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边疆治理研究热点分布与前沿议题

作者: 曹李海 李洪涛 马宁

国外边疆治理研究热点分布与前沿议题0

[摘要]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2000—2023年),检索筛选边疆治理研究主题的1016篇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图谱进行关键词等分析,总结梳理研究热点分布与前沿议题。依据分析可见,国外边疆治理研究相对集中在美国、英国,大致经历探索、提升和深化阶段,学者之间合作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有着相对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边疆治理议题丰富多元,信息边疆、生态边疆、利益边疆等议题关注较高。边疆功能定位日益突显,战略价值更显重要,逐渐成为主权国家治理的重心所在。

[关键词]边疆治理;信息边疆;生态边疆;利益边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102—09

[作者简介]曹李海(通讯作者),中共新疆区委党校《实事求是》杂志社副编审,管理学博士、法学博士后,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府治理;李洪涛,中共新疆区委党校《实事求是》杂志社副编审,研究方向:法治政府;马宁,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治理。

边疆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表示一个系统的边缘和一个接触区。[1]边疆治理是世界各国治理尤其是大国治理的重要内容,在世界各国的治理与认同框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早在1893年,美国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就在《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一文中指出,“边疆”作为区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边界和文化的边缘,边疆开拓和治理对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1931年沃尔特·普雷斯科特·韦布(Walter Prescott Webb)发表《大平原》(《The Great Plains》),认为西部特别是大平原构成了一个地理整体,用地理决定论对美国边疆的意义做了完整的假说。[3]1960年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为促进美国经济发展提出“新边疆政策”,认为20世纪60年代的边疆是充满吉凶难卜的机会和危险的边疆,是充满希望而又遍布威胁的边疆。[4]这表明边疆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占有一定规模的疆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拓展边疆、稳固边疆和守护边疆是国家生存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议题,其最终构成了历史与当下世界格局的整体图景。

一、文献回顾

边疆作为国家疆域特殊区域,地处边缘缓冲地带,既能拱卫国家核心区域,又可辐射周边其他国家地区,在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中极为重要。[5]古往今来对于国外边疆治理的研究不乏其人,以往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和思辨性描述为主,主要集中于基础性概念、属性、关系、影响等定性层面的研究。从经济全球化视角深入地认识国外边疆治理理论的演变和疆域形态的转变,(于沛,2009[6];周平,2014[7];袁剑,2021[8];何修良等,2022[9])认为国家要有效谋划好边疆和边疆治理,重视和加强边疆治理的国别比较,(白利友,2018[10];袁明旭,2019[11])从而能够有效地运用西方边疆治理理论来推动中国边疆治理的发展,在对西方边疆理论进行客观审视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的边疆研究范式,推动中国边疆理论的建构、创新和超越。(周平,2014[12];张健,2016[13];孙保全,2018[14])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对国外边疆治理的研究仍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缺少对边疆治理最新研究成果与动态的反映与追踪;二是缺乏对边疆治理研究主题的预测分析。为此,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计量、理论思辨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国外边疆治理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梳理与述评,有助于明确国内外研究的区别,以便在借鉴国际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边疆治理实际进行后续研究,有针对性地扩大研究范围、加强研究深度,做到理论与实践同步。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研究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来源,以“Frontier governance、Borderland governance”(边疆治理)为关键词列入检索范围,检索式为:“主题=(‘Frontier governance’OR‘Borderland governance’)and时间跨度=‘所有年’and语种=‘English’and 文献类型=‘Article OR Review’”,检索时间为2023年3月15日。经过对文献的筛选与处理,去除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重复文献、评论、报告、会议通知等无效文献16篇,得到1016篇有效文献作为研究分析样本源。

(二)研究方法

基于CiteSpace6.2.R1软件的工具载体分析,研究对国外边疆治理核心文献进行数据转化并形成数据库。对来源于上述数据库中数据知识单元(作者、关键词、研究机构等)进行可视化分析。为更清晰地呈现研究主题脉络,研究重点对共词网络进行聚类统计分析,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相关学科领域的主题特征,更为直观清晰地梳理出国外边疆治理研究前沿与热点。

