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 张帆 何劲翔[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我国为应对当今各国面临的一系列世界性问题而提出的人类文明新理念和新方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从继承层面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马克思把“现实的人”作为世界历史主体的观点,继承了马克思以生产力作为世界历史发展根本动力的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多线论”的发展道路,继承了马克思以“自由人联合体”作为世界历史发展指向的理念;从发展层面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历史主体上实现了从无产阶级到世界人民的转变,在历史动力上实现了从发展生产力到保护生产力的转变,在实践方式上实现了从阶级斗争到阶级斗争基础上的合作共赢的转变,在发展道路上实现了从历史发展的时间继起到各种国家制度空间共存的转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关于全球治理的理论和方案,已成为构建当代真正世界历史制度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81;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080—07
[作者简介]张帆,男,陕西师范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何劲翔,男,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习近平大历史观与党史观研究。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通过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从各民族历史到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来解释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动因和规律的理论。通过从劳动和实践的角度对世界历史进行分析,马克思发现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论证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走向共产主义、建立“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矛盾和发展趋势,得出了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真正的共同体从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伟大结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我们厘清世界发展态势、把握世界发展规律,深入回答好人类命运向何处去的重要方法论武器。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充满变数与不确定性的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针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的最好答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为破解全球治理难题、增进全人类福祉而提出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态势为现实依据,在推动当代全球治理实践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它的提出,既彰显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又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为世界各国解决发展问题、突破现实困境贡献了科学方案。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道路和指向等方面的观点和理论,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的当代延续。
(一)继承了马克思把“现实的人”作为世界历史主体的观点
对于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完成了对黑格尔将世界历史主体归结为“绝对精神”的超越,第一次将“现实的人”作为历史的真正主体。马克思强调,“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P295,是“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因此,马克思在分析世界历史时,将历史主体聚焦于人本身,最终的价值指向落脚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上。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扩大提供了历史向世界历史发生转变的先决条件,也提供了人类解放的前提条件,而世界历史的发展演进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类自我解放的过程。随着人类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通过不断剥削雇佣工人、无偿占有其更多的剩余价值,导致除资产阶级以外的阶级,不仅无法获得全面发展的机遇和途径,甚至失去了劳动自由。只有在生产力极大提高了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不再是被迫的、被异化了的劳动,人可以以自由意志支配自己的劳动和生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通过对资本主义崛起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分析,马克思认识到了资本的贪婪以及其为了增殖所造成的血腥、剥削和压迫;而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马克思看到了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是人类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终归宿。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承继了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作为历史主体和价值指向来审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崇高品格和伟大关怀,对当代人类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考察和反思,旨在将人从资本逻辑的异化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由本真的人性的回归。中国之所以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以世界各国人民为出发点,通过改善人类生存发展现状,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稳定;就是为了回应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安宁的期盼,提升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质量,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指出:“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2]P538这是对继承了马克思人民主体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好诠释。
(二)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动力论”中关于生产力的思想
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走向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并由此得出了重要结论。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其实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普遍化。当人类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时,由于工具和技术的落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够强大,跨区域交流举步维艰。而随着科技革命和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原先孤立和封闭的民族和国家才得以打破地理限制,从分散、落后的状态走向开放、互联的阶段。马克思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3]P541在世界历史演进的漫长过程中,马克思关注每个人和其创造的物质的力量,这些看似渺小的力量最终汇聚成磅礴的生产力从而推动人类历史不断走向世界历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重视生产力的发展,视其为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和关于全球治理的各种各样的难题,发展生产力仍然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根本出路。如何将全人类的发展重新纳入正轨,是当今各国需要面对的首要困境,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解决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中国主张、采取的中国行动。为使世界各国能够共创发展机会,共享发展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汲取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精髓,深刻总结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将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破题重点,努力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力图推动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各国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力”[4]P542,坚持用“新思路、新理念、新举措”助力全球经济朝着更加创新、平衡、包容、共享的方向发展。
(三)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多线论”的发展道路
世界历史证明,各个不同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道路是各不相同的。马克思早期认为,世界历史阶段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模式的发展基础上才能达到的历史进程,人类社会必须先进入资本主义然后才能迎来世界范围内的历史的发展。但随着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与发展实践的进一步研究,晚年的马克思在其一系列著作中提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道路除了按照“五种社会形态说”依次递进发展之外,还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论断,并作出了少数东方国家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直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预测。马克思并不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只有单一的模式,其发展道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都具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能够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在封建落后的沙皇俄国,人民群众通过暴力革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跨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鸿沟,使俄国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就是对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多样化道路研判的最好佐证。
从“单线论”到“多线论”的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开放性特征和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明差异与文化差异,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多线论”发展理论的遵循,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与历史方位下的最新理论创造与中国式表达。从历史层面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从实践层面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各国走自己的路、不断推进社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世界上那些亟待解决发展问题的国家和人民提供了中国方案,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继承了马克思以“自由人联合体”作为世界历史发展指向的理论
对于人类历史的最终走向,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归宿。实现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主题和鲜明特征,而实现人的解放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由各区域历史进入到世界历史阶段,世界各国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单个人发展为世界历史中的个人,但伴随着世界历史而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剥削和异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历史的演进,人类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亡,人的劳动不再是剥削和压迫下被“异化”了的劳动,而是自觉自愿的劳动。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解放,建立“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进行分析,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方法对世界历史的走向做出判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当代写照,其价值旨归与历史指向和“自由人联合体”是相契合的,皆是为了实现全人类共同的自由和解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强调要关注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得失和前途命运,更强调要关注各个民族、国家的利益得失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之间的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以全人类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西方主义和霸权主义等思潮,破除限制人与社会发展的层层障碍,在维护个人、民族与国家正当利益的前提下,倡导世界各国遵循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尊重和包容不同国家发展道路的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协商、对话、共建等途径,推动各国在平等、尊重、包容、和平中共同发展,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继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历史主体、历史动力、实践方式和发展道路四个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历史主体:从无产阶级到世界人民的转变
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5]P169,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发展条件下,马克思论述中的“每一个单个人”主要指的是无产阶级。自从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以来,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来临,资产阶级加深了对产业工人等无产阶级的剥削力度,无产阶级的生存状态与工作环境不断恶化,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只有从源头上彻底消除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无产阶级才能从压迫和“异化”中摆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因此,全世界无产者进行大联合,通过发动世界性的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统治,从而引导世界走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成为了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无产阶级承担着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重任,成为引领全人类走向世界历史未来的实践主体。
然而,在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题,阶级矛盾在发展困境面前已暂时变得缓和,如何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成为各国面临的首要问题。身处这样的时代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牢牢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将改善人类生存状况、实现人民群众健康、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指向与最终落脚点,其价值主体与将“现实的人”作为历史主体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不谋而合。但它却并未将资产阶级排除在外,而是把世界历史的发展主体由无产阶级扩大到世界人民,强调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不同意识形态的阶级可以相互协作、共同发展。习近平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呼吁世界各国与中国共同努力、相互合作,优化国际治理格局,共同推进世界历史朝着更加公平、开放、普惠、包容、合作的方向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与超越,是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对人类未来发展更进一步的关怀和思考,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和世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