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研究

作者: 王薇

[摘要]兵团城市是履行维稳戍边使命的坚强堡垒,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平台,建设先进文化示范区的主要阵地。在兵团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当下,将兵团红色文化基因融入城市建设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由于大部分师建市较晚,基础条件薄弱,文化资源雷同,出现了城市品牌定位与城市形象趋同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新形势下,兵团城市建设必须以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主要目标,将文化元素融入新城建设规划和旧城改造更新中,融入城市形象与风貌的塑造中,打造先进文化示范型城市、军垦特色鲜明的多元文化融合型城市、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宜居城市、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城市。

[关键词]兵团文化;城市建设;军垦文化名城;城市品牌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5—0134—06

[作者简介]王薇,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边疆区域文化。

近年来,兵团开启快速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设市建镇,管理的城市已增至11个,建制镇63个,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主导、一般城市为支点、城镇群为重点、团场城镇为节点,和地方城镇功能互补、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1]为了充分发挥兵团城市维稳戍边坚固堡垒作用,扩大其先进文化示范效应,兵团党委明确要求将文化城市、创意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目标,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规划,将红色基因、兵团文化、历史文化有机融入城镇建设之中。如2020年11月出台的《关于打造军垦文化名城加快推动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兵团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指明了方向。本文立足于文化润疆战略,以兵团特色城镇化为背景,以打造军垦文化名城为着眼点,总结兵团城市文化建设成效,分析当前面临挑战及存在问题,提出兵团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的目标及路径。

一、兵团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

(一)兵团文化融入城市建设是履行兵团特殊使命的必然要求

城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既是先进文化的集聚和贮藏中心,又是向各地传播先进文化的辐射中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引领作用。正如列宁所言,“城市是人民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是进步的主要动力。”[2]兵团自成立起,便承担着屯垦戍边的特殊使命。一代代兵团人栉风沐雨,在戈壁滩上建成花园城市,既是屯垦戍边实践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的智慧结晶。新时代兵团城镇化发展,要以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为导向。

兵团文化植根于屯垦戍边伟大事业,彰显了革命文化的核心要义,秉承了中华文化与历代屯垦文化厚重的历史内涵,展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理念,具有极强的社会整合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将兵团文化有机融入城市建设,把城市打造成兵团文化的承载器、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多元文化的汇聚地,必将引领社会发展、推动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谐。

(二)兵团文化融入城市建设是兵团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城市的竞争实质上是城市文化的竞争。只有具备特色文化,才能与其他城市区分开来,形成个性化的发展战略。新时代,城市建设必须将特色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体系和独特城市精神风貌等,作为城市重要战略资源加以发掘、保护开发,增强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兵团城市建设同样要重视特色文化的提炼与运用,将兵团红色文化基因融入城市建设之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军垦文化名片,做到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兵团风格和兵团气派。

另一方面,兵团前期承接部分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重化工企业,致使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加剧,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态势与保护生态环境中取得平衡成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难题。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智慧城市、创意城市不失为新的选择。[3]坚持以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将打造特色文化城市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有助于克服城市建设中的弊端,为优化兵团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三)兵团文化融入城市建设是兵团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创造和发展是城市的三项基本功能。[4]兵团城市既是兵团文化的集聚地,也是兵团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一,兵团城市文化资源存留着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忆,在兵团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大批历史文化资源忠实地记录了几代兵团人走过的历史足迹,是城市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挖掘兵团城市军垦文化内涵,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能够更好地传承兵团文化,激发职工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兵团精神发扬光大。其二,兵团城市集中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群众,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形成了融合优势,能够兼容并蓄,将多样文化精华统一于自身再创造中,实现兵团文化自身的发展。同时,每次文化创新和突破,都将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周围辐射,对周边城市与乡村形成示范效应,进一步增强兵团文化的影响力。

二、兵团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的基本成效

(一)城市文化规划共识初步形成

随着兵团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文化的培育已成为城市发展水平的新标尺。以兵团文化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以“文”化城,以“文”立城,已在兵团上下形成共识,引领着兵团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城市规划部门纷纷走出轻视文化的误区,将文化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有“中亚湿岛 交响夏都”美誉的可克达拉市,拥有丰富的军垦文化、戍边文化、草原文化、民俗文化资源。早在2013年,便委托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做城市品牌规划,将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灵魂”,用好歌曲《草原之夜》诞生地的金字招牌,打造“音乐之城”。新星市城市规划上融入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控制体系,保留城区内的生产连队作为兵团文化重要展示和体验基地,保留红星渠、坎儿井、地窝子等兵团历史印记;以军垦文化博物馆为城市核心,通过系列反映历史的城市雕塑和小品展示十三师的光荣历史,形成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意体验空间。[5]

