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组”青年节俭消费的现实表征与生成机理
作者: 李艳馨 郭文娟[摘 要]青年人以节俭、省钱为主旨聚集而成的“抠门”网络群组在豆瓣网逐渐发展壮大,“抠组”青年成为一个新型消费群体,其节俭消费主张背后的经济诉求和精神诉求形成了“抠罗万象”的“抠组”文化,在物质日益富足的今天赋予“节俭”新的内涵。“抠组”青年主动、多样、理性等特点衍生出一系列以“性价比”“简约”“实用主义”“省钱有方”为导向的节俭消费行为,其生成机理包括极简主义的生活理念、环保主义的绿色理念、身份认同形成的圈层引力以及家庭教育造就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抠组”青年;节俭;消费
[中图分类号]B825.4;D66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2-0049-08
在如今物阜民丰的新时代,中国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消费形态。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抠组”青年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注视。“抠门”为什么能受到广大青年的青睐?这一现象折射出什么样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对此,我们需要从描述“抠组”青年的现实图景入手,进行透视性思考。
一、“抠组”青年概念的源起
“抠组”青年于21世纪初形成,规模日益壮大,呈现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亚文化景观。要想了解这一群体,其产生、发展和真实诉求等都值得深入探究。
(一)概念界说:产生和发展
“抠组”青年这一网络亚文化群体创建于豆瓣网,目前仍然集中于豆瓣群组中,呈现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亚文化景观。“抠组”文化可以溯源到2012年豆瓣网站论坛小组“真抠女”的出现,该小组较多地集中了经济拮据的女性为了省钱而创建的帖子。豆瓣网是国内较大的趣缘社交网站,其“小组”频道集聚了大量网络用户,从用户的地域分布、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业分布上看具有较为典型的“网络群体部落”田野价值。随着豆瓣网“抠门”帖子的逐渐增多和分组,“抠组”文化蔚然成风。形容词“抠”意为吝啬、小气、不大方,但豆瓣网站中的“抠”字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似乎不能完全等同于吝啬和小气。“抠组”是一群以节俭、省钱为主要目的的网友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群组,成员多数是尚未成家或成家不久的青年人,日常群组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分享自己省钱存钱的心得,以供彼此之间学习、交流;二是分享一些便宜的网购渠道、平台、链接,如各种二手商品平台以及“淘宝特价版”等。[1]
通过在组内分享和回复发帖,“抠组”青年的组名日益多样化,组群规模也逐渐变大。截至2023年6月11日,“抠门男性联合会”有150 476个成员,“抠门女性联合会”有624 122个成员,“大道至简(真抠男)”有2 593个成员,“豆瓣抠门男女省钱组”有51 869个成员,“抠女促进会”有22 285个成员,“抠门DIY”有58 965个成员,“科学抠门生活小组”有7 985个成员,“抠门女性敲打会”有9 423个成员。[2]由上可见,其中成员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是“抠门女性联合会”。据调查,豆瓣网上相关“抠组”的回应量、点赞量、收藏量、转发量都日渐扩大。这里的点击阅读量包括存在相关需求的纯阅读者,也不乏怀着猎奇心理的网上冲浪者,并由此形成部分社会力量,使得“抠组”现象的社会影响力愈加扩大,关注者越来越多。
(二)诉求集成:“抠罗万象”
当前,消费主义和物质至上的消费文化盛行,“抠组”青年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行为选择,他们的经济诉求和精神诉求形成了多元的“抠组”文化。
一方面,体现在物质领域。其一是源自生活压力。就业困难、物价高涨、学历贬值、竞争激烈等内卷化的社会结构因素使得青年人需要承担高额的房租和医疗、教育费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对于经济拮据的青年人来说,“抠门”无疑是个缓解生存压力的途径,例如“抠门女性联合会”的简介就是“我们抠是因为穷,所以抠”。可见,经济因素直接影响了“抠组”青年的行为选择。他们聚在一起多为交流如何“抠门”实现省钱存钱,比如“越来越抠门的我,自从进了豆瓣抠门组,任何一个羊毛都不想放过,继续打卡一天花销不超过30元”“2023年5月挑战开支1.5k”“一百元过剩下的半个月”等热门讨论。组内成员热衷于交流怎样购买、怎样利用才能够实现物品价值最大化,多表现为分享变废为宝、好物平替、闲置转卖再利用等生活省钱妙招,比如有人分享“只需4.7元就可以使菜谱架变笔记本支架”并热心介绍具体操作流程,还有人用从“闲鱼”上花150元淘来的二手洗碗机实现了全自动无限洗鞋。其二是源自投资理财需求。这种需求主要体现为通过延迟消费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青年人通过“抠”而省下的钱可以用来参加教育培训而投资自己,还可积累财富以应对风险或未来购房等大笔支出。帖子“你们大学毕业的时候能攒多少钱”“每个月强制自己存1w”都属于此类思路。
