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
作者: 温永强[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的重大论断,是基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客观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需要厘清二者的概念内涵,从历史的维度透视两者相贯通的理论底蕴,从现实的维度诠释两者相贯通的迫切需求,从理论与实践的耦合探寻两者相贯通的实践路径。一方面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正确把握和谐的作用,构建价值平等关系;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提炼两者契合之处。另一方面需要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现代化转换,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总结经验。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D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2-0025-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8。这就需要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1]18,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深度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从理论底蕴、现实需求和实践路径三方面不断推动两者相贯通,实现相融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鲜明的中国特色、立体的中国故事、响亮的中国声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枝散叶奠定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群众基础,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跃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2]。
一、概念界定
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首先需要了解相关历史,界定相关概念,探讨相关内涵,这是基础和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
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列宁首先明确提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词,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写道:“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3]邓小平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讲:“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4]进入21世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依托新的伟大实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的重大论断,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高度概括了以“六个必须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赋予了“两个结合”新的内涵,推动着“两个结合”向纵深发展。
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不仅需要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要思想,而且需要积极回归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归宿。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蕴含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高度抽象、凝练概括,最为本质和核心,是解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和发展之问的科学指南。立场观点方法是其具体表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其精髓所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纵观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孕育诞生于农业文明时代,历经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几个时期的繁荣发展,逐渐形成一套探讨人、自然、社会彼此关系的文化思想,主要包含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化,它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并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基于几千年劳动实践,历经几千年发展演变,凝聚为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遗产,“蕴含着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文化结晶,承续着中华民族血脉和人民精神家园,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5]。
科学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内涵,需要从时代性、继承性和创新性三方面发力,做到着眼新时代,系统阐明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成果的当代价值;做到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深入挖掘精髓要义;做到立足新实践,以“新”成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转化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成果、经典性内容”[2],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深层次的理论结晶,彰显经典魅力,颇具时代价值,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习近平文化思想,“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18。“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6]是其核心要义,可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其优势所在。
二、从历史的维度透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的深厚理论底蕴
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是我们党的优良品格,这一品格突出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上,饱含着深厚的理论底蕴。两者的双向奔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开放态度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高尚品质,赓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博大的文化胸襟,汇聚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开放包容的理论特质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和彰显真理魅力的关键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推进时代化和实现大众化的底气所在。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注重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时刻彰显着自身的开放包容性。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分别借鉴和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讲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不同,包含的具体内容和发挥的社会功能也不同。两者作为不同事物在本质上是有差异的,但又处于和谐共生状态,这既是两者进行相联结、实现相贯通的基础和前提,又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开放包容的高尚品质和精神特质。着眼现实,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不仅需要深入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潜能,更需要时刻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特性,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以良性互动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良性发展。
(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发展演变,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遗产、割舍不断的精神命脉,它饱含生机活力,灿烂辉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回顾中华文化五千年发展脉络,古圣先贤日积月累的文化创造既凝聚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沃土。例如,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民本思想和孟子倡导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主张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高度契合。再如,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国人民对“小康”的梦想,到《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中国人民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再到《大同书》“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中国人民对“大同世界”的憧憬,三者反映的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不谋而合,等等,不胜枚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在中国生根发芽提供了肥沃土壤,而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魅力。两者交相呼应,时刻印证着彼此可相贯通的深厚历史渊源。五千年光辉历程孕育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刻彰显着中国人民最独特的精神风貌,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赋予了社会主义最鲜明的中国特色,蕴含了我们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因密码。
(三)百年大党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8]。回顾百年党史,党在一百多年的伟大斗争中始终坚定自己的宗旨特性,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使命,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持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满怀信心、厚积薄发,孕育诞生了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创造力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心不断增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历“血与火”的熔炼,汇聚起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红色革命文化,以中国共产党人信仰之坚定、意志之顽强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自信有为的精神品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凝聚起以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中国共产党人甘于奉献、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印证着党的宗旨特性和初心使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民力,形成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积极聚变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思想高峰,以“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并以此彰显百年大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坚定的文化自觉,汇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正如陈先达所讲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既是一种对民族力量的自信,也是一种对党的力量、对人民力量的自信。”[9]
三、从现实的维度诠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的迫切实际需求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1]18我们党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和打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这既是打赢和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的客观需要,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实需求,更是回应和解答时代与人民之问的迫切要求。
(一)打赢和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全面加强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各项工作,切实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的被动局面,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不少风险、挑战和考验。一是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多变、相互交织。随着世情国情的日渐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多种不良思潮蠢蠢欲动,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动摇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妄想篡夺我国意识形态‘上甘岭’”[10]。二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呈现新特点、展现新规律。与传统的斗争相比,当下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手段更多样:西方国家普遍借助“脸书”“推特”等新闻媒体攻击中国,“将意识形态话题包装成经济、文化、社会、环保、气候等个案进行炒作”[11],甚至采取公开站台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方法更隐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采取文化渗透、价值观输出、“文化交流合作”等隐性策略,以“看不见的宣传”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战场更集中:互联网成为斗争主战场,“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速度加快,传播途径增多,影响受众扩大”[12],既使敌对势力渗透更加高效便捷,又使信息引导和监控难度日趋加大。对象更年轻:青年学生囿于思想认识不足、鉴别能力不高、应对措施不力,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受到错误思想、不良言论和封建迷信的侵蚀。意识形态领域复杂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为此,必须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增强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实需求
奋力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际、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自信自立,这就使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注重挖掘、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发展马克思主义贡献力量,“既让马克思主义充盈浓郁的中国味,又以唯物辩证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但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1]20。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还需久久为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13]中华传统文化饱含智慧结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深入挖掘、仔细鉴别、认真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定哪些是值得传承的、堪称精华的经典性内容,以期更好地发挥其当代价值。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需知行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已经深深铭刻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心里,获得了中华儿女最广泛的认知和认同,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需从多个层面持续发力,坚持自觉思考、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自主实践、坚持身体力行,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以期更好地实现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