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精神与兵团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 金勇钢[摘要]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7月在新疆考察时指出:“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兵团精神是兵团事业薪火相传、不断发展的“根”与“魂”。一代代兵团人是兵团精神的践行者。本文就兵团精神与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兵团精神对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作用、新时代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对弘扬兵团精神的要求等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兵团;兵团精神;兵团经济社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117—06
[作者简介]金勇钢,男,兵团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戍边教育研究中心)校长、副教授。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发展,是兵团人在屯垦戍边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兵团人在屯垦戍边的实践中,经历各种艰难险阻、重大挑战,不断锤炼形成的。兵团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的意识和行为。本文重点研究兵团精神对兵团经济建设发挥作用问题。兵团精神对兵团经济建设的发展影响是通过兵团人的经济意识发挥作用的。兵团人的经济意识是兵团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时期兵团人的经济意识是不同的。兵团人的经济意识是随着国家经济建设体制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发展变化的。
一、兵团精神与兵团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历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超越自身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而生存。兵团人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兵团人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兵团精神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使得兵团人能够与时俱进,使自己的经济意识和行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促进兵团经济建设的发展。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兵团人经济意识的共同点
1.满足国家的需要,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从事经济活动。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兵团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首先是按照国家计划或宏观调控目标进行的。在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为了解决部队自身军需供给问题,减轻国家负担,兵团人放下了战斗的武器,拿起了生产的武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仅解决部队自身的供给,而且为当地政府提供大量的无偿支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兵团人遵照毛泽东主席“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的指示,把新疆各族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通过节衣缩食积累了8162亿元(解放初期新疆币值),连同国家拨款在新疆建立起了第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如:七一纺织厂、新疆水泥厂、苇湖梁发电厂、十月拖拉机厂等。20世纪70年代兵团又无偿向新疆转交了近200家企业,如:新疆化肥厂、新疆卷烟厂、八一钢铁厂等,这些企业奠定了新疆的工业基础。自20世纪60年代,兵团每年从自筹资金中拿出800万元帮助新疆农村建设,1988年以来,又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每年拨专款200万元建立扶持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基金。50多年来,兵团共无偿转让地方耕地8万多公顷,为地方政府代管耕地13万公顷,支援地方农机具28万台(件)、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万名,为地方修渠1万多千米,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兵团按照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2.履行戍边历史使命,为更好地完成历史使命创造了更丰富的物质财富。“屯垦废,则边疆乱;屯垦兴,则边疆宁”,这是历代政权都把屯垦作为统一祖国、巩固西北边防的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原因。兵团人早就意识到,要完成好屯垦戍边历史使命,就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有基本条件使屯垦戍边队伍扎下根来。兵团人在艰苦创业之初,按照毛泽东主席“不与民争利”的指示,白手起家,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在野兽横行的不毛之地,披荆斩棘、开荒造田,战严寒、斗酷暑,修公路、建水库,建起了一个个现代化国有农场,其中58个边境农场,镇守着2000多千米的边境线。兵团拥有14个师(垦区),179个农牧团场,分布在自治区十二个地州市内。截至2021年底,兵团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已经建立起了11个城市(2023年1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白杨市,兵团管辖城市达到12个)、63个建制城镇,街道办事处24个,乡1个,各类开发区22个,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兵团分区2个;拥有工交建商法人单位3009个,其中工业法人单位1073个;拥有高等教育院校10所,农业科学院1所,以及健全的科、教、文、卫、体、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总人口达到348.51万人,实现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7.4亿元增长到3395.61亿。进入新时代,兵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履行着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三大功能”,发挥着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优化人口资源的“四大作用”。
3.解决就业问题,保持一支稳定的、数量足够的高素质屯垦戍边职工队伍。解决就业问题,既是兵团在为国家分忧,也是兵团人履行屯垦戍边使命、保持一支稳定的、数量足够的高素质屯垦戍边职工队伍的必然要求。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解放军大量指战员需要安置,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中去。20世纪50年代初,新疆军区10.5万名官兵遵照毛泽东主席“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的命令,投入到经济建设中。从那以后,兵团以博大的胸怀,接收了大量军队复转军人、城市支边青年、自流来疆人员等。这些人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与天斗、与地斗,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守边固土,谱写了屯垦戍边的辉煌业绩,孕育了千古流芳的兵团精神。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兵团人经济意识的不同点