三、国外边疆治理研究整体概况

(一)文献年度数量分布

国外边疆治理主题发文在2000—2023年间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18年以来跃升到新的高度,年度发文量上升到一百多篇。从时间分布来看,大致分为三时段:探索阶段(2000—2012年),这一时期研究成果较少,特别是2000至2007年年均发文量不足10篇。2007年以后发文量逐渐增多,但年均不足30篇。2000年由于边境资本主义的扩张、土地掠夺、资源掠夺和多方面的社会矛盾摩擦,从而引起学术界对边疆治理的关注。提升阶段(2012—2021年)成果大量增加,发文量飙升至741篇。(见图1)非法移民、跨国犯罪以及武装冲突等问题日益加剧,导致政府和学者们开始对边疆治理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深化阶段(2021年至今),2021年国外边疆治理研究发文量达到峰值(141篇),占到所选文献(1016篇)的 13.9%。(2023年发文量较少的原因是该数据只统计到2023年3月中旬的数据。)从文献年度分布图来看,2018年至今,研究议题日渐丰富,外延不断扩大,边疆治理研究引起国外学术界的较高关注度。

(二)文献作者群体分析

合作共现图谱可以用于辨析该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者,识别学者之间的合作强度。(见图2)图中节点表示作者,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不同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交叉越多,说明该节点作者与他人之间的合作强度越高。可以看出,节点最大的是Basurto Xavier,表明他是边疆治理研究领域的主要力量。同时,Meyfroidt Patrick、Stoffelen Arie、de jong Wil和Kuemmerle Tobias是高产且有突出影响力的学者。从合作关系来看,边疆治理研究呈现出相对集中且分散独立的研究态势,但高产作者数量较少,且作者之间合作程度不高,高产作者周围尚未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研究团队,会影响该研究的精细化发展。

(三)国家和机构的分布与合作网络

通过对国家和机构分布的呈现,从发文量前10的分布来看,高校是边疆治理研究领域的主要力量,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连线较多,形成紧密的科研合作网络关系,这表明国外边疆治理的研究大体上处于“整体合作”阶段,共同推进该领域的知识创新与扩散,形成了规模化、集团化研究格局。(见图3、表2)从发文量前10的国家来看,来自美国和英国高等院校及其研究机构占据了绝对比例,分别有284篇,141篇。后面的依次为中国(132篇),澳大利亚(92篇),德国(79篇),法国(43篇),比利时(42篇)。其他国家和机构关注度相对低,这客观反映了国外边疆治理研究机构的主要分布。

四、国外边疆治理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研究对样本文献高频关键词之间形成的共现网络作了清晰地呈现,(见图4)并选取出现频次>=30关键词作为研究主题的高频词。(见表3)根据高频关键词表可知,出现频数在70次以上的关键词主要包括“governance”(政治)、“politics”(治理)、“management”(管理)“policy”(政策),其中“governance”的出现频数最高,与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呈现的内容一致,说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以“governance”为主要场域,与周围其他节点相互影响,即governance与politics研究、governance与management研究等成为相关研究热点方向,这与国外边疆治理发展历史脉络相符合。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研究依据CiteSpace提取关键词的聚类标签形成的聚类图谱,(图5)通过对共现图谱的呈现来提炼国外边疆治理的热点领域。图中模块值Q=0.8007,轮廓值S=0.9095,Q值大于0.3且S值大于0.7,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聚类图谱的结构显著,具有较强说服力。国外边疆治理的研究相对集中在14个类块,由这些类块的标签可以归纳出研究热点:(1)deforestation(毁林)、amazon(亚马逊)、africa(非洲)、gold(黄金)、environmental governance(环境治理)、political ecology(生态政治学)、ocean governance(海洋治理)、ecosystem services(生态系统服务)共同指向“生态边疆治理”主题;(2)cross-border cooperation(跨边疆合作)、consequence(结果)、community(共同体)、policy mix(政策混合)、information(信息)、O47(美国侦察机)均指向“边疆可持续发展”主题,这些研究在边疆治理研究中具有代表性,为当前国家疆域的研究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与理论土壤。

