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十年:历程、成就、经验
作者: 丁兴安[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十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以民生为导向、坚持绿色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动力。经过十年建设,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形成了一系列好的经验,为下一步“一带一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历程;成就;经验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095—07
[作者简介]丁兴安,男,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政治。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来,“一带一路”从理念走向行动,各项合作不断走向深入,合作平台框架机制逐步完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互联互通日益加强。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各国和各国人民带来了丰富的收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一起开创了21世纪互利合作的新局面。
一、“一带一路”十年历程
(一)宏图擘画重开丝路,互利共赢奠定基础(2013—2016)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针对世界发展面临的新困境,中国提出了解决世界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指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时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主席的倡议擘画了和平合作发展的宏伟蓝图,让丝绸之路在21世纪重放光彩。2014年,中国政府发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
(二)高层峰会确定机制,共克时艰合作深化(2017—2022)
2017年,“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机制化运转阶段,伴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框架协议以及相关的制度性文件。2017年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达成了5大类270多项的成果;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与相关国家在多边平台、投资项目、融资项目以及项目清单、中外政府企业合作等方面达成了6大类283项合作协议。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打乱了世界发展的脚步,为应对新冠疫情促进共同发展、共克时艰,中国政府分别在2020年和2021年召开“一带一路”视频高层峰会,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呼吁各方加强团结合作,支持多边主义,反对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中国与28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倡议和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通过“一带一路”平台,沿线各参与国共同抗疫,共克时艰,虽受到疫情影响,“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取得重大成绩,充分发挥了“一带一路”同呼吸共命运的重要作用。
(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同心协力共创未来
2023年进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第十个年头,疫情结束之后,各国交流更加通畅,高层对话更加紧密。为了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国成功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4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代表参会,此次会议通过了7大类458项合作成果。为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支持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这八项行动为下一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国际多边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一带一路”十年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设施联通步伐加快
1.陆路交通快速发展。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的重要举措。中国在改革发展当中形成了很多宝贵经验,“要致富,先修路”是中国老百姓对中国式经济发展经验的一个生动总结。全球化发展到21世纪,物流、信息流的需求不断增长,高效的物流体系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广阔的欧亚大陆在当今时代仍然面临空间阻碍。陆路交通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制度、法律、政策以及标准不同成为制约陆路交通大动脉的障碍。如何才能实现欧亚大陆交通大动脉的畅通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设施联通是重要内容。十年来,中国积极推动中国-中亚-欧洲铁路,中国-俄罗斯-欧洲铁路两条大动脉互联互通建设。截至2023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4万列,运输近700万标箱,货物品类达5万多种,涉及汽车整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53大门类,合计货值超3000亿美元。1中欧班列的开通大大加速了中欧之间的物流交往,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福利,中欧各国商户也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2021年,经过中国与老挝共同努力,中老铁路建设完成,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陆路交通大动脉得以初具规模。中老铁路打通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陆路贸易大通道,中国、老挝、缅甸、泰国之间增加了新的交通大动脉,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中国承建的印尼雅万高铁投入运营,极大地推动了印尼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中国与俄罗斯、蒙古的陆路交通建设也在快速发展,连接中国黑龙江与俄罗斯远东犹他州的铁路桥竣工,连接中国满都拉口岸与蒙古巴彦的铁路竣工。除了中国周边地区,中国还积极投身“一带一路”沿线的其他国家交通建设。非洲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积极推动非洲地区的交通建设,肯尼亚的蒙内铁路、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卡诺铁路等都在运营或建设。