1.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从过去的单纯政治(道德)人转变为既是政治(道德)人更是经济人。计划经济时期,兵团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为国家的政治需要服务的,个人的物质需求被最小化。人们更加重视政治荣誉,一个奖状、一面旌旗,甚至一句口头表扬,都能够激发起千百万人的革命热情。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经济利益被放到了从属乃至被忽略的位置。从当时一句顺口溜可以反映出来。那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兵团人,真叫怪;粗粮吃,细粮卖;不够吃,蔬菜代”。这样做,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人们感到很自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和进步,人们开始既追求政治(道德)目标也追求经济目标,既是政治(道德)人更是经济人。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是指: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下,即使再穷苦的人,在市场上也难以做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因为我们有“先人后己”的优秀传统。兵团人更是如此,在兵团精神鼓舞和引导下,兵团人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与自己的经济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兵团人目前的主要价值取向。
2.生产的目的不同。计划经济时期,兵团人生产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包括政治需要和经济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兵团人生产的目的是,既要满足国家的需要,也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市场经济遵循价值规律,要求兵团人按照市场规则参与市场竞争,并不因为兵团人履行屯垦戍边政治职能,就可以超越经济规律,不按价值规律办事。这是对兵团人的考验,也是对兵团人智慧的检验,更是兵团精神显现作用的机会。
3.经济组织形式不同。计划经济时期,兵团的军事组织架构,完全符合经济建设的要求,而且有着其他组织不具备的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点突出、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兵团人在早期建设过程中,每个战士省下一个帽檐、节约一只口袋、少发一套军装,就可以兴办起一个个工厂、学校和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兵团人必须在保持上述组织优势的前提下,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组织形式。为此,兵团在团场建立了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工交建商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兵团精神随着兵团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兵团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转变,由计划经济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兵团人的经济意识也实现了向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变。
(一)实现了经济活动由计划安排向参与市场竞争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兵团人的经济活动都是由国家计划安排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不再安排计划,只有宏观指导规划,生产多少、为谁生产、怎么生产、如何分配,成为兵团人必须自己面对的问题。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锻炼和考验,兵团人经过理性思考和工作实践,从观念上实现了由国营企业、按照国家计划安排生产,向遵循国家宏观调控目标、按照市场规则运行配置资源、主动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大转变。
(二)实现了由只讲政治任务向追求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转变
计划经济时期,兵团人的经济活动只讲政治任务,只要符合国家计划的要求,不考虑成本,无论花费多大代价都要达到目的,主要依靠提倡奉献来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价值规律面前人人平等,“经济人”的意识在发挥作用,兵团精神中的开拓进取特性使兵团人的观念历史性地、不可逆转地实现了由只讲政治任务向追求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转变。
(三)实现了由平均主义“大锅饭”向追求公平与效率的转变
“均贫富”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和苦苦追求。兵团人在计划经济时期依靠兵团精神激励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但平均主义造成的低效率和“大锅饭”现象也困扰着兵团人,严重影响着兵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正像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那样,单纯的精神激励对一些人在短时期发挥作用是可以的,但让所有人长时期都这样做是行不通的。兵团人与时俱进,在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和组织设计上,将市场经济意识与兵团组织特点有机结合,实现了由平均主义“大锅饭”向追求公平与效率的转变。
三、兵团精神随着兵团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兵团精神与时俱进和敢于创新的特质,培育和形成了兵团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意识。
(一)发展意识
邓小平同志以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远见卓识。中国共产党人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兵团人也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必须认真学习实践新发展理念,推进兵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只有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兵团屯垦戍边的物质基础才能加强,屯垦戍边的职工队伍才能稳定,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争先意识
不甘落后是兵团精神的特点。兵团人从组建伊始,就确立了敢为天下先的意识。兵团建立的现代化国有农场,被当时自治区主要领导王恩茂同志确定为自治区农村发展的学习方向。兵团建立的工业企业奠定了自治区现代工业的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兵团人必须发挥自己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点突出、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实现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竞争意识
兵团人十分清醒地意识到,市场经济不会因为兵团履行屯垦戍边政治职能,就可以超越市场规则,“吃小灶”、独享安逸,而必须作为市场主体与其他主体一样参与市场竞争。竞争可以优胜劣汰,竞争可以优化结构,竞争可以增强活力,只有参与竞争,才能够使兵团人受到历练,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增强实力。
(四)效益意识
兵团人也清醒地知道,兵团的企业也必须和其他企业一样,守法经营,依法纳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为社会提供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企业发展。除非发生了影响社会稳定的安全事件,需要兵团放下生产的武器,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为保卫边疆安全、维护祖国统一而战斗时,兵团企业和其他企业没有本质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