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作者: 郭鑫

[摘 要]哈军工纪念馆“智慧教室”数字化教学运用哈军工纪念馆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再造教学时空,实现传统师生角色、教学环节、教学场所等要素的翻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数字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实践模式。在此模式中,学生通过先行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展馆)研练实现知识建构和认识升华,通过合作性学习和全时空实践实现交流共进、教学相长。为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强化教学设计思维,不断提升授课能力和数字化素养,从而提升数字化思政育人能力和实效。

[关键词]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纪念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5)01-0026-08

为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当先学一步、领会精神,多学一步、进入课堂,深学一层、钻研成果,学用结合、指导实践。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资源和服务”[1],加强数字技术赋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的“智慧教室”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不断优化实施策略和实践路径,为提升数字化思政教学水平提供了一种实践模式。

  一、数字赋能总体设计:前置性学习和浸入式体验

哈军工纪念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纪念馆,是在哈军工原有建筑“一食堂”基础上改建的。纪念馆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 050平方米,遵循“保护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建筑本身作为纪念馆中的一个独特展品,使历史建筑本身的文化价值得到充分保护和挖掘。

哈军工纪念馆的“智慧教室”数字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智慧教学模式,它运用哈军工纪念馆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来再造教学时空,实现传统师生角色、教学环节、教学场所等要素的翻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哈军工纪念馆“智慧教室”通过思政教学资源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将知识学习翻转为课前显性知识。教师通过重点导引、情境创设、师生互动等方式开展教学,学生通过合作互助、情境沉浸等方式进行知识内化和能力建构,共同完成隐性知识挖掘和思维能力拓展的思政目标。

(一)聚焦教学目标要求——“智慧”深入课堂

红色基因传承要在思政教学中植入红色种子,才能在创新理论的灌输中萌芽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互动,让师生产生思想共鸣和理论认同,哈军工纪念馆“智慧教室”数字化教学通过设计前置学习和任务驱动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课堂外感悟、纪念馆沉浸和网络资源学习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知,从而真正将理想信念“树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达到知识建构和铸魂育人的双重效果。

(二)紧扣学生需求特点——“智慧”助力成长

当前高校大学生视野开阔,求知欲强,对一些理论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他们有时候见解独到,独辟蹊径,有时候又容易偏颇甚至偏激。特别是,部分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优良传统的深入了解,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不同程度地存在“嘴上无发音,心中有疑问”的情况。面对授课对象的新变化,哈军工纪念馆“智慧教室”运用数字化教学媒介,积极开发和丰富哈军工纪念馆数字资源,让师生在课堂翻转中良性互动,以道理赢得认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

(三)搭建数字智慧平台——“智慧”实现创建

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智慧教室”和“场馆参观”成为教学实践的新载体。“智慧教室”教学模式中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高度契合了高校思政教学的目标要求。将哈军工纪念馆引入思政专题智慧教学,突破了原有学习材料和网络资源的局限,拓展了学生前置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智慧教室”多维度地展示哈军工纪念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氛围营造和情境体验,让理论认知、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实现有机统一,从而有效地提升思政教学的课堂效果。

(四)依托智慧教学实践——“智慧”参与共育

虚拟现实(VR)技术具有极强的仿真功能,可给虚拟教学带来沉浸式的“在场”体验。哈军工纪念馆开展数字化建设,将物理空间的教育元素扩展至虚拟空间,形成数字化思政教学新素材,开发了“展馆熏陶式”“纪念馆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情境。方案一为任务驱动式学习。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教师设计课堂任务清单来指导学生开展线上线下调研,用自主学习任务表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方案二为探究式合作学习。针对学生在课前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组织学生明确责任分工,进行互助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评述能力。

  二、数字体验智慧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深入情境

智慧课堂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已成为高校教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和实践方向。例如,运用数字化的哈军工纪念馆,构建课堂活动方案,精心周密地整合教学资源、制作学习任务单、预设课前问题、设计课堂活动,并用专业知识素养和思政素质能力来解答学生在课堂探索活动中的疑惑。学生通过先行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展馆)研练的教学过程,进行三次信息重组,实现知识建构和认识升华。

(一)先行学习激发学习动力

“先行学习”为学生营造了较为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一方面,提供资源清单来导学,让学生预读网络教学资源,自主选择知识体验内容,通过学习、思考、探究等系列思维过程来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自主进行知识获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布置助学学习任务,设计练习的内容和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熟悉思政专题学习的目标和方式,从而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自信。

扩大学生个性化学习资源可采取三种途径:一是增加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除教师推送外,开放网络环境权限,鼓励学生自主下载,加强资源共建、共享;二是丰富拓展思政课程资源内容,优化设备的助学功能,打造高校个性化思政资源;三是整合建立以专业为单元的思政资源库,构建数字课堂教学价值观。

