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核心要义及现实要求

作者: 刘昌龙

[摘要]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形成具有理论根基、历史积淀、时代方位、文化底蕴与实践来源,论述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科学内涵以及使命任务,深刻回答了从哪里来、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重大问题。当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共同富裕;形成逻辑;核心要义;现实要求

[中图分类号]D61;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6—0022—07

[作者简介]刘昌龙,男,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为人民谋幸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百年来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和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目标,形成了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深刻解答了从哪里来、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理论的升华。为此,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核心要义和现实要求,有助于科学认识共同富裕,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一、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

(一)理论根基: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追求

“共同富裕”这一概念虽未被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直接使用,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实践路径和基本特征等丰富内容,是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根基。一是关于价值目标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社会中,社会成员要想获得全面发展,生产必须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社会福利必须被所有人共享。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将“共享”作为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要让所有劳动者都能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基于对此的深刻理解,习近平同志在新发展理念中强调共享发展,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1]的重要论断,这充分表明了习近平同志对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价值目标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关于实践路径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发展生产力能够实现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实行公有制可以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对此,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指出要发挥好公有制经济作用,保障全体人民平等享受社会财富。三是关于基本特征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两个绝不会”的论断,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论述了人的自由发展既包括物质层面富足,也包括精神层面富有,表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全面性。基于对基本特征的把握,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可见,习近平同志正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并结合我国国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二)历史积淀:赓续于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

我们党始终将中国人民幸福作为使命任务,将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提出了实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剥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变革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在理论上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实践上迅速恢复经济创伤、制定经济政策、健全国民经济体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诠释了共同富裕的内涵,确立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富”的路径,正确处理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了全面小康。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路径,不断完善制度保障、不断夯实物质基础、不断激发精神力量,共同富裕迈向新台阶。可见,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正是赓续于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不懈探索。

(三)时代方位:立足于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诉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精准脱贫,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城乡收入差距仍较大,低收入群体仍较多,民生领域短板仍较明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依然是当前紧迫任务。顺应人民呼声,回应人民诉求。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注重共同富裕问题,着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见,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正是立足于新时代人民群众诉求的有效回应。

(四)文化底蕴: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向往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共富思想。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吸收借鉴了其中的精华部分,并进行了传承发扬。一是关于“富民”思想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富民是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基础,比如孔子的“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等;探究了富民的实现路径,比如孔子的“藏富于民”、孟子的“恒产论”等等,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治国策略。习近平同志对富民思想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强调人民主体地位,明确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并进一步指出实现共同富裕关系党的执政基础。二是关于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方面,儒家著作《礼记》中提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绘了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形态。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表明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共富的向往;新时代,共同富裕依然是人们的不懈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应有之意。三是关于均贫富思想方面,在经济层面上强调人们平等分配社会财富,比如《礼记》的“以明民共财”、《管子》的“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晏子春秋》的“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等思想。尽管均贫富思想存在阶级与时代的局限,但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对共同富裕的认同。习近平同志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了均贫富思想,强调了共同富裕的全民性和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同时也指出要破除平均主义的思想。可见,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五)实践来源:得益于习近平同志对摆脱贫困、建成小康、迈向共富的关注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与习近平同志本人的实践密不可分。早在青年时期,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队时就深切感受到农村的贫穷,坚定了为人民群众做实事、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决心,这也是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思想起点。到正定工作后,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脱贫问题,跑遍全县各个乡镇,探索出了“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解决了“高产穷县”的难题。到福建工作后,习近平同志始终关注“扶贫”,相继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山海协作、“造福工程”“闽宁一家亲”等摆脱贫困、奔向小康、促进共富的举措。到浙江工作后,习近平同志推动了下山脱贫、“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等帮扶举措,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到上海工作后,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民生问题,要求工作要围绕“两个更多”1,强调通过共建共享来解决老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到北京工作后,尤其是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同志对摆脱贫困、建成小康、迈向共富等事业高度重视,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可见,习近平同志以扎实的社会实践和深厚的经验积累支撑了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

二、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

1.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发,习近平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中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从社会主义制度层面,明确“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深刻体现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和共同富裕的本质特色。

2.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是人民至上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不渝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稳步迈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

3.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执政基础。我们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始终把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作为执政的最大根基。新时代,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检验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的关键所在。习近平同志强调,共同富裕事关党的执政基础,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对为人民谋幸福作出了庄严承诺,对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部署安排,这是凝聚人心、获得人民拥护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保持初心使命、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1.实现主体:全民共富。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全体人民都过上美好生活,而不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小范围富裕。共同富裕的关键在“共同”,是使得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民都能够共享发展成果,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有抓住了“全民共富”,才能激发全体人民为推进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所以,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3]。但同时也要注意,全民共富不是平均富裕、均等富裕,不能陷入平均主义陷阱。我们要实现的是全体人民既能得到普遍富裕,又彰显区域、人群等合理差异的差别富裕。

2.实现内容: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是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富裕。物质生活的富足能够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为人民追求精神生活富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生活富有可以实现人的更好发展,为人民追求物质生活富足提供良好的思想指引,二者是高度统一的。只有在物质层面上得到充裕、精神层面上得以满足,人的丰富性、全面性才能得以彰显,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以实现。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改善并不是人民的全部,强调了精神富有的重要性,明确共同富裕就是要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对将物质富裕等同于共同富裕狭隘思想的廓清。由此,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足的“口袋富”和精神富有的“脑袋富”。

3.实现方向: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与追求公平正义具有内在一致性。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习近平同志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4]追求公平正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向,是让全体人民同等享受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全体人民参与发展、共享发展提供重要条件,以此防止社会阶层固化、避免“躺平”“内卷”。

4.实现目标:共富能力。长期而言,共同富裕是共富能力提升下的富裕。共同富裕不是简单地对社会财富的分配,而是持续提升全体人民共富能力。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大赋能人力资本,提升人的全面发展。换言之,共同富裕既要注重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更要注重共富能力的持续提高。

5.实现方式:勤劳奋斗。共同富裕是要靠勤劳奋斗才能实现的。习近平同志始终强调勤劳奋斗的重要性,指出“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5]。也就是说,只有依靠全体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全体人民的努力奋斗,共同富裕才能实现。由此,勤劳奋斗便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为此,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6],更加指明了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

6.实现过程:渐进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有序的过程。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我国所处的社会阶段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任重道远”,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齐头并进”,是一个渐进富裕、合理差异富裕。这也就意味着,共同富裕并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不懈努力、攻坚克难;共同富裕并不是整齐划一、没有差别的,需要我们承认相对差异、逐步缩小差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