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优化

作者: 宋梦飞 蒋志辉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优化0

[摘要]通过2005—2019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指标体系,运用耦合模型测算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并通过灰色关联法测算了各指标对两者耦合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2005—2019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个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度不断攀升且逐渐协调;从灰色关联结果看,整体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系统耦合的关联度较高,但各省区市间不同指标对系统耦合的关联度略有不同,由此提出了沿线各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丝绸之路经济带;耦合模型;灰色关联度法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4—0110—10

[作者简介]宋梦飞,男,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通讯作者)蒋志辉,男,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聚集,在城市买房生活的农民通过“示范效应”[2]带动自己亲朋好友在城市买房,而生活在农村的农民通过“追赶效应”不断激励自己实现“农转非”。这里“农转非”仅为农民从农村到城市买房生活,并不改变户口性质。要实现真正的“农转非”就意味着要放弃原有在农村的土地,而大部分农民在城市买房定居并不会选择迁移户口。根据Clark Colin、William Petty等人[3]的观点,从事农业生产与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收入差距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这使得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流向工资水平较高的二三产业。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流动,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比重下降,从事二三产业人数比重上升,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加速了城市资本的积累,推动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城镇人口集聚,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在质和量上增加,加速了工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的集聚,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空间扩张了数倍,城镇化水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达到了3%。截至201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0.6%1。从各项数据上看,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较快,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平均水平2。早期通过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吸引更多人到城市生活,使得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但是在我国城镇化率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城镇居民缺乏幸福感、资源大量消耗、环境的日益破坏、进城农民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配套的城市服务无法及时跟进等问题较为突出。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更加关注人的精神感受和社会保障,注重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扩张和人口集聚,而是五位一体的城镇化,是真正的城镇化。

2013年,我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构想,给沿线省区市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被誉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区域间互联互通,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打破各区域的发展瓶颈,极大地提升了各区域的发展潜力。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协调”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质量的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协调发展是解决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有效举措[4]。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市的三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高,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偏低[5]。此外,沿线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匹配、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沿线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市的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耦合关系,分析影响其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加快西部城市群崛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研究相对成熟,许多学者[6][7][8][9][10]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双向促进的关系,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动态演进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带来城市空间的扩张,吸引大批的资金和投资者,城镇人口逐渐集聚,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推动工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群的出现,最终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其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二三产业吸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城市的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链,城市资本得到了积累,资本积累加速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空间的扩张,人口向城市进一步集聚,城镇化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但是也有学者[11][12]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他们两者之间只存在单项的因果关系。

在两者协同发展的研究上,大部分学者们认为两者发展水平并不是完全同步。魏敏和胡振华[13]基于全国研究视角运用耦合模型得出我国大部分省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优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刘璐瑶和贾培煜[14]通过研究太原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发现太原市在2011年以前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产业结构,2011以后太原产业结构滞后于城镇化水平。张潇晗、张小林等[15]对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结论,并且提出两者在2017年之后趋于平衡。杨占峰、段小梅等[16]通过广义矩阵法对成渝城市群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产业结构演进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郑立文、黄俊宇[17]通过研究发现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较低且处于失衡状态,分析原因主要是东北地区人才外流以及城市群互动作用不足。也有学者[18]从全国省际层面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省份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滞后类型略有差异,大部分地区开始为产业结构滞后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结构演进水平逐渐超越新型城镇化。

可见,大部分学者基于全国层面或者省域层面出发进行研究,时间、空间以及所选指标的差异导致他们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省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耦合协调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法对2005—2019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协同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两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特点,同时参考其他学者关于新型城镇化指标的构建[19][20][21],从人口、经济、环境、社会、城乡协同5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产业结构指标的构建借鉴了之前学者的分类,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22]。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所示。其中,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最直观的反映,一个城镇所能容纳人口的能力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采用3个指标值衡量;经济城镇化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采用5个指标值来衡量,其中用人均外商企业投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反映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放程度;环境城镇化反映城市对环境的治理能力,采用5个指标值来衡量;社会城镇化体现了城市的社会服务,反映城市综合服务水平,采用5个指标值衡量;城乡一体化反映了城乡的协同发展水平,用4个指标来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用一二产业产值和从业人数来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主要用二三产业的产值和占比来衡量。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和西南四省区市四川、重庆、云南、广西共9省区市[23]。文本所选用数据均来自9省区市的统计年鉴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数据可能有所偏差,故选取2005—2019年9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三)研究方法

1.熵权法。为了能较为全面的衡量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内涵,本文选取了多个指标进行评价,基于熵权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方法、步骤如下:

第一,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所选指标存在单位和数量的差异无法进行比较的问题,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处理方法如下[24]:

正向指标:

[Xij=xij-min(xij)max(xij)-min(xij)]                          (1)

负向指标:

[Xij=max(xij)-xijmax(xij)-min(xij)]                                (2)

式(1)和(2)中的[xij]表示为第i个考察年,第j个考察指标的值,max([xij])为最大值,min([xij])为最小值。[Xij]表示数据标准化后的值,若值为0,则对其进行平移处理:[X'ij]=[Xij]+1。

第二,确定指标的比重

[Aij=Xiji=1nXij]                                                        (3)

第三,确定第j项的熵值

[Hj=-1ln(n)i=1nAij]×[lnAij]                                   (4)

第四,确定第j项指标的冗余

[ej=1-Hij]                                                       (5)

第五,确定第j项指标的权重

[Wj=ejj=1mej]                                                         (6)

第六,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综合水平计算

[Uij=i=1nWjXij]                                                    (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