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青年积极网络社会心态对策建议
作者: 王双丽 郭翠翠[摘要]塑造积极网络社会心态是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议题,同时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青年作为网络使用主体,是网络社会心态的重点研究对象。培育青年群体积极网络社会心态迫在眉睫,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机制,保障青年网络社会需求;发挥网络媒体作用,提高青年网络社会认知;融合线上线下心理教育,调适青年网络社会情绪;把握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引导青年实施网络利他社会行为;着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年网络社会价值观和认同感。综合施策,全方位、多角度地培育青年积极向上的网络社会心态。
[关键词]培育;青年;网络社会心态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065—07
[作者简介]王双丽,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领导心理与社会心态;郭翠翠,女,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2]建设网络强国,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战略性问题。
网络社会心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于网络社会或网络社会群体之中的网络社会需求、网络社会认知、网络社会情绪、网络社会价值观以及网络社会行为倾向的总和”[3],其本质上是建立在网络社会中使用者之间共享的心理现实性,属于内在的心理状态,形成之后又会影响人们的网络使用行为。网络社会心态是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议题,同时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网络社会心态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网络社会发展,还可以折射现实社会现实发展状况,所以网络社会心态对网络社会现实起着能动的反作用:团结或者分化人心,推进正向的价值取向或者传输负向的价值观念,凝聚或者割裂群体关系等等,这是加强网络社会治理不可忽视的关键着力点之一。[4]
2023年8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5]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较上年增长了2个百分点,30岁以下的青年网民占比仍然较高。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地茁壮成长、更快地向上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青年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当前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主要群体是青年,他们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容易受到不同思潮影响,其网络社会心态是否积极向上,事关国家整体社会心态是否良好,甚至会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培育青年积极网络社会心态至关重要。下面从网络社会需要、网络社会认知、网络社会情绪、网络社会行为以及网络价值观和认同感五个角度出发,为培育青年积极网络社会心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健全网络监管制度机制,保障青年网络社会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6]青年群体处于一个自我意识觉醒、价值观趋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渴望增强自己的吸引力,获得外界的注意力和关注。研究发现,青年在网络上从事的活动主要有网络交往、信息获取、网络娱乐和商务交易四类,其中网络交往属于普及率最高的网络行为之一。[7][8]青年群体使用网络的最主要目的是和他人进行沟通交往,而网络交往的基础是网络信任感和网络安全感,这是满足网络社会需要的基础,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满足青年网络社会需求。
(一)加强网络监管的法治化建设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年3月16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从坚定不移走依法治网之路、夯实网络空间法制基础、保障网络空间规范有序、捍卫网络空间公平正义、提升全社会网络法治意识和素养以及加强网络法治国际交流合作六个方面,全面介绍了中国网络法治建设情况。[9]一方面,提高青年网络媒体素养的前提是加强网络监管的法治化建设,强化合规性检查,从源头控制,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同时可运用多种形式,加大网络普法,例如可以拓展“互联网+普法”新模式,积极运用各类青年高频使用的网络新媒体开展网上普法活动,采用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全面增强青年网民法治意识和网络安全素养。另一方面,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威慑网络失范行为,加大惩罚力度,特别是对青年群体认为排名较前的问题重点治理:网络骚扰行为、违法有害信息、侵犯个人信息、网络入侵攻击以及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等。此外,还应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加强网络正面报道宣传,弘扬正能量,将网络文化培育为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将网络空间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10]引导青年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实践证明,法治是互联网治理的基本方式。
(二)加大重点人群网络安全保护措施
青少年网民在中国网民中的占比逐步增长,尤其是青年网民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网络使用程度高,是网络世界中活跃的参与者、实践者。作为重点对象,应综合施策,构建网络信任链,提高青年在网络社会交往当中的人际信任水平,避免出现网络不安全感和网络信任危机。尤其应重点关注沉迷网络游戏、网络不良社交的青年,将其作为重点人群采取网络安全保护措施,在积极完善数据保护法律法规的同时增大网络安全意识宣传力度,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降低网络风险及其不确定感。加强网络安全感建设可以正向提高网络人际信任感,因此要加强青年群体正确使用社交网络的方法以及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增强青年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才能避免网络安全感越高则网络信任越低的现状继续发展,从根本上降低网络风险和不确定感,真正提高青年的网络人际信任感和网络安全感,提升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三)提供建言献策网络平台连接现实
