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辽西地区早期党史的构建
作者: 刘春艳[摘要]辽西早期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挖掘这一阶段该区域党史发展的特征与贡献,是对中国革命史的重要补充,对于新时代党史的建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在挖掘整理辽西地区早期党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觉醒、发展、壮大情况以及领导辽西各族人民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建立并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
[关键词]辽西地区;早期党史;构建
[中图分类号]D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3—0031—05
[作者简介]刘春艳,女,朝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市情研究会副会长,中共建平县委党校高级讲师、副校长,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辽西地区主要指辽宁省西部朝阳、锦州、阜新、葫芦岛四市的辖区,同时,还因为新中国成立前后行政区划的变化,该区域也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部和河北省承德市的平泉市等区域,其地理范围在辽冀蒙三省区交界处。进入现当代以后,辽西则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辽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里有李大钊介绍入党的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革命先驱陈镜湖;有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亲自指导工作的东北最早的沟帮子党支部;这里是抗日义勇军打响中国抗日战争第一枪的发源地;是激发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灵感的国歌发祥地;是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的主战场之一。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首先攻克了锦州,切断了关内和东北的联系,进而解放了东北。之后又从东北出兵,发起平津战役,解放了北平和天津,为全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辽西地区早期革命历史,有引以为傲的英雄,更有值得国人铭记的辽西革命精神。这些对于勾勒梳理20世纪初期辽西地区隶属于热河省期间那段鲜为人知的烽火岁月中党史发展的实况,分析揭示这一阶段该区域党史发展的特征与贡献,完善党史的区域性有机组成,以及对于进一步挖掘其中蕴含的党史建设发展价值,体现辽西地区党史发展的体系性、规律性和中国革命史重大贡献均具重要意义。
一、 辽西地区早期党史构建的价值意义
辽西地区早期党史构建主要体现在史料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三个层面。
首先,构建辽西地区早期党史,可以一定程度地填补地方党史的空白,对早期党史文献史料具有抢救价值。目前,学界关于辽西地区早期党史的研究尚未见专门系统性的成果,只是在一些关于辽西地区的历史文化、辽西地区生态变化和历史变迁以及某些县市区域的党史论述中夹杂或穿插着一些辽西早期党史的材料或揭示其地位意义的内容。因此,无论从宏观研究还是在具体研究方面的角度来考察,均可见出辽西地区党史的系统性专门性研究还相当薄弱,有较多的空白应该填补,而辽西地区早期的党史发展在学界更是少有人问津。同时辽西地区早期党史的文献资料大多散存在民间及各市县的党史资料汇编、革命人物回忆录、地区革命大事件编写,以及史志、展览馆、纪念馆等文献中,有的则在人们的口头革命故事流传中,而且有的正处在或已经在损毁和被时间湮没……有鉴于此,为响应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党史的号召,立足地方党史创新和构建的思想基础,在大量搜集文献史料的基础上梳理研究,这对辽西地区早期党史文献具有抢救性价值,以此强化辽西地区党史的研究,填补该区域党史的诸多空白。
其次,辽西地区早期党史是中共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探寻党建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通过挖掘、整理、辑录辽西地区早期党史的文献资料,形成系统的辽西地区党史阶段性构建研究,努力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学术支撑和补充地方性党史建构缺失一角的重要立据,从而将辽西地区早期党史纳入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总体之中,成为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分析辽西地区早期党史的主要人物、重要事件、发展历程,以及党对辽西地区的领导和指示、党对辽西地区发展的政策等,探寻辽西地区早期党史的产生发展和逐渐壮大,以及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中所蕴含的党史发展规律性现象和规律体现,在分析和探寻基础上揭示辽西地区早期党史对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的贡献。辽西地区党史记录了在该地区奋战的部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状态和奋斗历程,为研究我国特定区域的党史发展和党的工作经验,从侧面介入到整个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发展中,确定辽西地区早期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补充。
最后,通过辽西地区早期党史建构,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抗战精神和“人民战争”的支前典范这些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辽西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处在了战争的第一线,家园破碎的巨大危机成为辽西人民共同面对的艰难困境。辽西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挺起不屈的脊骨,承担起抗日救国的重任,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抗日凯歌……革命先驱陈镜湖、抗日烈士刘桂五、抗日英雄赵尚志、高体乾、抗日先锋高振鹏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以锦州为中心的辽沈大决战奠定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基础。这一时期,辽西人民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在前线后方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的英雄人物,像现代花木兰郭俊卿、炮兵司令朱瑞、爆破英雄梁士英、潜伏英雄马云飞、支前模范佟玉兰等,他们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百年征程中,辽西儿女用家国之情书写了辽西的精神风貌,他们书写的是一部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抗争史,是一部甘洒热血、气壮山河的英雄史,是一部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光荣史,而这些浩气长存的史卷,早已化为辽西地区一座不朽的丰碑。沿途留下的宝贵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正在发挥着它们的实践价值和教育引领作用,成为党的发展和新时代开拓前进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恰是顺应时代呼声,响应了新时代记忆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红色文化、巩固红色江山的号召。