(二)合作探究拓展能力素质

教师进行重难点知识的导引、讲解,帮助学生明确和学习领会思政课程要点,理清基本思路,激发求知热情,增强对哈军工纪念馆的立体感知和感受。学生结合课前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积累,能够自然融入智慧课堂“预设情境”,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课堂“情境”并不局限于“智慧教室”,还可带领学生走进哈军工“历史现场”,展开多方位情境感染,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合作性学习能够有效地帮助后进学生提升思政认知水平,快速提高团队的思政能力素质。

(三)课堂(展馆)研练升华情感认知

学生自选探究素材,教师示范探究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或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和总结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思考辨析等多种方式分工协作、展示成果,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进行信息反馈、思想启发和观点激辩,实现优势互补、话语共鸣和经验共享。

1.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拓展思维。智慧课堂教学资源与前置学习材料形成互补,深化课堂互动讨论,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重构、美化修饰和特效渲染,从而构建一个契合教学需求的数字展馆“体境”,增强实践导向,推动探究式、沉浸式学习的开展。运用多元史料和探究式问题设计,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拓展,使其把学到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迁移到新情境中进行新的体验。

2.规范程序,有效引领,升华认识。“智慧教室”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课堂研讨需支持线上线下互动交流评价。第一,重视探究方法的指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有目的地锻炼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素养,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第二,通过创设多种沉浸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以情增智、以情明理。

  三、智慧课堂的合作性学习和全时空实践教育

智慧课堂合作性学习涵盖三方面内容,即在自主探究中敢于合作、在分工协助中学习合作、在学科整合中合作学习。合作性学习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目标。教师应加强合作学习指导、注重合作学习评价,促进学生有效进行合作学习。同时,应积极探索网络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和新技术,开发虚拟教育场域,拓宽实践主体范围,构建全域教育空间。借助网络虚拟特征,高校思政课程要强化对虚拟现实空间的价值引导,构建平等、和谐的网络空间。

(一)以军魂熔铸为主线,创新运用哈军工历史资料

哈军工纪念馆于2013年8月31日正式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纪念馆利用老建筑的原貌,设置了序厅、陈列展厅、还原展厅和传扬展厅等常设展厅。纪念馆以弘扬哈军工文化为主体,以哈军工历史为基础,以重点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成果为线索,以历史陈列和主题展览为主要形式,展示哈军工从筹建到发展、分建、改建的历史,彰显出哈军工辉煌的办学成就和“哈军工文化”的实质内涵。

哈军工纪念馆馆藏实物万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近500件,包括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27件、三级文物136件。这些藏品充分体现了哈军工的科研成果、办学历程和生活细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毛泽东签发的任命刘居英为军工副院长的任命书”凸显了哈军工的历史地位,国家一级文物“歼-7E试验吹风木质模型”则是20世纪80年代歼-7E研制时风洞吹风的原始模型。

哈军工纪念馆作为一个承载了哈军工时期军工教学历史资源的展示场馆,是集精神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于一体的红色资源,可以展现物质、信息、精神等多种形态。纪念馆融声、光、电等多维体验于一体,是开展思政课堂实践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智慧教室”数字化教学的主要资源。在此开展多主题、多视角、多形式的探索式教学,打造“哈军工纪念馆”智慧教室、“军工精神感悟”情境教学、“红色基因传承”历史案例解析这三种成熟的主题教学模式,既有历史脉络的总体梳理,也有分时段、分主题的深入解析。通过“初心探源”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走进哈军工时期“情境现场”,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在历史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

(二)以理想信念为原则,科学设计系列红色专题

数字化时代的思政课程形成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动态互补和协调发展。虚拟性使信息活动的渠道、内容、对象、范围具有很强的隐匿性,有助于加强对学生思想行为的观察、引导和塑造。既要注重虚拟空间建设,又须强调现实空间考察,积极将传统课堂优势与“智慧教室”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精忠报国的信念,并提高服务大局的意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为将来走出校门报效祖国打造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要让学生积极走出课堂,开启红色之旅,参观红色基地,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1.梳理文脉,提炼主题。凝练哈军工各阶段主题故事,确立核心价值引导。以主题为牵引,以问题为中心,形成一个师生共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严密教学链。设计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读军工讲义这三个特色思政专题。

2.依托环境,营造氛围。环境、场景、情景构成营造体验氛围的核心支撑,可通过虚拟景观环境打造、故事场景再现和情景互动来营造“穿越”之感。一是线上打造。开发军工时期数字教学资源的多维体验,以文字、声音、影视、歌曲等形态展现红色资源,创建以“看得见的大师”“AR情景叙事”等为主题的场馆教学模式。二是现地教学。哈军工时期的教学楼11号楼、21号楼、31号楼、41号楼和51号楼,分别对应当时的一个工程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这些教学楼不仅楼体建筑风格独特,而且内部教室也各具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是哈军工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