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屯垦戍边的光辉历程及经验启示
作者: 罗利华 付鹏飞[摘要]中国共产党结合现实需要,借鉴历代经验,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解决了粮食问题,加强了边区防卫;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组建了以新疆兵团为代表的13个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国家边防;1981年,恢复新疆兵团,继续履行屯垦戍边使命。屯垦戍边伟大实践,不仅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推动当前和今后党的屯垦戍边事业发展、有利于新疆兵团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屯垦戍边;光辉历程;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E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4—0147—07
[作者简介]罗利华,男,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屯垦研究所(兵团史教研部)副所长、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兵团屯垦戍边史;付鹏飞,长庆油田公司信访保卫部,政工师。
屯垦戍边是历代中央政府治理边疆的重要国策。中国共产党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祖国边防,把马克思主义有关大农业的理论和中国古代屯垦戍边思想相结合,在广大地区特别是在边疆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屯垦戍边实践活动,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为党的屯垦戍边事业尤其是新疆兵团事业发展提供了经验启示。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减轻民众的负担和保证根据地党政军生存的需要,借鉴古代军队屯田的经验,提出了人民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和生产队的“三个队”的思想,并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1939年初,毛泽东指出:“在比较巩固的根据地上,战斗部队担任作战任务,后方机关人员担任生产任务。”1随后,陕甘宁边区军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王震领导的三五九旅。1939年10月,王震要求部队立即准备生产,决定停发全旅官兵9至12月的津贴,用以开办旅、团的合作社(商店),开办手工工厂。12月,王震又要求,所有勤务员去工厂工作,集中各级干部的马车发展运输业,旅直属队的炊事员要熬盐、挖炭,并到工厂做炊事员,全体指战员都要参加背炭背粮,并主动参加生产活动。
1940年底,王震率领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并成立了以王震为首的生产委员会,负责领导全旅的生产工作,同时各团也成立生产领导机构。部队初入南泥湾时,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荒坡荆棘丛生,深林遮天蔽日,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战士们用树枝杂草搭建帐篷聊以为宿,徒步前往百余里外背粮运盐,就地挖野菜、打野兽以果腹,夏天缺少衣物则光膀开荒种地。在全体官兵不畏艰难地努力下,三五九旅第一年的生产就取得较大成就。“全旅开荒种地1.12万亩,收细粮1200余石(每石等于270市斤)、蔬菜164.8万斤,每百人约养猪20头,经费自给(包括衣服、油盐、津贴、杂支等)78.5%。各部大都超额完成了计划。”1在此基础上,王震制定了科学发展方针:农业为第一位,工业和运输业为第二位,商业为第三位,推动三五九旅的生产取得了骄人成就。
在党中央的号召和三五九旅的示范下,陕甘宁边区的其他部队和党政机关开辟了槐树庄、金盆岭、大凤川、小凤川、二家川、豹子川、清泉镇、郭家渡、关门子、田家湾、柳林、葫芦河等大片垦区。“1944年,单是陕甘宁边区军队和机关人员,靠自己的劳动所生产的粮食,约占边区粮食总产量的8%,这个百分比超过他们的人数同边区总人口的比例。”2
二、各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屯垦戍边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将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建成先进的工业国,并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中国共产党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按照总的计划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3的观点,形成了屯垦戍边理论,并进行了屯垦戍边实践。
1954年,党中央根据新疆的实际,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后统一称为新疆兵团)。1968年至1971年,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借鉴新疆兵团经验,新建了12个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虽然所有兵团在1972年至1975年被撤销,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军区兵团的屯垦戍边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新疆兵团的屯垦戍边工作
新疆兵团组建后,各级干部职工发扬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在新疆广袤的戈壁沙漠战天斗地,兴建起了一座座国营农场,创建了一批批工、交、建、商企业,兴办起了一项项科、教、文、卫事业,为建设新疆、巩固国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农业大发展。新疆兵团成立后,在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疆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及其他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建设了大量正规化国营农场。
1954年至1975年,新疆兵团农业总产值从3153万元增加到37313万元。主要农产品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其中粮食产量从7.18万吨增加到65.39万吨,棉花从0.19万吨增加到1.03万吨,油料从0.21万吨增加到1.51万吨。新疆兵团的农业大发展,不仅解决了驻疆军民的粮食问题,还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粮和工业原料。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新疆兵团不仅没有发生严重缺粮问题,而且还为内地受灾省份支援了大量粮食。
2.工、交、建、商企业的发展。1966年,新疆兵团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97个,工业总产值高达6.12亿元。1966年的客运量达46.27万人,货运量达653.94万吨。修筑了乌艾公路、伊昭公路,参与修建了伊库公路。1954年至1966年,新疆兵团建筑队伍不仅承建了铁门关水电站、跃进钢铁厂、石河子八一毛纺织厂等内部工程。还承建了独山子炼油厂、自治区党校、库若公路等工程。新疆兵团商业起源于军人合作社,1966年纯国内批发零售商品总额达1.98亿元。新疆兵团还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发展起了科教文卫事业,并且形成了一定规模,具备了相当于甚至高于新疆地方的较高水平。
