[作者简介]任祥伟,男,厦门大学哲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党史党建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曹小丽,女,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以中国的具体实际为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的探索与实践,成功开辟了一条既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主题、根本价值、基本特征和思想方法等都呈现出丰富的内涵,想要进一步全面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就需要从不同的维度了解其演进、把握其脉络、掌握其要义。为此,笔者试图从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等向度出发,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应有之义,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以期推进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解向更为宽广和纵深的层次跃迁。

一、历史观: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

(一)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教训

以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西方世界率先拉开了现代化发展的序幕,以资本为驱动的现代化浪潮表现出暴力胁迫、殖民侵略和资源掠夺等典型特征,人类历史伴随着落后国家被裹挟进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而转向了世界历史阶段。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就符合这种“被现代化”的典型特征。鸦片战争以降,中国的宗法制社会组织在西方的船坚炮利面前逐步土崩瓦解,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此,马克思曾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1从那时起,中国农耕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产生联系、发生冲突,中国被动地开启了现代化的征程,近代国人正是在这种文明碰撞中苦苦寻求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变革理念,注重技术和器物层面的现代化,但却固守于封建的传统思想而拒斥现代性的理念、文化和制度,最终王朝自救的美梦在甲午海战中破灭。戊戌变法效仿日本明治维新,辛亥革命着眼于推翻封建王朝后的制度性探索,二者都注重移植和模仿西方制度的现代化,但民族独立和赶超式发展的现代化诉求在特殊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下都被束之高阁。新文化运动中,抛弃传统、重新“西化”成为知识分子追求文化现代化的宗旨,“打倒孔家店”标志着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之路走向了全盘西化的极端。民国时期国民党政权冀图以政治上的独裁统治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变革,但究其本质而言,这是买办资产阶级攫取利益的现代化变革,既没有改变对外来势力的依附,也没有真正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发展。

仅仅 “师夷长技”并不能 “制夷”,也不足以挽狂澜于既倒。近代的历史已经证明,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器物、制度、文化的现代化等诸多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都无法引领中国走上现代化发展的正确轨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2。回溯历史,从历史中总结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教训,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出场的历史规律和内在必然性。因此,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强国之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这是总结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经验和教训中得出的客观结论。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开拓创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主要考量的是工业化发展水平。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消灭封建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就给发展工业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目的。”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现代化建设的内容进行了新的规划和阐释,“现代化”不再局限于“工业化”,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新发展内涵。在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4后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5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中国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开启了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进程,为后续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国家战略向经济建设的重心转移,这标志着现代化建设新一轮的号角已经吹响。虽然此时国家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已经比较完整,但是总体上基础薄弱,比例失调,尤其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甚至温饱问题都没有妥善解决。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必须考量“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等现实国情,“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6。随着80年代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不断深入,邓小平逐步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阶段目标明确为小康社会,即“到21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1从此,中国式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等说法深入人心,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奔小康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目标和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

党的十八大以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步入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顺利达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的目标更加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特征更加鲜明。其具体表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把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必须坚持和平发展,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二、认识论: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滋养

(一)作为理论源泉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

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肯定视角看,马克思肯定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所形成的文明成果,尤其强调现代化的工业化生产对推进全球性的物质贸易和社会交往具有基础性意义。首先,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生产“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运用机器的现代化生产直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的衣食住行相关联的社会物质产品迅速得以积累。其次,当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现代化生产促使“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5,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互动开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所取代,封闭保守的价值观念被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所取代。最后,为满足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不同的地域属性和文化传统的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国际性的贸易关系,“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6,地域性经济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转变为国际性的经济全球化。

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否定视角看,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异化了的现代物质生活关系,试图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冲突解释社会现实,揭示出资本现代性的秘密。首先,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认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矛盾表现为一种异化劳动。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状态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7。在这种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生产中,工人的对象化劳动本身是异化的,劳动产品是异化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异化的,人的类本质是异化的。这种异化劳动在造成工人的全面异化的同时,资本家看似满足了某种感性的欲望,实则与其自我实现相背离而陷入一种对资本增殖的狂热和偏执之中。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现代性的内在逻辑及其对抗性关系,认为异化劳动是资本逻辑的必然产物。“如果说资本起初在流通的表面上表现为资本物神,表现为创造价值的价值,那么,现在它又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取得了它的最异化最特别的形式。”8马克思以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去分析资本运作和增值的过程,认为资本逻辑是赋予商品以支配人的神秘力量的罪魁祸首,资本现代性造成一种盲目奴役人的力量,这种奴役人的力量阻碍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客观分析,虽然肯定了资本的“积极”一面,但重心在于揭示资本的“消极”一面。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文明由资本逻辑所支配,必然会呈现出一种对抗性矛盾,“随着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为自己所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1。为此,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核心诉求就是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内在超越和现代文明的合理转型,其主要办法就是试图在社会层面上建构一种劳动逻辑来超越资本逻辑。这种劳动逻辑旨在重新进行社会分配以及在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建立新世界,从而为现代文明的转型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劳动逻辑的视阈下,人的异化以及社会的对抗性矛盾将得到解决,不同民族实现现代化的自主性将自动确立,现代化的发展将呈现出多样性。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给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2从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中汲取养分,中国式现代化以历史和实践的思维方式超越了以资本现代性为内核的西方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场域中生成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机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马克思对现代文明转型的期待”3。

(二)作为文化源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彰显时代价值。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抵御西方现代化有可能给我国带来的文化同化危机。伴随着西方国家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东西方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差距导致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对等性。”4在现代化发展的全球背景下,为了防范外来文化同化的危机,我们必须自觉守护、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弥补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社会的文化局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强调现代技术的作用是“人对自然的征服”,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生态理念的建构和矫正“人类中心主义”“科技理性”的偏执等方面,显示出积极的正面价值。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动力。作为祖先的宝贵遗产和思想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刻激励我们党和全国人民锐意进取、戒骄戒躁、谦虚谨慎,打破西方现代化的独断模式,用“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蹚出现代化发展的中国道路。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呈现优秀文化内涵。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惟邦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智慧,秉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思想智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的绿色发展道路,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思想智慧,以时代潮流为导向,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坚持走和平发展与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四,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思想智慧,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永不懈怠的精神,在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不断求取进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