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敢于斗争”的时代意蕴
作者: 王阿盈[摘要]“坚持敢于斗争”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对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之一。[1]当前,敢于斗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织下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尤其在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工作中,敢于斗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敢于斗争;中国式现代化;时代意蕴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058—07
[作者简介]王阿盈,女,乌鲁木齐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历史实践中所凝练的经验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深刻地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乐章。”1这种经验深刻地体现了共产党人在面对困难、挫折和挑战时,不屈服、不妥协、不放弃,敢于迎难而上,敢于发挥斗争精神气质的时代表现。这种敢于斗争的精神气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现代化”(Modernisierung)一词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作为一个术语广泛采用。这个术语表述这样一种理论立场,即把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了理论上的同构。马克斯·韦伯在其《宗教社会学论集》中阐释了一个“世界史问题”,即“为什么科学的、艺术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发展没有在欧洲之外也走向西方所特有的这条理性化道路。”2在马克斯·韦伯看来,现代化与西方社会的内在同构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现代经验科学、艺术等一系列原理建立起来的道德、政治、法律理论,并形成了一种基于西方经验的“现代图景”。这种图景是西方诸多学者试图建构起一种现代性与西方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的历史语境的内在联系,即用现代化与西方世界及其发展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锚定。毋庸置疑的是,现代化发端于西方,是西方社会地域性经验的一种历史性总结,并在工业技术的加持下推行到全世界的一种发展潮流。我们认为,这种潮流的“世界性”只是西方学者的一种假设。这个假设不具有历史的本真合理性。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需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时代命题。这个时代命题突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的时代难题。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来说,中国社会的传统性在现代化的历史驱动下,面临着深刻的时代转型。这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历史要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前,中国处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情况比较复杂多变,这既有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维护内外政治关键性历史节点中存在的问题。比如,高质量发展问题、社会治理问题、营商环境优化的问题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因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是一个体系性的转变,这个转变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的深度转型方面,带来的是从生产技术到生活观念再到核心价值的体系性联动。这种从外在的物到内在的人的深刻转型,往往带来社会内在矛盾的集中汇聚和社会调适的多点推动,进而引起社会规范的深度变化。在研究现代化理论的诸学者中,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在原有的每一个社会规范的深层都孕育着“现代化”这个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极具生命力新生事物,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3这种内在逻辑是由社会的底层结构来确定的。面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人类社会并不是整齐划一地由传统进入到现代社会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地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突显不同的历史进路和发展特征。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传统氛围浓郁的社会,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往往伴随着强烈的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和调适。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理念与西方世界所秉承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修昔底德陷阱”的“零和博弈”思想格格不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巨大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的历史语境中突破自我,敢于在历史的负重中重构重塑社会形态的历史斗争。由此,中国社会的底层结构中传统性缺少现代性的内在建构而容易产生的传统状态的回归现象,即社会的“内卷化”4。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文明体在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发展问题。由此,改革成为破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一环。改革就是破解历史尘苛,从而建构起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一种社会内在的斗争形态。从历史维度看,传统发展中国家进入现代化往往遭遇到发展的内在瓶颈和困境,即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问题。从亚非拉和南美洲国家的诸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所遇到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同时,伴随着“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所衍生出来的社会治理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重构问题都是极为敏感和复杂的。从本质上来说,在人类社会治理的“现象—价值”的历史进程中往往是矛盾和问题最为突显的历史阶段。如果从结果出发来解释不同而漫长的现代化形成过程,就会发现,不同地域国家在的自我理解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语境,从过去的基于地缘和血缘的群体在这个语境下会变成为政治意义上的积极公民。民族归属感促使以往彼此生疏的人们团结一致。因此,民族国家的成就在于,它同时解决了这样两个问题:即在一个新的合法化形态(Legitimationsmodus)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更加抽象的新的社会一体化形式(Soziale Integration)。简单来说,随着现代化对传统社会进行深度解构之后,出现了多元化的世界观,从而逐渐消除了政治统治的传统基础。这种现代化的国家必须为自己找到新的合法化源泉。社会一体化问题是与都市化,经济现代化,商品交换,人员交往以及信息交流的不断扩大和加速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初期的社会等级组织已经解体,民众的流动性和个体化在加强。民族国家通过把公民在政治上动员起来,来回应这种新的发展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这个历史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已经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把抽象的社会一体化形式与变化了的政治决策结构联结在一起。这种逐渐盛行的民主参与和公民资格,创造了一种新的法律团结基础,同时也为国家找到了现代化的合法化历史基础。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中建构一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语境就成为一个重中之重的历史命题。