3.戍边工作。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后,新疆兵团积极执行党中央的命令,组建了6个独立营21个武装值班连,沿边境线建立了82个边防哨卡、检查哨和巡逻点,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昼夜巡逻在边境线上。同时,新疆兵团还抽调近两万优秀职工前往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执行代耕、代牧、代管工作,并组建了边境农场带。
1962年,针对印度不断入侵和蚕食我国领土,中印边境局势战事一触即发的状况,新疆军区要求新疆兵团提供支援。1962年7月21日,新疆兵团抽调401辆汽车,1125名民兵和驾驶员参与支前运输任务。同时,还抽调20辆战备车,配合解放军执行战勤任务。其中独立汽车第三营四连的9辆车,15名正、副驾驶员和保修工,荣立了集体三等功。
(二)新建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屯垦戍边工作
12个新组建的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建兵团)成立后,各级干部职工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积极恢复各垦区的农业,发展工、交、建、商企业,一些兵团还为巩固国防做出了贡献,较好地履行了屯垦戍边的职责。
1.农业的发展。新建兵团大都是在改造原有农垦系统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非常重视恢复和促进农业生产。
1968年至1973年,黑龙江兵团先后新建了9个农场,1974年,粮食产量从上一年的9.3亿公斤,增加到15.75亿公斤,上交给国家的商品粮从上一年的2.35亿公斤增加到7.35亿公斤。1970年至1971年,广州兵团开荒种植橡胶树180万亩,相当于广东垦区过去18年橡胶保存面积的83%。安徽兵团平均每年投资农业基本建设达700万元左右。7年时间里,生产的粮豆累计达5.5亿公斤。其他兵团组建后,农业生产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和发展。
2.工、交、建、商企业的发展。新建兵团组建后,千方百计恢复和发展工、交、建、商企业,利用军队渠道,争取了很多有利的优惠条件,促进了企业发展。
1968年至1975年,黑龙江兵团工业产值增加12亿多元,利润接近2亿元。安徽兵团组建后,工业在安徽省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汽车工业被兵团全部囊括,工业企业平均每年盈利1500万元左右。新建兵团都重视交通、建筑、商业的发展。广州兵团不断修建单位间的公路,垦区内的公路从1969年的1.08万公路增加到1974年的1.31万公里。1969年至1973年,广州兵团共修建了274万平方米的职工生活用房,第二师设计并建成了会山双曲拱大桥。新建兵团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商业网络。“1969年,农垦改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这时期的商业网点和流动资金都有增加,商品的品种和数量有所增多。兵团时期农垦商业得到一定的发展”1
新建兵团组建后,都积极借助其隶属关系方面的便利条件和自身组织化程度高的体制优势,加大资金投入,使科、教、文、卫事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得到全面恢复和较快发展。
3.戍边工作。新建兵团组建后,便迅速组建了数量可观的武装队伍,进行了艰苦紧张的军事训练,部分兵团还参加了不畏牺牲的边境军事战斗行动,发挥戍边功能。1969年3月2日,珍宝岛战斗打响后,黑龙江兵团立即命令通往珍宝岛战场公路各要点的第三师的团、营、连,成立支前领导小组,建立兵站和物资供应站,把拖拉机修配场、工程队、医院改为战勤分队。在支援珍宝岛战斗中,3月2日至3月20日,黑龙江兵团第三师有12529人次参加了公路抢修,抢修了公路380公里,修建桥涵55座,出动支前车辆39台次,为过往车辆加油112502斤,抢修车辆187台,消耗零部件182套(件),接待就餐人员13280人,运送主食21018斤,蔬菜29864斤。2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疆兵团的屯垦戍边
根据西北特殊的区情,党中央强调在新疆发展屯垦戍边事业,不仅恢复了在“文化大革命”中撤销了的新疆兵团,而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对兵团的支持力度,帮助其发展壮大,履行屯垦戍边使命。
兵团恢复后各项事业逐渐发展。1989年与1981年相比,兵团粮食产量从92.3万吨增加到了137.25万吨,农业总产值从8.78亿元增加到27.07亿元,工业总产值从9.62亿元增加到35.65亿元,国有企业财务盈利额从0.21亿元增加到1.23亿元。这一时期,兵团在全国率先引进并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推动了新疆现代农业的发展。投入9000余万元,支持喀什、塔城等地的农田水利建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应对内外局势,党中央决定加强兵团工作。199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管理体制和有关问题的通知》,批准兵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行业纳入国务院有关部门计划,实行单列。1997年,中央印发相关文件,规定兵团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明确兵团计划单列的内容和办法参照计划单列市的方式进行;在阿拉尔、图木舒克、五家渠和北屯,设立自治区直辖的县级市;进一步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等。1998年江泽民同志强调“兵团是中央直属单位”。2010年胡锦涛同志强调,支持兵团发展壮大是中央的一贯方针,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支持政策兵团同样适用,对困难地区和对口支援受援地区的政策所在地兵团师、团场同样适用。这一时期,党中央还高度重视兵团维稳戍边力量建设,如1990年,将兵团人武部改为军事部,强化了人武系统力量建设。1998年,中央军委决定,兵团对民兵行使省一级指挥权,并提高其军事机构编制等级,1999年,兵团军事部由正师级升格为副军级,所属师、局人武部由正团级升格为副师级等。
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兵团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兵团大力推进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三大基地”建设,在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和植物育种与栽培、牲畜育种与饲养等先进技术的引进和研发上取得突破,并在全疆大规模推广应用。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形成了食品医药、纺织服装、氯碱化工和煤化工、特色矿产资源加工、石油天然气化工、新型建材和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一批工业企业成功上市。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兵团以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空间为重点,统筹产业布局和城镇布局,初步形成以城市、垦区中心城镇、一般团场城镇、中心连队居住区为发展架构,与新疆城镇职能互补,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拥有农垦科学院等10余个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建立了影剧院、文化馆、博物(纪念)馆、图书馆(室)、文化广场等一批文化活动场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对外开放方面,兵团发挥农业生产及农副产品加工领域的产业特长,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和物流产业,积极开拓中亚及欧洲等国际市场,进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总量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