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第十师北屯市推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作者: 课题组
[摘要]为全面掌握了解兵团第十师北屯市乡村振兴推进情况,2021年底至2022年初,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组成课题组赴师市开展了相关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客观地掌握了师市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亮点及特色,通过分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建议。
[关键词]北屯市;乡村振兴;连队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3—0126—12
[作者简介]课题组负责人:孙卫青,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课题组成员:柳凌云、廖晓斌、罗大胜、李学军、李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19年底,兵团第十师北屯市(以下简称“师市”)与兵团一道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连队全部退出,贫困团场全部摘帽。自此,师市进入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如今,两年的时间已经过去,师市乡村振兴推进的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为全面掌握了解这些情况,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30日,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研工作,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分析,集中讨论达成共识,最终形成了“1+3”(即一个总报告、三个分报告)的调研报告。本报告是总报告。
一、师市推进乡村振兴的亮点及特色
师市党委认真贯彻兵团党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百湖之城·向阳花开”总体定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全面振兴取得积极进展。曾经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今的“百湖映边陲,向阳花开艳”,师市正以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诠释着乡村振兴的全新内涵。调查问卷显示,86.67%的师团干部和连队“两委”对师市推进乡村振兴状况是满意或非常满意的,89.34%的师团干部和连队“两委”认为与以前相比,近年来团场(连队)变化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人居环境整治(占86.67%)、收入和生活水平(占84%)、基础设施条件(占70.67%)、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占50.67%)、社保制度(占38.67%)等方面(见图1、2、3)。
具体来看,师市推进乡村振兴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强化顶层设计,四梁八柱基本成型
师市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兵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编制完成师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个五年规划,即《第十师北屯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2018—2022年师市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部署了重点工程,细化实化了工作重点、政策措施、推进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2021年《第十师北屯市“十四五”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出台,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21年制定出台《第十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年6月,师市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师市发改委承担的扶贫工作职能与农业农村局承担的乡村振兴工作职能进行整合,由师市乡村振兴局承担,师市发改委不再挂扶贫开发办公室牌子。师市乡村振兴局主要负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实施师市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具体工作。自此师市形成了以师市党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为统一领导,师市党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实施、师市农业农村局统筹实施、师市乡村振兴局具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位一体”工作格局,有力地保障了“三农”工作的有效开展。2021年,师市统筹整合涉乡村振兴资金共计4.87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师市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举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专题研讨班,强化专题培训,提振师市上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明确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
(二)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明显,职工收入大幅增长
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自然条件,师市坚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强力发展特色水产业、瓜子产业、生态畜牧业和乡村旅游业,不仅形成了师市特有的产业优势,也促进了职工持续稳定增收。
师市辖区拥有湖泊、水库和坑塘、池塘等各种水面148个(片),总面积达15.5万亩;水质上乘,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100%,做好“水文章”优势得天独厚。师市聚焦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积极打造“百湖之城”,大力推广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成功养殖蟹、南美白对虾、小龙虾和淡水澳龙虾。2020年,预计水产品总产量1.25万吨,总产值3.65亿元,其中名优水产品产量占35%。
师市处于向日葵种植的“黄金纬度”,依托区位优势和公路铁路通达的交通优势,师市大力推进“向阳花开”特色品牌工程,瓜子类作物种植面积达67.42万亩,平均单产在高产稳产区间,成为优质瓜子生产和加工基地。积极推进全产业链发展,以新疆北屯海川开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新疆雪白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疆顶山食品有限公司等19家瓜子加工企业为“链主”,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职工”经营模式,建成了种子研发、种植、加工、物流、销售全产业链,形成挺进疆外、出口多国的产品系列,“傻老大”“塞外阿公”“顶山”等瓜子品牌享誉疆内外,实现“一粒瓜子带动一方经济”。2020年师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82∶1,高于兵团1.27∶1的水平。葵花子、南瓜子、花芸豆等远销3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农产品自营出口1.5万吨,创汇2300万美元,同比增长近2倍。
