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及实践路径

作者: 邝慧圆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交汇期,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动能”,是中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争夺发展制高点的关键路径[1]。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的成果,也是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抓手,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两者相互促进。为此,必须从关系视角厘清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发展道路。

“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命题提出后,学术界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并且已取得颇为丰硕的成果。一方面,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我国学者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和价值意蕴方面,致力于从多元角度、依据不同标准来衡量和剖析新质生产力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功能体现。另一方面,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概念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姚莉提出以发展质量、运行效率和创新能力三个因素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3]。杨波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解释,认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兼顾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概念[4]。然而从两者的关系视角进行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多数是针对新质生产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或者具体某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联系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从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及其优化组合出发,梳理总结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当下面临的核心挑战,并从产业发展的队伍、动力、结构和环境四个维度探析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继而提出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对于揭示生产力发展的新规律、解决我国现实发展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面临人才约束、科创能力、产业转型与要素保障四大核心挑战: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对接不紧密,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创新成果转化深度不足,制约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不统一,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政策要素整合不充分,影响了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有效引导和扶持。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障碍,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人才约束与教育体系对接程度不足

创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要素和根本动力,也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5]。创新人才的起点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落脚点是能掌握新技术、应用新设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当下我国人才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和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欠缺两个方面。首先,对科研人才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尚不健全。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转化与利益分配制度尚不完善,导致许多科研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创新精神,难以充分发挥其潜力和才华。其次,针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措施也存在不完善之处。部分劳动者因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难以就业,但又缺少技能培训、实践教育以及专业知识的培养机会,使得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高的岗位人员泛滥,市场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供应相对不足,导致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最后,职业技能教育体系的不合理性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教育体系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不足,这导致了学生在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职场需求,从而加剧了人才约束的问题。

(二)创新要素供需与成果转化深度不足

首先,科技创新项目的供需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往往存在对市场需求的调研不足,导致项目目标与实际应用场景脱节,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因此大打折扣。这种供需错位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科研资源,还难以激发企业和社会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人热情。其次,科研成果保护机制的不健全,是制约创新成果有效转化的另一大瓶颈。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虽然我国已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加之部分科研成果的评估、鉴定和确权流程繁琐,进一步加剧了科研成果被非法侵占的风险。这不仅损害了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也削弱了其进行原创性研究的动力。其三,企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不完善,是阻碍创新要素高效应用的关键因素。尽管我国拥有庞大的科研产出,但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仍面临诸多挑战。缺乏有效的技术转移平台和中介服务,使得科研成果难以快速、准确地匹配到潜在的应用领域。最后,企业在技术吸收、消化和再创新方面的能力不足,也限制了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规模和深度。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内部优化力度不足

从区域看,当前我国区域产业科技发展水平仍不平衡。从《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来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① 的地区差异较大,北京( (6.73% )、上海 (4.34% )、天津 (3.58% )、广东 (3.54% )、江苏 3.29% )、浙江( 3.20% )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2.65% ,而新疆 0.60% 、西藏 0.30% 、青海 0.80% 广西0.84%[6] 。由此可见,从整体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科技投入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从产业类型看,传统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不协同。新能源汽车、高铁、航天航空、工程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与先进制造业相辅相成的传统制造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7]。不同产业转型升级的效率不一致、智能化发展的进程不均衡,使得产业链条韧性不足。从产业内部来看,产业的管理模式与生产模式不适配,难以利用科学的管理模式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保障。产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度不足,整体生产的效率提升缓慢,而产业缺少科学的管理模式指导,使得产业持续发展受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yzy20250205.pd原版全文

(四)政策要素整合与政策支持精度不足

首先,新型基础设施不完备。新型基础设施,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石,涵盖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交通物流网络、能源供应系统等多个方面。然而,目前这些基础设施仍存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程度不均、交通网络的通达性和便捷性有待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不足的短板,限制了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深刻影响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率和整体竞争力。其次,资金保障政策的不健全。在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资金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目前资金保障体系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政府补贴政策的精准度和覆盖面有限的难题。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在研发创新、技术改造、产能扩张等方面面临资金短缺,难以支撑其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最后,市场政策体系的不完善。市场政策作为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的重要手段,其完善程度直接关系产业市场的健康发展。然而,目前市场准人门槛设置不合理、公平竞争机制不健全、价格调控政策滞后,不仅抑制了市场竞争活力,还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和市场失灵,不利于形成公平、透明、高效的产业市场环境。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方面进行创新变革[8]。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劳动者队伍,运用新型生产工具掌握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以适应新的劳动对象变化的要求,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同时,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确保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注人强劲动力。

(一)新质生产力培养产业发展队伍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对产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催生新型劳动者,而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又能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劳动者的知识储备增加、劳动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形成了新型劳动者队伍,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保障。他们在新质生产力中的表现具有示范作用,其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可以激发其他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从而推动整个劳动力队伍素质的提升,为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新质生产力催生了具备专业技能与先进生产能力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这种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的素质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这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的升华,更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与智慧。新型劳动者的迅速崛起是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是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

(二)新质生产力激发产业发展动力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由以资源消耗、劳动力投入以及资本投入驱动的“粗放式"增长转为以提质增效、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的“集约式"增长[9]。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的作用变得越发重要。新质生产力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生产力形态,它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和高级形态。这种生产力不仅突破了传统技术瓶颈,还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进步,不断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和经济增长点。新质生产力不仅关注新兴产业的培育,还致力于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通过引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管理模式,传统产业可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产品质量的优化升级以及市场竞争力的增强。通过颠覆性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能够创造出全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这些新产业和新业态往往具有更高的附加值、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三)新质生产力改善产业发展结构

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系统思维,加强全局性谋划,从产业内部要素整合与产业之间协同合作人手,注重生产的协同性、整体性,统筹规划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转型方式,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随着新技术的涌现,行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领域交叉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新业态新产业日益成为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向标。因此在数字时代要运用数字技术创新产业运营方式、发展模式与经营模式,实现企业间、产业链间、区域间同频互动、高效运转。通过调整产业发展结构、优化生产要素组合能够增进产业链之间的配合,吸引生产要素集聚,提升产业体系整体生产效能。在整合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的过程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

(四)新质生产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定时期的生产关系是当前的物质生产力的产物,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因此必须调整当前生产关系,持续推进制度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做好政策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供给,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打破束缚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产业优化升级的生产潜力和创新动力。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整合资金、政策、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形成有助于产业发展的合力,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激发各行业各部门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动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能。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产量的增加,而且意味着产业向高效能、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依据新质生产力理论,我们应从厚植人才资源优势、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改善产业发展环境等关键领域入手,从而充分调动和释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坚持以人为本,壮大新型劳动者队伍

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首先,实施差异化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不同产业领域提供高素质、专业化的劳动者队伍。就传统产业而言,要培养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掌握一定的数字技能的新时代劳动者,以此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言,要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组织产业链龙头企业进行人才交流与联合培养,提升劳动者的专业知识与生产素养。其次,依托重点高校、研究院所的师资力量与创新型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从新业态、新产业人手,结合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培养能够运用新型生产资料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型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最后,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社会生态。一方面,要打破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制度创新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要塑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从住宿、交通、子女教学等方面给尖端人才提供便捷化服务,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yzy2025020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