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内在依据、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

作者: 申浩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1]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于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型生产关系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最新形态,其完善发展能够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命题以来,学界从理论内涵、理论贡献、指标构建等多重角度对新质生产力理论展开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同时也有部分研究关注了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问题,但当前关于新型生产关系的研究仍较薄弱。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旨在厘清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的理论逻辑、内涵特质,并提出发展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实践路径,以期丰富相关研究,推动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学理化、体系化阐释。

一、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内在依据

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是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发展先进生产关系的接续探索为其提供了历史经验,回应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壮大的时代诉求是其实践逻辑。

(一)理论基础: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生产关系运行的基本规律,界定了生产关系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其基本的理论范畴,这些重要思想为当今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范式遵循。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界定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生产关系这一重要的理论范畴,并明确了生产关系的本质与内涵。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展开经济问题的研究,他们曾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生产关系的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初步明确生产关系这一范畴,此时,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术语表达生产关系的概念,而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进一步从唯物史观角度明确了生产关系概念的内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于生产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马克思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3]5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处于矛盾运动中,“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3]59l

可以看出,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关系的内涵、本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的重要思想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发展先进生产关系的接续探索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不断调整社会生产关系,为当今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提供了重要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三座大山”压迫,中国近代的经济难以实现真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打破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阻碍,从根本上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掌握了国家政权后,中国共产党从整体上建构了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了对新型生产关系的初步探索,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三大改造,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制度层面保障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在理论上十分重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的研究,“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4]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建立起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改革,调整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不断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激发市场活力,为新型生产关系的系统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经济发展奇迹是在不断改革中实现的,如今,发展新质生产力,更不能忽视新型生产关系的作用,应不断打破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与各种利益固化藩篱,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

(三)实践必然:回应如何实现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壮大的时代诉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对生产关系的重塑与调整,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回应了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壮大的时代诉求。从国际形势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这要求我们应不断深化改革,打破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

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更需要以新型生产关系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此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能够推动新质生产力从理想到现实、从局部到整体的飞跃,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局部行业、领域、产业链的先进生产力,尚未在整个经济体系内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催生新型生产关系,适应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并不会主动出现,更需要积极作为,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推动各项制度、体制的完善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yzy20250206.pd原版全文

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作用的原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型生产关系的保障,如面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面对产业升级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企业管理模式的重构,新的生产要素、劳动对象的不断出现,社会分工模式的不断演进跃迁,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都需要新制度来保障。

二、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核心要义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型生产关系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本文所指的新型生产关系是适应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最新形态,内蕴“数字劳动"带来的体系变迁,内蕴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文化动力”,内蕴生产关系发展的“范式变革”。

(一)新型生产关系的内涵及特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新型生产关系是随着经济社会中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不断形成发展、演化壮大,进而推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生产关系的全面整体变革,是适应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最新形态。在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结合下生成的新质生产力,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明确的价值指向。

1.新型生产关系内蕴“数字劳动”带来的体系变迁

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5]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质”劳动者从事数字劳动创造价值是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特征。

数字经济使得劳动过程、劳动形式、参与劳动的要素形态发生了变化,带来了人们之间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等的深刻转变,数字关系俨然成为社会生产关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数字时代的劳动者,不管是直接参与数字生产劳动的主体,还是从事其他劳动形式的主体,不可避免都受到数字关系的影响,数字关系渗透人们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带来了生产关系整体上的体系变迁。

2.新型生产关系内蕴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文化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6]新型生产关系既注重从制度层面来建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也注重从文化的层面来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软实力”。从其质态来看,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颠覆性、创新性技术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受文化软实力的影响,譬如,中华文明一直就有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文化传统,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个体主义文化传统,更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国家战略问题上凝聚力量。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更注重解放思想,以思想的革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

3.新型生产关系内蕴生产关系发展的“范式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人的解放,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价值蕴涵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人的解放奠定了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人的解放也将无从谈起。新型生产关系彰显了新质生产力的价值蕴含,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具有同一性,譬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技术的广泛运用,而新型生产关系的作用在于防止科学技术的“异化”,防止“物统治人”,打破生产力发展过程的“资本逻辑”。新型生产关系的范式变革也在于具有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特征,随着平台经济、智能经济的广泛发展,数字劳动等新形态不断涌现,数字技术的资本化带来了资本对于数字劳动者的新型剥削问题,新型生产关系更应关注如何防止劳动者陷入“联姻与共谋”的数字资本的“隐蔽剥削”中,进而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实现全民共享。

(二)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2]新型生产关系能够以约束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内部、产业内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引导创新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不断集聚,通过不断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进而不断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空间。

1.新型生产关系以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从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看,生产力的跃升离不开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技术革命性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所在,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不同,新质生产力摆脱了既有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更依靠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依靠技术创新引致经济模式的改变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原创性技术创新需要的时间长、成本高,仅仅依靠市场机制难以作为,更需要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共同作用。塑造新型生产关系,形成有效的激励与淘汰机制,打造原创性技术策源地,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先进技术应用的转化,针对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进行有效的政策支持,降低交易成本,形成个人能够发挥冒险与探索精神,企业敢于创造新产品的创新文化氛围,推动颠覆性技术的不断涌现。

2.新型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流动、配置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塑造新型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知识、数据等新质生产力内部的创新性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形成“指数效应”,打破传统生产要素旧生产函数的约束。塑造新型生产关系,不断增加制度供给,能够破除生产要素流动的堵点卡点,破除要素流动壁垒,通过完善有效的市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推动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创新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行业之间的有序流动,打破生产要素要在特定行业流动的资源“垄断”现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yzy2025020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