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创新与经验启示

作者: 邢亮 刘乾承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大论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新”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公平正义与充满活力辩证统一的现代化;“新”在坚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可持续的现代化;“新”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体现人类命运与共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建设现代化国家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断创新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确保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民属性;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与国际视野的辩证统一,在掌握命运与吸收借鉴中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建设,永葆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5—0036—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重大论断,既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的经验总结,也为继续走好走稳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创新与宝贵经验,对于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等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创新

“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1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中国特色和独创特点。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

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政治上体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中国近现代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断探索各种救国方案。但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皆因其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性,脱离了基本国情和人民群众,最终均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人民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紧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道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业已实现,同时擘画了到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接续探索和成功实践的根本政治保证。

2.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起点上体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来的,“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3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逻辑起点,因而带有浓郁的中国式色彩。一方面我们是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探索现代化建设,在拥有14亿多这样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搞现代化建设,世界没有先例。另一方面我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探索现代化建设,在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搞现代化建设,难度极其空前。我们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几百年完成的工业化过程,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成功进行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立不仅惠及全体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这两点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好走稳,必须坚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路线上体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成功的道路总是要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方向和正确的路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路线上体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不放,集中精力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现代化是系统的、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但现代化的根本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国家兴旺的必然要求。“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根本,决定了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质、政治保证、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坚持改革开放是国家强大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现代化具有比较性,是比照世界发达国家而言的,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放眼世界,以开放的胸襟,洞察并借鉴世界现代化建设和文明进步的最新成就,改革自身建设发展进程中的顽疾和不足,中国式现代化才不会陷入故步自封,才能健康顺利、卓有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1新时代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仍然要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4.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目标上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特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实现形式,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人民的向往和国家发展的实践,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地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4的政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至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在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把“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作为会议的重要议题专门进行了研究部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摆到了党和国家重要工作的议事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目标。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具有独创特性的崭新道路

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在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充满活力与公平正义辩证统一的现代化。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纵观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式,经济上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5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不可调和,不可避免地带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等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主要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实践证明没有效率的公平和没有公平的效率都是不可持久的,苏联的解体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实行单纯的计划经济难以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在国际竞争中不占优势、不可持续,因而是不成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探索中前进,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习借鉴苏联模式,到后来坚持走自己的路,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配置资源与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不同作用,既使经济发展充满生机活力又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经济体制的保障,这是一条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2.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在“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它不仅包括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还包括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不仅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还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又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创立了一条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完全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可持续的现代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科学顶层设计、全面制度安排和重大决策部署,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高度、推进的力度、实践的深度前所未有,把“建设美丽中国”纳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布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强调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的现代化新道路。

4.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体现人类命运与共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内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目标不懈奋斗,对外不搞世界霸权主义和极端扩张主义,走出了一条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新道路。1953年,我国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3,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注重经济外交、大国外交、周边外交与和平外交,与世界各国广交朋友互惠共赢,为聚精会神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长期和平稳定有利的国际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2018年,我国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等写入《宪法》,4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制度依据和法律保障。审视世界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走的不是依靠殖民侵略、战争掠夺,不是主要依附外国、搭乘便车,不是通过经济霸权、转嫁污染等西方发达国家崛起的老路,而是一条超越了“国家凡强必霸”逻辑和“修昔底德陷阱”对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