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地区基础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作者: 张传辉 高文丽

[摘要]边疆地区基础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历史记忆和共有文化两个维度。培育边疆地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和个人全面发展。应通过以历史记忆为基础培育历史认同,以共有精神为核心培育文化认同、涵养边疆地区教师多元情怀、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等手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边疆地区基础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4—0134—05

[作者简介]张传辉,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文丽,女,塔里木大学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7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创新,是指导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方针。边疆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屏障,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尤其是西部边疆地区,是通向欧亚大陆心脏的中心地带,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十三五”期间,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质的飞跃,历史性地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现正迈向“上好学”的转变。“十四五”规划中,再次将边疆地区基础教育纳入国家战略规划。边疆地区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及中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是边疆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的核心,是继承、创新历史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问题,关键在党、关键在基础教育。根据群体心理学研究,当独立个体成为集体一员时,个体的无意识就会占主导地位,极易受暗示并轻信他人,会在不自知的状态下做出某种行为。边疆地区青少年既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又是未来奋斗在边疆地区一线、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生力军。因此,要重视边疆地区基础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坚守理想信念,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于不同场合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处理民族问题的“纲”。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以中华文化为精神纽带、以历史记忆为脉络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历史记忆

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在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接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你来我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 [1]“民族”一词作为舶来品,在清末民初之际传入中国,虽然与我国传统的族群观的内在理念与价值截然不同,但在现实实践中,两者仍然实现了合流,这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族群观的扬弃也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使“中华民族”被赋予新的理论逻辑与价值。“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几千年的糅杂。距今4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出现一个核心集团,即由若干集团在交融过程中形成华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把周边其他异族纳入这个核心中。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建立,形成了以华夏为核心的开端,秦汉王朝的统一,“汉”作为一个族名由此产生,汉族真正成为凝聚的核心。之后,汉族与边疆地区不断交融,汉族作为一个凝聚核心,辐射面愈广。族际之间形成互通、共生局面,如马绢互市、茶马贸易及边疆地区政权入住中原、中原王朝吸纳边疆地区等,彼此经过分化与交融,形成中华民族,且各民族和谐团结稳定持续发展。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遭受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带领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同仇敌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充分保证各族人民当家做主,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民族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此来保障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进入新时代,党全力推进民族团结稳定互助繁荣,带领各族人民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而,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共有文化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集体劳动创造的,“孤立的劳动......既不能创造财富也不能创造文化”。[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是连接各民族团结稳定的纽带。“共享同文化的人类,就会发展出一定的归属感。于是,人类族群的分野,往往并不是以血统为基本要素,而是以生活方式当作认同的文化基因”。[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连接中华儿女心系国家的精神纽带,由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多年,其形成并非由“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也不是各民族文化独居一方,而是在相互交融、相互交织的漫长岁月中形成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认同能够完成从“自在实体”到“自觉实体”的转变,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大一统、天下观念”的思想,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大一统”最早显示于《公羊传》,伴随王朝变迁,“大一统”内涵越来越广泛,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宗教、文化的大一统,无论哪一民族统一中原,一统天下是每一君主的价值追求。近代社会转型,“大一统”更多强调国家一体,共同抵御外来入侵,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中华各族儿女实现了翻身做主人的愿望,中华民族也迎来了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大一统”是源与流的关系,是在五千年文明中孕育而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大一统”中“和合”理念,并在实践中创新,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

二、边疆地区基础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彰显

“一个国家为年轻人提供的教育,昭示着这个国家以后的面貌”[4],中华民族有过辉煌,有过衰落,如今我们又将重回巅峰,这一梦想的实现,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人才是一个国家、民族、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关键。青少年犹如初升的太阳,朝气勃勃,象征着希望,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基础教育在育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植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火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文化内核凝练,是各民族在持续交往、交流和交融中形成的。从历史视角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容置疑。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指手画脚,明以“人权”为幌,实则干涉我国内政,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基础教育是引导青少年步入正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家国情怀、维持国家意识教育持续性的重要手段。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特别是边疆地区,青少年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在国家危难之际,无数青少年以高昂的爱国情怀,不畏艰辛、不畏生死,响应党的号召,与党同心,步调一致跟党走,积极投身于救国事业中,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壮丽乐章。迈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边疆地区应准确把握时机,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引导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地区形成一种对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的蔚然之风,为各民族和谐共生创造新的活力。

(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一剂良药

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边疆地区虽处于边远地区,民族众多,但党和国家历来重视边疆地区发展与稳定,在党的领导下,边疆地区如期实现脱贫,创造了奇迹。脱贫攻坚代表着边疆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扎实稳推迈向共同富裕。边疆地区尤其是西部边疆,是“一带一路”和“双循环”的战略区域,是共享国家发展红利的重要地带。共享红利需要大量人才的聚集,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边疆地区自身基础教育带动。边疆地区基础教育普及范围广,辐射面大,是党和国家凝聚人心的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地区基础教育要同步推进,进一步扩大基础教育的覆盖面,降低青少年的辍学率和失学率,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武装头脑,铸牢民族团结的根基,为提高边疆地区人民文化素养与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储蓄人才。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属于正值意气风发的青少年,只有养育他们的土壤是健康的,他们才能成人成才。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强化边疆地区人民历史和文化认同,坚守底线,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无法动摇边疆地区人民捍卫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心和意志。

(三)是培养边疆地区青少年热爱祖国的助推力

边疆地区是民族聚居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教育管根本、管长远。边疆地区基础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要让青少年明白:我们的根是中华民族,边疆各民族只是在这个根上开出的一朵花,国家强大是每个人实现自由的保障,唯有深爱祖国,扎根于祖国这片土壤,青少年方可自由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提高自我精神境界,施展自己的才华。纵观当今社会,中国致力于实现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致力于孕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土壤,致力于创造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条件。我们要加强边疆基础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青少年成为新时代祖国发展的见证人,让青少年真切体验祖国发展的红利,深切感受来自党和人民的关怀以及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主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遵守社会规范、树立法治意识、拥护党的领导,将自己所学之识奉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

三、边疆地区基础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一)以历史记忆为基础培养历史认同

历史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历史认同为基础,无历史记忆的民族是可悲的,没有共同记忆的民族是无根基的。钱穆先生道:“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了无所几,因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份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5]边疆地区基础教育在高度重视历史认同培养中,需注意这样几点:第一,尊重历史,将地域性历史记忆与祖国历史相结合,并以集体记忆为主轴;第二,历史评价需以历史背景为依据,公正客观,切忌主观随意性;第三,反对对历史选择性截取,反对沉迷于碎片化或者庸俗化的历史诠释等。

学校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第一,重视历史课教育。梳理历史发展脉络,讲清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脉络及各民族是如何融入中华民族的。第二,加强历史宣传。板报内容、建筑走廊画壁应以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记载传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第三,创新历史课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扎实稳步推进历史认同教育。第四,只有强化教育者的历史认同,方可育人。边疆地区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的历史认同,发挥好榜样作用,言传身教。

社会要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氛围。借助多媒体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开发历史资源,创建人人学史的良好环境,以达到生根发芽,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以共有精神为核心培养文化认同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是边疆各民族文化之根、之魂,边疆基础教育要在培根铸魂上用力。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堂。第一,学校要开设国学课程。依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开设不同内容的国学课程。第二,高度重视大思政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领域,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发力、基础教育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第三,大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如,利用传统节庆日组织庆典仪式等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边疆地区基础教育之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