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完善制度体系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作者: 郝志强[摘要]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完善制度体系。完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必须遵循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发展方向、坚持“三新”战略导向、彰显全体人民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旨归的四大原则;完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要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健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制度、健全促进农民群众增收的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完善贫困群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五个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共同富裕;制度体系;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4—0128—06
[作者简介]郝志强,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1]5。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其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这一目标已实现,这就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共同富裕纳入2035年远景规划中,并且作出了部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共同富裕写入了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再次强调了在发展中要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5,是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财委十次会议上提出了促进共同富裕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在“十四五”末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差距,使共同富裕更为坚实;第二步是在2035年使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第三步是在21世纪中叶使居民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差距控制在合理区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随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启,“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2]4。在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科学谋划,尤其是要完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从而使制度优势能够切实转化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效能。
一、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完善制度体系
共同富裕既是一个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一个关乎全体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关乎党治国理政的政治问题。共同富裕关乎党、国家、人民的发展全局,而制度问题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在新征程上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高度重视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坚持系统观念,使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诸多成就,为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针对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105的重大论断,在国家治理中更加凸显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各项体制机制的改革力度空前增大,更加突出制度间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更加强调“建章立制、构建体系”[3]112。因此,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也需要进行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当前,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还不健全,甚至还存在缺位的现象,没有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促进共同富裕的各项制度出现了“孤军奋战”和“互相打架”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度配套功效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部分领域在发展中出现了制度失灵,导致一部分人或者团体实现了利益最大化,而多数人的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证,共同富裕变成了口号。因此,新征程上通过完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一方面能够切实地推进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能够上下贯通,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实现公平与效率动态平衡的题中之义
共同富裕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共同”强调的是财富的占有情况,是着重对生产关系的体现,反映的是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富裕”强调的是财富的创造问题,体现的是社会生产力,反映的是生产效率问题,因此共同富裕根本上讲就是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要把握好公平与效率这对矛盾统一体的关系,就必须依赖完善的制度体系,把握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弱化二者的矛盾性,从而使共同富裕能够有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把‘蛋糕’做大做好”[1]5,又要“把‘蛋糕’切好分好”[1]5,可见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方面要使能够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社会财富积极性的制度不断完善,使全体人民能够团结在一起不懈奋斗,将社会财富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另一方面要使社会财富的分配制度更加完善,使全体人民能够更加公平公正地参与到“切蛋糕”中来,将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切实分好。总的来讲,要实现公平与效率动态平衡,必须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要使维护公平正义的制度和促进效率的制度有机融合起来,使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能够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际相适应,从而构建起更加系统协同的制度体系。
(三)反映共同富裕自身固有特征的必然选择
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实现的,需要在动态发展中逐步实现,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事情,“等不得,也急不得”[2]6,在其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会面临各种复杂的情况。一方面,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由小到大的过程,共同富裕也不例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也需要“走过程”“分阶段”,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规划了促进共同富裕的“三步走”战略蓝图,通过实打实地走好每一步来提升共同富裕的实效。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富裕,还包括精神上的富裕等各个领域的富足,涉及“五位一体”等多个领域。同时共同富裕也涉及多层次的主体,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体由于个体差异等因素对于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追求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上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大大增加了促进共同富裕的困难程度。当前,由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难以应对新征程上各种严峻形势与巨大挑战。因此要破解促进共同富裕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难题,就要坚决避免孤立片面地制定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必须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以从整体上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二、新征程上完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需遵循的原则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仅要考虑其本身具有的特征,还要结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求,更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因此新征程上完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必须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发展方向,必须坚持“三新”战略导向,必须彰显全体人民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旨归。
(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
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明确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否则就不能够将社会主义建设好。针对何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给出了科学的答案。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结合治国理政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4]189“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5]72等论断,这些论断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本质一方面要强调生产力要得到解放,社会经济要发展,另一方面也强调在发展中要结合实际对生产关系进行适时调整,最终能够走向共同富裕。因此,新征程上完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也必须使其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要使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既能够激发生产力的活力,也能不断使生产关系得以优化调整。
(二)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发展方向
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但两极分化现象愈发严重。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实践中,盲目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直接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制度建构,不仅使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贫富悬殊问题,更有甚者导致社会混乱、国家动荡。针对这些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带领全体人民通过走自己的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6],并且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7]5,表明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4。因此,新征程上完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必须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前进方向,更好地促进公平正义。
(三)坚持“三新”战略导向
党之所以能够夺取一个个胜利,在于能够实事求是地对我国发展阶段做出科学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乎实际的各项具体政策。伴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圆满实现,党和全体人民踏上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更加突出满足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要求在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处理上更加注重公平,以此来推动共同富裕更好地实现。新发展阶段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为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协调能够增强发展的系统性,绿色是永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开放使发展能够实现内外联动,而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共享,因此新发展理念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理念先导。为了能够统筹“两个大局”,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国内大循环同国际大循环双向互动,从而以国内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后盾。“三新”战略导向已经成为新征程上引领高质量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因此要完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也必须以“三新”战略导向为基本的原则遵循。
(四)彰显全体人民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旨归
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如果将党比作参天大树,人民则是肥沃的土壤,离开了人民,党就成了无根之木,人民的支持与拥护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来源。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发展中更加突出全体人民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使共同富裕迈出了一大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8],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十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出了全新的阐述,其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个明确”,其中之一就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8]。因此新征程上完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要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深深根植在制度体系的设计架构中,从而真正体现出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
三、新征程上完善制度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新征程上完善与共同富裕相配套的制度体系是一项重大的任务,需要对各项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同时,也要善于抓住“牛鼻子”,重点完善好对推动共同富裕影响较大的制度建设,从而以“关键制度建设”推动共同富裕整体制度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依据基本国情确立的科学制度,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制度基石,对于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因此必须在对其坚持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以此更好地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第一,必须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于公有制经济,要在发展中使其不断壮大,其主体地位要得到切实巩固和提升,从而打牢社会主义的物质根基,夯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避免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对于非公有制经济,要充分认识到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支持其发展,在实践中“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6。第二,必须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制度。在“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下,使信息、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能够得到最优配置,使其激发市场活力的积极作用能够最大限度迸发出来,从而使生产力获得极大提升,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也得到极大改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就业问题的解决、提升政府财政收入、贡献税收等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当然非公有制经济也有其弊端,“一些领域出现资本无序扩张”[1]6,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不利于推动共同富裕。因此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一方面要支持其发展,给其吃下“定心丸”,避免出现资本恐慌甚至外逃,另一方面也要为其设立“禁区”,给其划出红色,“防止有些资本野蛮生长”[1]6。同时,为了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对于推动共同富裕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完善支持其发展的制度体系,譬如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制度、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制度、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