(二)城市文化品牌定位逐步确立

所谓城市文化品牌定位,就是挖掘城市特有文化资源禀赋,探寻文化特质,精心设计文化品牌,形成城市鲜明个性。近年来,一批兵团城市以打造军垦文化名城为重点,力推以军垦文化为特色的城市文化建设。各大城市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逐渐确立城市文化品牌定位。如第八师石河子市利用其军垦文化的深厚积淀,着力打造“军垦文化名城”,成为代表军垦文化的“窗口”城市。第一师阿拉尔市根据位于南疆中部的区位优势,利用师市“四地”独特的文化符号价值、文化品牌竞争优势和文化产业化发展优势,打造南疆兵团“文化旅游中心”。[6]城市品牌定位的确立,为进一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兵团文化资源保护初见成效

2018年2月至今,兵团在所辖区域依法行使包括文物工作在内的3511项行政职能和行政执法权,为兵团依法管理所辖区域内的军垦文物提供了保障。2019—2021年,兵团投入文物保护专项资金5954万元,实施了16个革命文物保护项目。通过对兵团文化遗存物品进行抢救性发掘,面向全社会征集文物,开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修缮工程,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以及兵团文化遗址、可移动文物投入进行发掘和整理,为彰显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提供了动力。

(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所完善

兵团各级切实把传承屯垦文化、军垦文化、红色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贯穿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当中,彰显主流价值。近年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公共文化产品示范性、导向性更加突出。如第六师五家渠市以“亮剑精神”为核心的将军文化统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师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节庆品牌建设、特色文化建设、非遗保护和开发以及文艺精品创作等都不同程度突出将军文化的特色。

(五)军垦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近年来,兵团把军垦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持续做大做强文旅产业,设计推广了多条军垦旅游精品线路,创建了7个军垦旅游景区,多个博物馆、纪念馆、旅游景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六师五家渠市军垦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标识,同时启动兵团精神展陈馆项目,大力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

三、兵团文化融入城市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兵团文化融入城市建设面临的机遇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将为沿线地区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兵团城市主要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分布,具有特殊区位优势。其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兵团上下对文化建设的认识逐渐深化,文化润疆的合力正加速形成,兵团文化繁荣兴盛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再次,对口援疆工作以来,宣传文化战线的文化援疆行动也随之展开。文化援疆政策主要着重于资金投入、文化人才援疆、对外文化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既加快了兵团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又增强兵团文化影响力和传播效能。兵团城镇化发展应该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将兵团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将文化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二)兵团文化融入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文化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命题,然而,构建特色文化城市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与文化城市的要求相比,目前兵团城市建设理念、空间构造、景观设计、文化产品与服务等尚存在诸多不足,对兵团文化融入城市构成了极大挑战。

1.城市建设理念滞后。其一,一些城市管理者、规划者对兵团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割裂开来。部署文化建设力度不足,导致兵团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元素在城市建设中流失。其二,由于兵团城市多为新建,缺乏统筹规划建设城市的经验。新市获批后,在法定规划未获批复时即同步开展新城建设,“建管合一” “报建同步”几乎是所有兵团新建城市的开发方式,导致新城建设与规划缺乏系统性管控。[7]在城市建设中忽视文化规划,文化建设呈现边缘化趋势。

2.城市文化品牌定位与城市形象趋同化。兵团有丰富的军垦文化资源,因此在城市文化品牌定位上多与军垦文化有关。如石河子市“军垦第一城”,胡杨河市“军垦文化之乡”,新星市“军垦新城”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够鲜明。有的城市定位模糊,比如五家渠市,先后提出“首府后花园”“西域水城”“郁金香之城”“将军之城”“湿地之城”,反而未形成清晰的城市文化品牌定位。目前,大多城市文化品牌构建还处在初级阶段,城市品牌影响力、辐射力、传播效能普遍较弱。

城市形象上存在“千城一面”现象,建筑风格单一,布局杂乱,缺乏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军垦特色,缺少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8]人工景观营造直接模仿、抄袭的痕迹较重,导致兵团城市总体形象同质化。景观营造整体形象碎片化,既缺少美感创意也破坏了原有景观生态面貌,过于功利的使用功能和粗陋的直观表达严重削弱了人文景观的文化属性。[9]此外,城市景观空间表达方式较为单一,体现军垦文化的设计基本停留于文化雕塑、纪念碑、浮雕展示墙等要素的塑造,这些设计并没有将军垦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联系在一起,[10]令人难以产生“留恋感”“家园感”。

3.城市文物保护及利用不足。兵团文物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大都处于危旧行列,面临着消失困境。尤其是兵团军垦建筑文物大多位于野外,老化、干裂和碎化问题非常严重。[11]由于历史原因,兵团文物机构不健全,一些位于兵团管辖区域的文物管辖权归属问题与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未协调到位,因此延迟了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出现了传承人断代的困境,现有传承人多年事已高,后继乏人,传统技艺失去了内在活力与发展潜力。在区域和产业层面上没有得到有效地整合,产业开发缺乏整体性的规划,众多的资源品类尚未形成集约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