师市积极打造区域优质种畜基地和优质畜产品供应基地,肉牛、肉羊优良品种覆盖率分别在80%以上和60%以上。一八八团的禽艺专业合作社稳步发展,品牌优势不断显现,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阿勒泰地区重要的禽蛋供给基地。师市统筹兴边富民资金888.38万元,新建21座牛棚圈及配套设施,采购生产母牛65头,支持一八二团生猪产业项目。师市主动融入阿勒泰“千里旅游画廊”,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整治连队人居环境,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模式,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红色旅游、特色旅游越来越热。截至2020年,师市共有三个连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即一八五团一连、二连和三连。
近3年,师市农牧一线职均收入实现“三连增”,2019年达到8.69万元,65个连队职均收入过10万元的达到22个;2020年农牧一线职均收入达到8.95万元,排名兵团首位;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8年的1.84万元增至2020年的3.78万元,年均增长43%,均为史上最高。调查问卷显示,有71.69%的职工群众对现在的生活表示满意;26.42%的表示非常满意;有60.37%的职工群众认为当前的生产条件较好,32.08%的认为非常好。(见图4、5)
(三)合作社受到重视,发展方兴未艾
近年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连队合作社在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提供专业化农业服务、提高在市场上的讨价还价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再加上兵、师、团的鼓励发展,连队合作社纷纷成立并在市场上得到初步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职工群众的认可,也给职工群众带来了切实实惠,如仅统一采购农资这一项,2021年一八七团八连入社的职工平均降低生产成本7千元。调查问卷显示,88%的师团干部和连队“两委”认为合作社在带动农户增收上作用显著;66.04%的职工群众认为合作社在提供良种、化肥和技术服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50.94%的职工群众认为合作社在提供农机等专业化服务方面作用明显(见图6、7)。
为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农业合作社组织建设,加快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师市按照“清理整顿一批、培育新建一批、典型示范一批”的发展思路,对102家农业合作社实施动态跟踪监测评估,清理整顿18家空壳社、休眠社,取消8家农业合作社兵团级示范社资格;以“龙头企业+”、连队“两委”参与、社会能人牵头为重点,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合作社;组织开展农业合作社示范社的培育和评比活动,评选出以农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八四团凌河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八二团二连九联赢专业养殖合作社等为代表的一批典型示范社。
(四)基层队伍相对稳定,人才支撑作用得到巩固
连队“两委”和职工群众的稳定性较强,均能安心于现有的生产和工作,也有进一步发展的愿望。通过扎实做好选拔招录招聘连队(社区)“两委”正职进入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连队“两委”有了盼头、有了干劲。2021年从连队(社区)“两委”正职中定向选拔考录招聘优秀干部14名,打通基层干部上升通道;加强连队后备力量培养,全师连队(社区)后备力量储备406人。落实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官到边境连队(社区)工作专项补助办法,持续引导人才向边境一线流动。调查问卷显示,46.67%的团场干部和连队“两委”认为师市当前的人才激励状况较好,18.67%的认为非常好(见图8)。
着力培养各类人才,尤其是实用型的“田秀才”“土专家”,增强乡村振兴新活力。加强与石河子大学、兵团农垦科学院、上海水产大学等科研院所对接,2021年,引进6批次专家教授开展科技服务,培训职工2000余人次,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水平。举办高素质农民工培训班、乡村振兴培训班、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训职工300余人次。10名科技援疆人才培训连队技术骨干、职工群众1400余人次。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3个,选派26名科技特派员到团场连队开展特色技术服务,有力助推师市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88%的团场干部和连队“两委”能在半年内接受一次培训。
(五)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培育唱响文化品牌
依托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充分用好“向阳花小喇叭”“国旗下的宣讲”等平台和载体,宣讲党的理论和政策,巩固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截至2021年底,师市建有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1个实践所、79个实践站,实现了师、团、街道、连(社区)全覆盖。组建各类理论宣讲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建“社区宣讲团”“百姓宣讲团”“草根宣讲团”等,“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组建志愿服务队伍128支,志愿者6000余人,形成了以志愿服务总队为统领,团场、连队志愿服务队为支撑,各部门单位志愿服务队和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内容涉及理论宣讲、政策解读、疫情防控、敬老助残、法律服务、医疗卫生、民族团结、社会救助、生态环保等,年均开展各类普法宣传、科技培训、卫生治理、志愿帮扶等活动4000余场次。以“红石榴文艺轻骑兵”为代表的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开展文艺演出113场次,惠及群众2.5万余人,让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精神力量,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结合实际情况及工作特色,孵化和培育了一批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明实践品牌。一是“向阳花小喇叭”唱响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矩阵。“向阳花小喇叭”平台是第十师北屯市首创的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万家”活动的有效载体,其初步实现了宣传室内室外全域化,入脑入心全掌握,平台开设《理论宣讲》《带你学党史》等微课堂,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百姓故事》《重读红色经典》等栏目,打通了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二是“红石榴文艺轻骑兵”舞动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红石榴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是师市与阿勒泰地区民族团结、兵地融合所凝结的果实,其成立目的就是要把先进文化送到最偏远、最需要的地方去。演出地点遍布阿勒泰地区各县市、牧民定居点和团场连队、边防哨所,舞台是辽阔的草原,背景是雄浑的阿尔泰山,观众是可亲可爱的各族兄弟姐妹。2021年累计演出70余场次。进军营、进校园、进团场、进乡村、进牧点,用群众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运用歌舞、戏曲、小品等形式,将新思想新政策唱出来、演出来、展出来,聚焦兵团职责使命,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各族群众的幸福使者。“红石榴文艺轻骑兵”荣获了全国民族团结先进示范单位,其中,1人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1年7月,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同志在师市调研工作时,对“红石榴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给予了肯定和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