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向度

作者: 刘雨松 金新

[摘要]全球安全倡议是促进世界安危与共的中国方案,构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安全向度的价值主张和实践平台。全球安全倡议产生于安全赤字有增无减、安全治理存在缺失、安全理念亟待更新的时代背景下,是对“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重要命题的科学解答。“六个坚持”阐述了全球安全倡议的基础理念、基本立场、规范准则、重要原则、行动主张及统筹领域,以丰富内涵形成一个完备体系。全球安全倡议具有促进安全理念创新发展、推动世界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等理论与实践价值,给予安全课题丰富启示。各国应团结一致,积极响应全球安全倡议,从安全向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理想的实现。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安全倡议;新安全观;安全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087—08

[作者简介]刘雨松,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家安全与中国安全外交;金新,男,法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安全与中国外交。

当前全球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与治理赤字逐渐加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不断展开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可谓正当其时。[1]全球安全倡议的内涵可概括为“六个坚持”,阐述了实现安全共同体所需的基础理念、基本立场、规范准则、重要原则、行动主张及统筹领域,逻辑清晰、条理清楚。全球安全倡议深刻体现了中国“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大国担当,[2]深刻展现了中国在促进世界安危与共、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中的建设性作用,对于以中国方案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安全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安全向度的具体实践,在安全领域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人类安全共同体长远目标的实现规划出科学道路。

一、全球安全倡议的时代背景

安全是关涉全人类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人类的前途命运”[3]。面对全球性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4]全球安全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经过全面理性思考得出的科学理念,切合全球安全实际,具有紧贴时代脉搏、联系安全现状、突出问题导向的鲜明特点。全球安全倡议诞生于传统安全理念与现实安全状况相互抵牾的情景下,和现实安全矛盾联系紧密,与当今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具有高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探讨全球安全倡议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析全球安全倡议科学内涵、领悟全球安全倡议重要价值、规划全球安全倡议实践路径的必要前提,也是从安全向度理解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一)全球安全赤字有增无减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各种矛盾趋于激化,全球安全赤字不断加重。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呈相对衰弱的态势,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崛起态势较为显著,东西方“实力的地位”1发生显著变化,使得全球安全领域出现新局面。然而,部分国家奉行零和博弈思维,恃强凌弱、巧取豪夺,加大全球安全冲突风险,使得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全球安全供求关系愈发失衡,从总体上加重全球安全赤字。

另一方面,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加重了全球安全赤字。从传统安全威胁看,《中导条约》失效后新一轮军备竞赛持续升温,对全球安全局势构成严峻挑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单边主义与保守主义逐渐抬头,为全球安全笼罩上一层厚重阴霾。从非传统安全威胁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全球遭受严峻的风险考验,日益成为影响全球安全的重大挑战;气候政治合作存在巨大分歧,侧面反映出各国长期存在的安全与发展利益冲突;恐怖主义呈向全球扩散的趋势,对全球普遍安全的影响日益凸显。同时,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蔓延交织,给全球安全不断带来新的考验,进一步加重了全球安全赤字。

更加突出的全球安全赤字使人们前所未有地认识到彼此之间休戚与共、命运相连,也愈发凸显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于全球安全赤字在总体上有增无减,全球性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对全球的和平发展已然构成严重威胁。当前,如何减少乃至消弭全球安全赤字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这一议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的出发点高度契合。[5]在安全向度坚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理念与方案,无疑对各国携手应对全球安全赤字相关问题有所助益。

(二)全球安全治理存在缺失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面临着诸多全球性安全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应对迫在眉睫的全球性挑战、共同推进全球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6]不断提高全球安全治理能力。然而,当前全球安全治理存在缺失,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缺位失位,长期以来的全球安全治理困境依然存在,人类在妥善应对全球性安全问题上仍捉襟见肘。

具体来看,全球安全治理缺失主要体现为全球安全治理的机制、理念和能力方面的缺失或滞后。[7]考察目前全球安全合作的现状,某些大国暂停履行、逐步退出传统安全领域的双多边安全合作协议,全球传统安全合作出现停滞倒退趋势;由于各国经济竞争与利益分歧,全球非传统安全合作陷入瓶颈,难以深入发展;现行安全合作机制或局限传统安全合作,或偏重非传统安全合作,难以形成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统筹机制。全球安全合作的不充分不全面反映出当前全球安全治理机制的不完善。一些国家囿于旧有的冷战思维,热衷于搞对抗、谋遏制,冲击全球安全秩序,导致全球安全治理供求失衡,难以满足现实安全需要。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存在的“二元对立”思维反映出全球安全治理的理念滞后问题。此外,由于各国对全球安全治理缺乏共识,在安全观上存在分歧,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意愿的积极性存在差异,使得全球安全治理的现实状况乏善可陈,凸显出全球安全治理供给的能力不足难题。[8]

