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基本意涵与实践进路

作者: 徐琛 党锐锋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生成逻辑上,共同富裕具有根植于科学理论、孕育于传统文化、滋养于百年党史、定型于当代现实的四重渊源。在基本意涵上,共同富裕具有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同步、适度差异与渐进发展并存的多重指向,从而决定了共同富裕的多方面具体表征。在实践进路上,需要从政治保证、经济基础、制度依托、精神动力等维度进行谋划,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在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关键词]共同富裕;生成逻辑;基本意涵;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D61;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4—0120—08

[作者简介]徐琛,男,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锐锋,男,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当前的一项系统性、长远性、基础性的战略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1]为此,需要厘清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明确共同富裕的基本意涵,概括共同富裕的主要特征,探讨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在理论与实践上对共同富裕这一时代课题进行全面阐释。

一、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

作为一项立意宏大、指涉长远的发展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以整体性视域对共同富裕进行溯源,明确共同富裕根植于科学理论、孕育于传统文化、滋养于百年党史、定型于当代现实的四重渊源,能够更为坚定地树立起对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

(一)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表述,但却不乏共同富裕的思想火花,为共同富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根基。根本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无情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旧世界、科学预示和展现共产主义新世界的革命性理论,共同富裕正是作为一项基本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内蕴于这种革命性之中的,“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2]

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中蕴含的人民立场,表明共同富裕是未来社会的根本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过去的一切理论家不是忽视人民、就是惧怕人民,从而不会也不可能发现:正是在被他们贬低为“群氓”“暴徒”的人民身上,蕴含着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秉持人民立场,提出“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3]擘画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公正平等、无剥削压迫的美好愿景,科学预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彰显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

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中蕴含的阶级属性,表明共同富裕是无产阶级使命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无产阶级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最为深重,因而他们也是最先进、最有组织纪律性、最富有革命意愿的群体,天然担负着解放全人类的责任使命,“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4]380因此,在无产阶级以暴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任务就转变为如何建立一个无阶级的新社会,这就实质上将目标指向“以所有人富裕为目的”的共同富裕,只有在共同富裕的条件下,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才在真正意义上被彻底消除,全民解放的愿景才得以达成。

(二)共同富裕的文化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2]对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是深深镌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项基本表达,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承,为当代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料。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民强民的思想主张,明确了共同富裕的主体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人民富裕程度如何、享有程度如何,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观念的富民强民思想一脉相承。如成书于商周时期的《尚书》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等论述,强调人民是国家稳定、政权稳固的基础,必须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置于国家治理的首要位置,凸显出古代先贤对于人民本源性作用的认知。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均贫富的思想主张,明确了共同富裕的实践原则。在民本思想的视域下,古代先贤进一步探讨了具体的治理举措,其核心原则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均平主张,如晏子提出“取财于富有者,以调剂贫乏者”、老子提出“损有余而补不足”、管子提出“安高在于同利”,等等。这种思想传统深刻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始终,不论是古代的农民起义,还是近代的民族民主革命,其中都不乏均平因素,代表着中华民族对于解决分配问题最为朴素的见解。但需要强调的是,均平思想并不等于“平均主义”,其“本质上是一种通过调节均衡以达到人们按其身份享受应有的相对公平待遇的中正和谐思想”。[5]这为我们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启示,即共同富裕追求的不是普遍均等,而是在合理差异内的均衡与可持续。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义取利的思想主张,明确了共同富裕的伦理取向。作为关涉利益分配的目标,共同富裕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伦理问题,即如何衡量利与义的关系。最为典型的观点是儒家“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义利观,强调个人追求利益应以不损害整体利益为前提,贯穿着“以天下为先”的集体主义原则,这为我国正确处理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问题、有力革除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提供了伦理规范。

(三)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推进处于萌芽阶段。根源于当时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客观状况,以及党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现实条件,这一时期党的工作聚焦于土地问题。如土地革命时期,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保障农民对于土地的所有权;抗日战争时期,推行普遍的减租减息政策,确保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举措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存在根基,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整体革命进程,为之后继续探索共同富裕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1953年,针对“三大改造”中农业改造的根本目的,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指出,之所以要将传统的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经济,就是为了让农民首先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6]并将这一做法和经验全面推广到手工业和工商业的改造之中,从而让整个社会的民众都能享有富裕平等的新生活。由此,不仅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而且在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上有了科学而深入的理解:既要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保障共同富裕的推进,又要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实现各项制度和体制机制的完善。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极大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善了共同富裕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原则。一方面,在理论上对共同富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考察和界定,将之上升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7]142同时,坚决驳斥平均主义,“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7]155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对共同富裕的“先富带动后富”的推进原则做出明确概括,指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7]166党的十四大首次将共同富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决不能动摇”[8];党的十五大正式将人民共同富裕与国家繁荣富强作为两大历史任务并提,凸显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全局性、战略性高度。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彰显了共同富裕的主体属性,明确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9]同时,着重从分配制度改革入手,健全了共同富裕的实践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0]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共同富裕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已渐趋成熟。

(四)共同富裕的现实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过往共同富裕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把握时代演进趋势、洞察社会发展特点,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对共同富裕做出了更加详尽的规划和部署,为坚定推进共同富裕积淀了深厚的现实基础。

一方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应对新形势、适应新发展的必要旨归。第一,我国的各项发展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精神境界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备,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全面从严治党治军力度空前,国际发展环境相对稳定,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备充足的条件和可能。第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主要因素,这种制约既体现在人民的物质需要上,也表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更高层次需要上。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一矛盾、摆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境,就必须以共同富裕为根本发展导向,在不断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满足人民新的发展期待。

另一方面,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达成,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必然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11]不仅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国人民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而且形成了覆盖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社会保障、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完善制度体系,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同时,实现共同富裕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升华和持续巩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信心和决心,昭示着中国共产党扎实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不懈追求。

二、共同富裕的基本意涵与主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1]这一论述,全面、具体地分析了共同富裕的若干基本问题,以历史必然与具体实际相统一的辩证法对共同富裕进行总体观照,做出了既揭示其内在应然又因应当下实然的系统阐释,为我们辩证、科学、深入地把握共同富裕的基本意涵提供了思想指南。在明确基本意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和提炼出共同富裕的主要特征,明确共同富裕与传统发展之间的差异,为更有针对性地探寻共同富裕的实践理路奠定前提。

(一)共同富裕的基本意涵

第一,在主体覆盖上,共同富裕含括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物质利益分配问题的方案设想,人民立场天然嵌刻于共同富裕的全部理论与实践之中。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说,如果不能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差距显著、人民生活困苦,那么不仅已经取得的社会发展成果难以为继,更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全面解体,“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4]166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我国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其中一项关键任务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人民主体层面表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贫富差距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这一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纾解,但并不能因此就产生歇歇脚、缓口气的想法。相反,贫富差距问题仍将长期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此,就要继续把人民摆在首要位置,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2],以深刻领悟“国之大者”的清醒认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在主体层面上涵盖广大人民,不仅意味着人民是共同富裕的享受主体,也同时意味着人民是共同富裕的建设主体,共同富裕必须是全民共建、全民共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深刻昭示,任何其他因素只能起到外因的作用,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内因。回顾过去,中国得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最大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立足当下,中国得以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大的依靠力量是人民;展望未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大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美好生活是靠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出来的。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个必由之路”的重要论述中专门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13]。只有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的巨大作用,团结广大人民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共同富裕才会有源源不竭的推动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