(二)斗争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秉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大报告中判断:国际局势急剧变化,我们坚持国家利益为重,国内政治优先,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1在涉及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的原则问题上,我们坚决不让步。因此,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三部分,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中明确提出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原则。2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恩格斯曾指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3由这个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进步发展的内在联系。中国由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跨越的历史征程中,必然无法避免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非能够敲锣打鼓轻松实现的目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前国内外形势波诡云谲,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这些历史前提下艰难展开的。无论是我们现代化过程中,所面对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还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还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还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都是极为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本质要求就需要我们必须具备斗争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的社会治理是一个多维度、多面向、多层次的体系性工程。任何一环工作的疏漏或者缺失都有可能带来系统性的危机,特别是在关涉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工作中,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升级,由此带来技术链、制度链的整体调整,必然与既有的传统产业产生内在的摩擦和争斗,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这个历史过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社会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特殊的地域性、差异性导致了发展上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折射到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就突显出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对于这些社会问题的面对和解决,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工作态度,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内外环境时,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与稳定的内在关联性,保持敢于斗争的精神状态,在不同价值取向的群体之间建构起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理性和公共理性,铸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工作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的一种中国实践。这个实践过程既有历史机遇也有时代的风险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敢于斗争的精神攻坚克难、与时俱进,不畏艰险、不惧风险和挑战,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历史的共同建构,并在这个基础上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没有斗争精神就不会有前进道路上无惧风险和挑战的勇气,没有斗争精神就没有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精神力量和底气。因此,敢于斗争就是时代赋予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断向前的历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奋斗、不断努力的时代斗争精神的写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是建构在一种能强有力地赋予这种社会历史进程以意义的观念上,它应比西方社会语境中的人权概念更能打动人心和激发热情。这种共识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精神文化基础。
二、敢于斗争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深刻地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1伟大斗争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的关键要素之一。目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势头良好,中国社会大局稳定,以无可非议的强有力事实,证明了党中央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判断的高度正确性、有效性。同时,要继续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以斗争精神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破解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做好长期作战的战略预期,以必胜信心扎实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找那个所要求的各项具体工作。行百里者半九十,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是关涉到人口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治理问题。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必须坚持用敢于斗争的精神处理好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实践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稳定的内在关联性逻辑基础上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稳定的目标。无论是稳定还是发展,都有内在的矛盾和问题需要积极克服和应对,尤其是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矛盾和问题的时候,需要具备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和工作意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正是在这种发展和稳定所交织的网络中演绎着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这种历史逻辑下,发展是毫无疑问的第一要务,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但也要避免以单向抓发展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观念倾向。要聚焦时代任务和命题,坚持用斗争的精神打开工作局面,突破工作难点。唯物辩证法启示我们,矛盾有主次之分,善于把握主要矛盾才能解决好次要矛盾,进而为全局性攻坚克难赢得主动权。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在“两个坚持”“两个实现”基础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实现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过程,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征程中,不畏艰险、不惧挑战和风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大无畏的精神气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历史过程极为艰险、极为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具备斗争精神,以斗争的方式破题开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逐渐发展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是一个极为不易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同时,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的天下情怀与共产党本身所具有的人类的类情怀深度契合,积极探索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3月15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所做的主旨报告: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强调: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有一次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2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来看,团结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生活在当今世界的各民族,只有在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基本历史的基础上,才能建构起人类团结的共识。世界各民族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建构起团结互助的世界局面。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他们在人类文明的总体框架下,平等地参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形成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时代场域。无论是民族国家还是全球化世界,文化的差异性与社会的整体性同时并存是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