2.海上通道建设进展迅速。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尼时提出建设21世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除了远洋运输通道之外,港口建设是重中之重。从2014年开始,中国在斯里兰卡建设了科伦坡港、科伦坡到汉班托塔港高速、汉班托塔港等基础设施,将斯里兰卡的经济大动脉打通,沿线建设了大量的经济产业基地以及民生设施,有力地助推了斯里兰卡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带一路”互利共赢建设的典范。截至2023年6月底,“丝路海运”航线已通达全球43个国家的117个港口,300多家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港口企业、智库等加入“丝路海运”联盟。“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系统”持续业务化运行,范围覆盖丝路共建国家100多个城市。2十年来,在中国与巴基斯坦双方共同努力下,瓜达尔港形成了港口、能源、基础设施、产业合作的布局,为中巴双方的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中国倡导建立的丝路基金参与了投资阿联酋的哈里法二期码头以及荷兰鹿特丹港的Euromax码头,积极支持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群。
3.能源运输大通道建设进展迅速。能源运输通道是互联互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中国与90多个国、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建立能源合作框架。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能源伙伴关系成员国33个。此外,中国还搭建了多个可持续能源合作平台。在能源管道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建设了一批能源通道项目,中国与中亚天然气管线、中国与缅甸的石油天然气管道投入运营。倡议推动了中亚-俄罗斯、非洲、美洲、中东以及亚太油气合作区建设。在电力合作方面,中国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建立电力互联互通合作项目与机制。中国企业还走出去参与了巴西的特高压输电以及希腊的电网建设。在清洁能源方面,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设备提供商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及地区建立绿色能源合作项目。
4.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在加强数字互联互通建设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2017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建设了34条跨境或跨海电缆,5G技术成熟之后,沿线国家建立大量5G基站以及数据中心,北斗导航全球组网成功之后,积极服务沿线空间走廊建设。除此之外,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港口、铁路、海关等都进行了数字化升级。
(二)政策沟通深入开展
1.元首外交推动政策沟通深化。从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开始,无论是双边会晤还是多边平台,中国领导人与各国领导人会晤当中关于“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都是重要内容。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二十国集团峰会、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博鳌亚洲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外交场合,习近平主席都会与各国领导人商讨“一带一路”的政策协调。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1这些文件的签署为“一带一路”政策沟通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多边合作机制建设推动政策合作。在加强“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建立了多种合作机制。中国与东盟之间建立了包括中国-东盟文明交流论坛、环境合作论坛、可持续发展创新合作论坛、矿业合作论坛等多边机制。此外,中国与阿盟合作论坛、中国与非洲合作论坛,中国与拉丁美洲合作论坛等多边机制的建立为“一带一路”建设政策沟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专门性峰会成为推动政策沟通的重要渠道。2017年5月14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邀请了20多位国家领导人,1200多位各界高级代表参会,达成了76大项279项合作成果。2019年4月28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会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峰会,达成283项合作成果,签署了640多亿美元的合作协议。2023年9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来自世界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会,与会注册嘉宾人数超过4000人,达成458项合作成果。
(三)贸易畅通深入开展
1.贸易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量在不断提升。海关数据显示,2013—2022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超1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7.96%,占同期货物贸易总值比重从25%升至32.9%。2十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额贸易量从1.04万亿美元增长到2.07万亿美元。为提升出口通关效率,中国海关总署大力推动“智慧海关”以及“智能边境”,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便利化措施改革试点,为推动贸易畅通提供支持。跨境电商等新兴力量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贸易方式和贸易手段,为方便跨境电商运转,中国建立了海外仓物流平台。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陆海新通道不断完善,打通了欧亚大陆两端的贸易流通网络,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贸易流通效率。
2.机制平台得到新提升。中国已经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相关国家新建了多个贸易畅通工作组或双边投资以及合作工作组。在电商领域,中国与塞内加尔签署了关于电子商务合作的备忘录。在绿色发展领域中国与俄罗斯、匈牙利等国签署了绿色发展合作备忘录,沟通的渠道更加丰富完善。同时,中国还成功举办了包括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展会。特别是进博会,作为世界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五届,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四)资金融通进一步拓展
1.建立专门机构推动“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资金融通,中国主导设立了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截至2023年6月底,丝路基金累计签约投资项目75个,承诺投资金额约220.4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有106个成员,批准227个投资项目,共投资436亿美元。1这些资金为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