(三)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变(Burst Detection)算法是Kleinberg在 2002 年提出的,[15]在CiteSpace软件中主要利用“Burstness”单元功能来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利用关键词的爆发性来探索前沿。[16]运用 CiteSpace 软件绘制图6知识图谱,剔除无关主题词共得到10个突发性关键词。其中,大多关键词突现时间跨度短,集中在2020年后,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突现强度位于前3的主题词为impact(影响)、expansion(扩张)与forests(森林),其中最强的是2020年开始突现的impact,但仅持续1年,也就是说有关边疆治理影响的研究在近3年受到了较为短暂的关注;“expansion”和“forests”是随着边境资本主义的扩张、土地掠夺和巴西亚马逊毁林等使得边疆治理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impact(影响)、expansion(扩张)、growth(上升)这几个关键词突现于2018—2023年这个时间段,和当前的时间非常接近,并持续至今,说明这几个主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未来研究的趋势。此外,边疆治理的改革(reform)、森林复原力(resilience)、世界治理(world)等也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国外边疆治理也在不断地走向成熟。

五、国外边疆治理研究热点主题综述

(一)国外边疆治理演进脉络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国外边疆治理研究热点领域,相对集中在边疆环境治理、海洋边疆治理、森林边疆治理、生态边疆、信息边疆、政策混合、跨境合作等主题。结合国外研究的热点主题,梳理国外研究文献发展脉络,可以较为清晰地归纳出国外边疆治理研究主要是从边疆及边疆治理的基本内涵、边疆形态演变、边疆治理影响因素和边疆治理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最终,借鉴部分学者的思路,研究围绕“概念界定—形态演变—因素与路径”的演化逻辑探索性地构建了边疆治理研究基本框架,(见图7)这一框架总体勾勒出当前边疆治理研究的主要方面,对阶段性地厘清边疆治理研究概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边疆”概念内涵:从地理导向转向综合导向

边疆作为最初的地理概念,其演变有着特定的历史发展逻辑,随着实践和理论的推进,边疆的内涵和外延日益丰富和拓展,从传统的地理概念逐渐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等综合的系统概念。特纳早在1893年首倡“边疆论”,提出“边疆”和“地域”的概念。他认为,“边疆”是一个区域,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边界和文化的边缘,同时强调个人主义、自力更生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认为边疆开拓和治理对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认为边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辨析了边陲与边界的概念,“边疆”(边界)是两个或更多的国家得以区分开来和联合起来的众所周知的地理上的分界线,在其著作里指出传统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区别在于,前者仅有边陲而无边界。[17]1978年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认为边疆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政治概念,它代表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边缘,是一种权力关系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边疆治理并不是一种特殊的治理方式,而是一种权力运作的过程。[18]1976年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Hayek)认为边际意味着边界、限制和极限,任何经济单位对其生产、分配和消费决策的影响范围都受到这些边际的制约,他所提倡的自由市场理论中,强调了经济行为者在“边疆”上做出选择的重要性,通过边际意义来描述经济活动。[19]1907年乔治纳撒尼尔·寇松(George Nathaniel·Curzon)发表《论疆界》,他将边疆(也称边缘区域)定义为具有生态边界、行政边界、军事边界和文化边界等多重属性的地域,它既是一个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空间和文化载体。[20]可见,国外边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吸收了过去特纳“边疆论”的经验,又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与各国治理实践推演,对边疆治理的认知与理解则更为全面、更加系统。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外边疆治理研究近几年才引起高度的关注,出现相对系统科学的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