青年是网络热点的追随者,参与讨论热情较高,也更易激起思想碰撞、情绪冲动,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可以引导青年理性思考、有序参与,鼓励提出可行性意见,化抱怨为思考,从“提出问题”转变为“解决问题”,强化网络利他行为和线下利他行为相互结合,连接虚拟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线上线下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以点带面,以被动变为主动,让青年从旁观者变为支持者、参与者、宣传者。可将优秀建议在主流网络平台公布,鼓励青年发挥主体责任意识,做理性的建议者,而不是盲目的批判者。通过加强其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理性满足表达的需求,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可以降低网络风险,增加网络信任感与安全感。
二、发挥网络媒体作用,提高青年网络社会认知
网络社会心态的“机制”是网络社会认同,而网络社会认知的核心是网络社会思维,所以增强青年网络社会认同的关键之处在于提高其网络社会理性思维,达成社会共识,这也是青年群体成长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可以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群体特点出发,端正其历史文化认知,充分利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在网络空间中突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
(一)加强网络媒体舆论引导,做好正面宣传
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宣传主渠道作用,增强网络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心态氛围。大力培育青年群体不断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11]一是在网络媒体开展有利于维护国家形象的正面宣传,充分激发青年的国家归属感、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彰显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致力于实现富强国家、振兴民族、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二是在网络上开展有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宣传,激发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在网络上开展有利于提升个人思想文化素养的宣传,搜集青年相关的典型事迹,让榜样更加鲜活具体、贴近生活,用榜样的力量触动情感,促进知行合一。
(二)树立官方媒体平台权威,回应热点关注
网络信息来源极其复杂,同一问题会被多面解读,价值取向多元,青年因辨别能力有限、过度概括的思维方式可能出现价值迷茫问题。社会热点包括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对于正面信息的回应要做到有理有据、客观理性,避免过度煽情、空喊口号。而负面信息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一个负面新闻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摧毁多个正面新闻带来的积极性影响,因此对于负面信息的应对,要做到及时有效、直面回应、负中寻正、化负为正。一方面官方媒体针对负面舆论必须做到及时主动回应,而非被动等待热点弱化,避免一味逃避回应而导致负面谣言真假难辨;另一方面负面信息和正面信息可以相互转化,在客观评论事件的基础上相关媒体还应重点回应问题解决途径并出台相关政策,让青年看到有关部门“做了什么”而不是“没做什么”,通过及时采取对应措施消除错误观点和思潮。
(三)发挥非官方媒体平台作用,提供信息支持
青年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可能存在没有支持性根据就做出结论、仅根据事件片段就形成结论的固有认知思维模式,所以自媒体平台在做好宣传知识、通报权威信息之外,更应做好信息来源审核、网络安全监管以及对一些负面信息及时解疑释惑的工作,减少各种非正式渠道信息的干扰。一方面,要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构建积极的网络社会心态,准确传达党中央、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进行科学宣传和解读,结合时态、考虑传达对象的认知困惑,对政策进行科学解读,避免因认知水平不一而误解相关政策,影响政府形象。另一方面,非官方媒体也应及时对各类谣言进行澄清,同时也要警惕以正面信息包装的谣言,可参考在微博、微信平台开通辟谣专栏,引导青年关注官方权威网络平台,增强自我辨别能力,不信谣、不传谣。
三、融合线上线下心理教育,调适青年网络社会情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12]的要求,结合当前青年在心理健康和网络使用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网络社会心态亟须得到有效调节和改善。网络情绪是网络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网络情绪表达是网络社会心态最普遍的“表达”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相互叠加影响,产生强大的社会力量。它不仅构成了网络社会心态的动力机制,同时也构成了网络社会运行的凝聚和调控机制,具有网络社会信号、联结动力、调节行为、团结水平等重要功能。[13]因此要融合线上线下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打造全方位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及时调节负面网络情绪,改善不良网络使用方式。
(一)定期测评及时把握网络心理动态
应对青年网络情绪、情感和网络心理状况等动态变化展开系统化、常态化调研,可借助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作为辅助工具,充分了解青年群体的心理动态。[14]一是建立权威的心理服务网站,免费提供心理状况网络测试,并定期通过不同渠道调查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在政府部门、企业、村镇等固定单位工作生活,以及在大中小学工作学习的青年,定期进行网络心理状况普查;同时对其他散落的青年以给予小额红包回报的网络调查方式进行普查,为有心理援助需求的对象及时提供帮助。二是搭建网络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全方位及时掌握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充分利用大数据网络心理平台,及时把握青年心理动态,进行心理预警。三是要重视网络心理建设与心理疏导,根据青年个体差异性和群体特点,灵活运用多种心理技术,可以以个体、团体和家庭为单位进行网络成瘾等行为的危机干预和预防,尝试多角度、多方法的有效整合,规范正确的网络使用行为。
(二)建立完善网络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建立网络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完善网络社会心态调适、疏导以及与现实社会心态平衡等工作体系,满足社会情绪在网络空间中的表达交流通道规范,避免不良心态通过网络传播蔓延,从而引导网络社会心态全方位良性发展。此外还要兼顾主观和客观,通过增强青年的心理调控功能,推动其主观心理世界的和谐建设,为网络社会心态的培育提供丰厚的心灵滋养。青年网络使用行为能够对其网络社会情感支持产生较大的影响,从网络上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越强,青年就越倾向于在网络空间实施利他行为,更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友爱、互助的良好网络氛围,促进生成积极网络社会心态。所以应当构建网络社会心理服务系统,由政府主导推进,形成主动性、广覆盖、多层次特点的全方位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会支持系统。建构心理知识网络科普宣传、推广网络心理测评、线上心理服务培训、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心理保障和评估六大网络社会心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