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作者: 于钦明 李可心

[摘 要]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场域,必须深刻理解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不仅需要依托传统课堂的理论教学,更需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培育载体,筑牢思想防线,切实增强“铸牢”的实效。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办学治校理念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建设,贯穿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方面,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汇聚起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等学校;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1-0035-0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话精神,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根本问题,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机制,推动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汇聚起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为推进立德树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价值意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宏观上,有利于增强各族学生的责任意识,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中观上,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微观上,有利于促进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一)有利于增强各族学生的责任意识,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重要前提。第一,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唯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唯有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能应对各种挑战而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贯穿着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能够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交融与合作,使他们在共同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命运,在共同追求中形成责任感和使命感,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了解和认同,形成共同奋斗、共同进步的意识。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保障民族团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要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育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各族学生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大家利益共通、目标一致,都应当自觉将个人前途与中国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培育和弘扬新时代民族精神。近年来,一些民族分裂势力利用网络散布分裂言论,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受到威胁。大学生群体充满热情,但缺少社会经验,爱冲动,有时容易受民族分裂势力误导和利用。“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善未成熟、社会经验较为缺乏,这导致大学生更易受到敌对势力的引诱、蛊惑,甚至参与‘港独’‘疆独’等破坏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分裂活动”[2],这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构成了严重威胁。高校应当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增强各族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引导各族学生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和职责,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前沿阵地,也是立德树人、培养才干、放飞梦想的重要场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3]高校应当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生是中国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将要成长为未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肩负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高校履行育人职能、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要素,也是推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和归属感,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认知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他们主动承担民族复兴重任,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进一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理论内容和教育价值,特别是要强化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并将其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在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同时,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祖国的情感认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注入血脉、融入生活,真正把他们培养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有利于促进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大学生肩负着维护祖国团结统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变的背景下,教育和引导各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长期稳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大学生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处于国家观念、民族观念逐步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处于树立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的重要阶段,特别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与此同时,众多西方敌对势力将中国大学生作为重点引诱对象,打着民族旗号、披着宗教外衣炮制各种歪理邪说,企图影响他们。部分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思维力、判断力不足,思考问题不够全面,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这非常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历史、中国革命史,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文化,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而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新时代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牢固树立“各民族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正确观念,增强国家认同,培育民族团结根基,凝聚民族和睦精神,为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奠定坚实的价值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面临的挑战

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融入办学理念不够深、融入课程体系不到位、教师融入意识不够强、对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

(一)融入办学理念不够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无论是民族地区高校,还是非民族地区高校,都必须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但现实中,部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理念不够深,特别是一些非民族地区高校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认知度还不够高,定位还不够清晰准确,重视程度还不够高,不同类型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存在显著差异。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覆盖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全体大学生,不分地区、学校、专业、民族。唯其如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爱国统一战线才能铸造得更加坚固。

(二)融入课程体系不到位

课程是学校开展教学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狭义的课程是指各学科课程,而广义的课程则指通过课程设置形成的课程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这一重要任务的落实离不开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同时,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广度,决定着学生培养的质量,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但目前,课程体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模块还有待建设。其一,一些高校尚未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立课程,相关核心课程开发也不足。其二,开设的各类课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结合得不够充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其三,部分专业的学生存在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尤其是在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部分学生相对更注重那些能够直接帮助就业的实用专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成绩的确定性评价取向相比,对大学生是否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评价难度更大,因而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的引导、调节和激励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三)教师融入意识不够强

师资队伍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直接影响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效果。教师唯有自身具备良好的融入意识,才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但是,在现实工作中,一些高校更为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而不太重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也没有及时设立相应的培训项目、保障措施和检查评价机制;一些教师的融入意识不够强,未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和思想,没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阐释。这种情况也说明,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教育教学还存在融入准备不足、融入深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融入效果。

(四)对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人的心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铸魂育人方面有着良好的塑造和教化作用。文化育人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应当融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将其融入学生看得见的各种校园文化特色实践活动中,通过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志愿服务活动等实践载体发挥文化育人的强大功能。但现实中,相对于较为复杂的校园文化特色活动创建,高校往往更为注重学生的日常纪律管理和校园安全稳定。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尚未很好地融入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包括校方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和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中小微”文化活动,但都缺乏一套完整、连贯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活动。另外,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没有很好地衔接课堂教学,导致学生文化活动分散化、同质化、碎片化,未能全面系统地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郁文化氛围。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实践路径

高校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育人和管理的各领域、各环节,贯穿办学治校的全方位、全过程,不断提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水平。

(一)融入办学治校理念,丰富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高校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体现了办学理念,蕴含了立德树人的价值要求,是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航标”。高校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为高校立德树人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中,促进各族师生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高校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理念,唱响新时代爱国主义主旋律,增强各族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通过这一过程,可以筑牢“中华民族一家亲”共同体理念在各族人民心中的根基。其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任务中,不断增强师生爱党爱国爱中华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教学各层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促进广大师生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让全体师生都能意识到中华民族共同利益至高无上,认识到各族人民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彼此利益紧密相连,唯有团结起来共同为中华民族利益努力奋斗,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最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理论研究,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深厚底蕴,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从而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