二、辽西地区早期党史发展的阶段性
辽西地区早期党史主要是研究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辽西地区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在辽西的地方党组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觉醒、发展、壮大情况以及领导辽西各族人民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建立并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因此,辽西地区早期党史的构建,重点在于把握其发展的阶段性。
(一)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党在辽西的早期活动(1919—1931)
民国初期,辽西(当时隶属热河)地区经济凋敝,社会动荡。辽西先后被直(吴佩孚)、奉(张作霖)两大军阀政府所统治,在全省普遍增设警兵,命令“就地筹饷”,加收民众税赋,广大人民群众苦不堪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人民群众不得不组织起来进行抗捐抗税斗争,反帝反封建斗争此起彼伏。“五四”爱国运动催生了辽西人民思想的觉醒……他们在革命斗争时期无私忘我、不畏艰险,他们在反抗压迫时大义果敢、英勇顽强,他们在保卫家园中的团结一心、勇于奉献,与辽西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辽西地区早在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的星火年代,就有一批觉醒的知识青年投入革命的洪流,诸如韩麟符、陈镜湖、郑丕烈、杜真生、卢东白、白海风、苏彬、高赞兴(后改名高体乾)、李钟奇等人,他们中大多数经历了革命风暴的战斗洗礼,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韩麟符、陈镜湖、郑丕烈、杜真生在“五四”时期及大革命前后十分活跃,被誉为“热河四杰”。五四运动的爆发让一些在北平、天津等地读书的辽西爱国青年积极投身到五四运动的爱国洪流中,一些人成长为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学生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热河地区早期主要领导人。1923年1月,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陈镜湖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陈镜湖曾同毛泽东一起参加国民党一大,曾与孙中山共议国是,作为孙先生北上特派宣传员赴原热河省宣讲《北上宣言》并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做出了贡献。他先后在爱国将领冯玉祥西北军宋哲元部任支队长、热河民军司令、骑兵旅长,中共热河工委负责人及中共内蒙特委书记期间领导组织革命斗争。1923年初中共唐山地委书记邓培,派当时在唐山铁路制造厂工作的共产党员欧阳强到京奉路关外段进行革命活动。同时于1923年下半年建立的沟帮子铁路党小组、1924年上半年建立的中共沟帮子铁路支部,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中共党支部。1930年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亲自到沟帮子铁路支部指导工作,领导铁路工人开展了争取“花红”等运动,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1925年,中共北方区委在张家口成立了内蒙古工农兵大同盟,在李大钊的亲自指导下,在热、察、绥各地迅速建立了组织,发展了盟员,开展了北方地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冯玉祥接受了共产党反帝反军阀的政治主张,李大钊派出30多名党员,单独组织了“内蒙古特别民军”三个纵队,由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党员乐景涛、共产党员陈镜湖、共产党员郑丕烈分别担任三个纵队的司令,加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共产党员白海风任一纵队参谋,陈镜湖任第二纵队司令,郑丕烈任第三纵队司令,在李大钊统一协调和冯玉祥直接指挥下,参加了反对蒙古王公贵族封建势力和直奉第二次战争。在此期间,他们曾到热东、热西一带招收骑兵,壮大队伍,很快建立起一支千余人的由共产党员掌握的武装力量。陈镜湖、郑丕烈、白海风等人向热河人民撒播了革命火种,传播了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显示了北方民众在早期共产党人影响下革命意识的觉醒。
(二)土地革命时期辽西抗日斗争与党的活动(1931—1937)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从1932年1月2日日军占领锦州,1933年1月3日日军占领山海关,2月25日进占朝阳,3月4日占领承德,至3月13日叶柏寿失守。至此,热河全省沦陷,辽西处于日本铁蹄之下。面对日军的侵略和残酷血腥镇压,辽西人民顽强抗争,浴血奋战。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全部沦陷。民族危亡时刻,中共满洲省委于9月19日即发出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号召东北民众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宣言》并组织力量分赴东北及热河各地指导抗日救亡运动。中共热河特别支部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一批东北抗日救亡组织先后成立起来。1931年9月27日,由中共地下党参与,由高崇民、阎宝航等东北爱国人士组成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北平成立,黄显声被委任为救国会委员。1931年10月上旬黄显声在锦州北街福金生百货店内(现锦州市汉口街)召开秘密会议,决定组建辽西抗日义勇军,研究制定纲领性文件,最后由共产党员刘澜波整理成民众武装《编委方案》。据不完全统计,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末,活跃在辽西大地有战绩可考的义勇军队伍达50支以上,总人数达10万余人。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热河省以后,实行了残酷的殖民统治。当时,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烈火燃遍热河各地。其中,在热辽义勇军的敌后抗战斗争中,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是孙永勤领导的抗日救国军。抗日救国军威震热南,日本侵略者十分恐慌,惊呼“匪势强大”“讨伐难进展”。由孙永勤创建并领导的抗日救国军,是在国民党长城抗战失败之后,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农民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号召和支持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与日伪军作战200余次,攻克敌人大小据点100余处,毙伤俘日伪军数千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抗日救国军余部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会合于中国人民的抗日革命洪流,继续为民族解放而战。
辽西抗日义勇军为抵御外辱英勇抗战、流血牺牲、前仆后继,这些抗日武装在辽西地区撒下了抗日的火种,证明了中华民族有能力抵御外辱,激励了中国的民心与士气,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