上述机制、理念和能力的缺失使得全球安全治理的推进动力存在不足,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体现。随着国际格局深刻变革的发生,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应运而生,构建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则是该方案的基本内涵之一。[9]共建共享对于妥善应对全球安全治理缺失有重要意义,安全共同体提供了解决部分国家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缺位失位问题的可靠思路。全球安全倡议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安全向度的体现,同样旨在“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10]以中国方案推动全球安全治理向前发展,进而为实现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磅礴力量。

(三)传统安全理念亟待更新

传统安全理念作为西方应对安全困境的理论思索,带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传统安全理念出于西方“丛林法则”的思维模式,强调传统领域安全,重点关注军事与政治领域,对于非传统安全相关领域的关注存在不足。其次,传统安全理念是一种封闭的安全理念,也可理解为是一种狭义的安全理念,其立足点仅仅局限于安全本身,忽视了安全与发展的互动关系与相互作用,无法从发展的视角去理解安全。[11]传统安全理念的上述局限性表明,必须对现有安全理念的缺陷不足进行更新和调整,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全球安全理念。

西方很难提供跨越传统安全理念不足的新安全观。西方为全球供给的安全理念始终带有霍布斯式的叙事方式,其背后蕴含着一贯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立场。正如学者Ezemenaka和Ekumaoko指出的那样,西方提供的是一种既得利益者(Beneficiaries)为竭力维护其个体安全利益而不惜损害国际社会安全利益的理念,这种安全理念不仅不能消弭安全冲突,反而会加剧各国的不安全感。从长期的安全实践看,以西方安全理念为指导的区域容易过度依赖西方的安全模式(Security Models),很难摆脱西方安全思维的桎梏。[12]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传统安全理念更新的任务很难由西方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13]中国一贯强调团结合作对处理当前现实安全问题的重要作用,一贯坚持多边主义立场,致力于从安全向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便摆脱了西方安全思维桎梏,为完成传统安全理念更新这一任务提供了可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对安全理念进行革新,为解决全球性安全问题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全球安全倡议的科学内涵

全球安全倡议内涵丰富,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为构建普遍安全的世界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六个坚持”依次探讨了全球安全倡议的基础理念、基本立场、规范准则、重要原则、行动主张及统筹领域,是全球安全倡议内涵的生动表达。对全球安全倡议的科学内涵展开研究,是深入分析全球安全倡议的重要价值与实践路径的必要基础,也是从安全向度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一)全球安全倡议的基础理念

全球安全倡议以“六个坚持”中“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为基础理念。其中“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构成了全球安全倡议的理念维度,成为新安全观在理念层面的集中体现。“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则是全球安全倡议的理念指向,映射了全球安全倡议的根本旨趣。这一“坚持”开宗明义地指出全球安全倡议要倡导什么样的理念,通过这一理念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即通过倡导“基于道义和正确理念的安全”,实现“基础牢固、真正持久的安全”,[14]进而为维护全球安全秩序提供了理论思路,为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提供了科学的理念支撑。

这一“坚持”展现了中国在安全领域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在2014年亚信第五次外长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理念。[15]其中,“共同安全”指向安全范围,这一安全理念将尊重和保障每个国家的安全,将惠及各个国家的安全利益。“综合安全”指向安全领域,这一安全理念是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统筹,实现的是各领域的安全。“合作安全”指向实现安全的方式,这一安全理念将通过对话协商与共同合作来实现安全。“可持续安全”则宣示这一安全理念追求持久安全,是实现稳定而不断发展的安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是“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理念下全球安全治理的必然选择,落脚点在“共同”二字上,体现了“共同”理念在全球安全倡议的“牛鼻子”地位,也是在安全向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准确映射。

(二)全球安全倡议的基本立场

全球安全倡议以“六个坚持”中“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为基本立场。其中“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立场所在。“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是这一立场的应有之义。“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16]中国一贯尊重各国人民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主张各国选择符合本国国情和传统的社会制度,从全球安全的视角看,这也是促进世界持久和平、维护全球安全秩序、保障各国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

这一“坚持”诠释了中国对全球安全的秉持立场。外交理论的立场通常代表了一国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在一国对外交往工作中起着指导作用。[17]这一“坚持”蕴含着中国始终如一秉持的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基本原则,代表了中国长期以来对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世界的深入思考,指导着中国外交工作的开展,在全球安全倡议中诠释出中国的安全立场。正是因为站在这一立场上,中国才能成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共同理想的建设者和践行者。也正是因为站在这一立场上,中国才能在安全向度上提出与西方传统安全理念不同的、具有安全共同体理念的新安全观。

(三)全球安全倡议的规范准则

全球安全倡议以“六个坚持”中“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为规范准则。这一“坚持”表明在安全领域中国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不懈维护。“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是“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体现出全球安全倡议与西方传统安全理念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寻求措施应对安全困境具有现实意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