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理论创新

作者: 钟香妹 刘荣健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科学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成就,尤其是对十年来,党和人民经历的“三件大事”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明确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责任;指出了党的中心任务;确定了自我革命是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在实现中心任务的征程上,全党必须牢记坚持“五个必由之路”,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五个必由之路

[中图分类号]D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6—0029—07

[作者简介]钟香妹,女,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刘荣健,男,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在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开启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的关键节点召开的关键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顺应历史大势,深察世界动向,把握客观规律,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光辉成就,明确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任务,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作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充分体现了总结过去和规划未来的统一,体现了立足国情和面向世界的统一,体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进的纲领性文献。

一、新高度:“三件大事”的重大意义

高度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只有总结过去,明晰现在,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科学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成就,尤其是对党和人民在这十年间经历的“三件大事”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意愿和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对意愿需求的认知转化为实现意愿需求的实践行动。党的伟大成就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人民意愿和需求、通过民主实践探索人民意愿和需求、并通过持续的战略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人民愿望和需求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

首先,“三件大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就毅然决然地承担起挽救民族于危亡、拯救民众于水火的历史重任,坚定建党初心、担当建党使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向操控国家命运和主宰自身命运的敌人宣战,历经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华民族被辱为“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站住了和站稳了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进行了“三大改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为中华民族进一步走向富强奠定了制度基础和根本政治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领导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全国上下听从党的号召和指挥,向阻遏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贫困尽锐出战,历经攻坚克难、齐心协力,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其次,“三件大事”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鸦片战争肇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深陷苦难的深渊。中国先进分子寻觅探索救国道路,各种政治力量角逐竞争,各种政治方案铺展试验,无一克臻全功。十月革命的胜利,让苦难彷徨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走俄国的路成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应时而生。中国共产党诞生伊始,就把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镌刻在心,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立足新的时代方位,把握新的时代特点,洞悉历史发展大势,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最后,“三件大事”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世界情怀与大党担当的政党,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百年来,党取得的光辉成就不仅局限于国内层面,而且是对全世界作出重大贡献。一方面,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积极向世界其他国家分享我国经济发展的红利,欢迎世界其他国家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和便车,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另一方面,中国取得全方位、多层次的成就,对外没有像西方那样搞殖民扩张、恃强凌弱,没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也没有将自己的模式硬套在其他国家,也没有不择手段,搞强取豪夺或者强买强卖,也没有造成其他国家发生社会动荡。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坚定不移地倡导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论证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过时、“中国崩溃论”的崩溃、“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

二、新责任: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做到“六个坚持”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22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表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庄严历史责任,就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需要做到六个坚持。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品格。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探索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诞生之初就能充满活力,并能在马克思、恩格斯两位伟人去世后依旧富有生命力,不断顽强发展,从根本上看,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植根于人民群众土壤之中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造的源泉,任何理论都服务于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图景。中国共产党在前进的道路上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善于从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中国共产党一切成就的取得,不是现成经验复制的结果,也不是现成模板套用的呈现,都是党领导人民在摸索中创造的伟大成就。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问题,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再到“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无一不体现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掌握规律的自觉,廓清了思想迷雾,推动了中国发展。我们要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基础上,不断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之“的”,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之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艰辛、反复试验比较中得出的科学结论,任何时候绝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创新,指的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概言之,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也要发展,不谈坚持只谈发展,结局是丢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谈发展只谈坚持,结果导致教条主义,两者皆不可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正在进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任务之艰巨,使命之光荣,面临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复杂形势,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既不迷信他人经验,也不囿于固有教条,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百余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克服艰难险阻,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伟大实践。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既是实践的基本原则,也是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根本任务就是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把理论创新理解为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和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创造了历史伟业。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只有科学回答时代之问,才能推动事业前进。时代的发展总是给理论提出新问题,而理论创新总是对新问题进行科学回答。新征程上,面临的任务之巨,挑战之大,风险之多,需要增强问题意识,不断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之间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就要求人们从客观事物的相互联系和辩证关系中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在推进工作时要兼顾方方面面,做好平衡、整体推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之变与世纪疫情相互叠加,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压力,这就要求从系统论出发优化工作方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将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在多重目标中求动态平衡,把党和国家事业推向新高度。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人类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大党之大、大国之大,不在于体量大、块头大、拳头大,而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大。坚持胸怀天下,源自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国际视野、世界使命和大党担当。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1]27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积极拓展世界眼光,顺应人类发展潮流,洞察世界发展大势,把握世界变化格局,对“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三、新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一个大亮点,就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7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全面系统阐述,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根本问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都将实现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目标。现代化最早发端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凭借科技革命的影响,迅速走向现代化国家的行列。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曾几何时,人们一度认为现代化就是英美化。但是世界现代化进程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世界上并没有适用于一切国家的发展道路,没有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只有立足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能最终走向成功。中国作为后发追赶型现代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本国社会条件和历史基础的深刻把握下历经千辛万苦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历程表明:在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中国实现现代化任务艰巨、挑战严峻,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坎坷曲折,这就需要有一个更加强有力的政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最核心的优势、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近代以来,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先后登台试图寻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但均以失败告终。面对着在中国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怎样实现现代化这一困扰中国先进分子和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不断追寻、苦苦探索,在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深化认识,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推动中国发展、促进世界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可以说,没有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不可能开辟,没有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不可能焕发出如此生机活力,进而指引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