另一方面,体现在观念领域,突显出不同的消费观。其一,“抠”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抠门”成为一些“抠组”青年的行为特点和精神需求。“抠门男性联合会”的简介是“我们抠不是因为穷,我们就是抠”。从心理学角度看,“抠门”的青年缺乏安全感,他们对自己的经济情况不自信,生活中力求精打细算,宁可牺牲一些舒服的享受,也不愿承担非必要的费用,从而使自己安稳、有保障地生活。比如,“丧心病狂攒钱小组”的口号曾为“让我们一起享受这些有钱、有安全感的好日子”[3]。而“抠”得过度者则表现为吝啬,有自私、冷漠、贪婪等心理特征,往往锱铢必较,特别看重自己的财富,存在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可能面临“躲了同事的份子钱被说不会做人”等社交难题。还有的“抠组”青年存在矫枉过正的情况,例如:“打卡40天换一杯奶茶”付出了高昂的时间成本;“1个鸡蛋吃3天”“一瓶饮料兑水喝出三种口味”“500块过一个月”则一味压缩生活成本,为“抠”而“抠”,甚至牺牲基本生活质量。其二,“抠”是手段,不是目的,表现出较为理性的消费观。具有这种特征的“抠组”青年会自觉践行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正所谓“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传统的精神文化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青年人的行为选择和消费观念,塑造了青年人理性的消费观,使他们崇尚节俭生活、简约生活,拒绝奢侈浪费、攀比享乐和拜金等不良行为,从而与目前新节俭主义提倡的“不该多花的钱不多花”的消费理念不谋而合。例如,“科学抠门生活小组”的简介写道,“抠门不是为了降低生活质量,也不是在商家的促销打折中抠门,更不应把个人的抠门建立在对他人的‘剥削’身上,而是为了在抠门中学会理性、适度消费,学会避免不必要的消费陷阱,认清事物的某些原理,把金钱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种“抠组”理念实现了对传统勤俭节约的理性回归,建构起理性、适度的新节俭主义,折射出部分青年理性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思维。
(三)辩证注视:“抠组”文化与节俭
究竟什么样的“抠”才是值得推崇的节俭?我们认为,只有理性、适度的“抠”才是真节俭。新节俭主义提倡用尽量少的钱获取尽量多的享受、满足尽量多的需求,持此理念的人主张理财有道、勤俭节约、简约生活、返璞归真,这种消费观积极而理性。从这个意义上看,理性、适度的“抠组”文化与新节俭主义高度契合。一方面,理性消费观要求人们拒绝成为被异化的消费者。部分青年可能会陷入超前、过度消费的泥潭,迷失真正的消费需求,经常为虚荣、攀比、从众等心理买单,导致长期入不敷出,丧失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负债和还债中恶性循环,生命价值感不断降低。而理性消费者量入为出,按照自己的能力、方式、需要和尺度去理解和实施消费行为。不少“抠组”青年都意识到未来的风险和需求,从而有规划地调整自身的消费行为,以此不断提升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和自我实现能力。具体来说,这些能力体现为在消费中科学地认识、把握和操纵客体,而不是被西方消费主义思潮所裹挟。另一方面,节俭要适度,培养张弛有度的生活智慧;更要“俭之有道”,摒弃贪小便宜的心理。许多“抠组”青年的分享发帖中不乏贪小便宜、损人利己的行为,如霸占超市免费试吃的商品、拿太多的超市免费塑料袋、带走公共洗手间的洗手液和卫生纸。有些消费者不满足于“薅羊毛”,选择违规套利,直至走向犯罪。还有的“抠组”青年只顾着便宜省钱,忽略了质量,反而造成事实上的浪费,与节俭的初心南辕北辙。相反,“科学抠门小组”提倡的“省钱而不降品位”“省钱而不减体面”等原则,以及“理性抠门,追求更好的生活”等帖子,恰恰体现了受新节俭主义影响的“抠组”青年对节俭的正确建构。
二、“抠组”青年的特点
“抠组”青年的种种做法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不良消费文化的纠偏。他们力图做到简约、朴素,不追求超前消费和奢侈消费,处处精打细算,体现出以下三大特点:
(一)内生动力:主动而非被动
在传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短缺,民众迫于生存压力而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属于应对困境、积累财富的被动选择;而在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飞速发展,物资丰足,人民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抠组”青年节俭的缘由往往不再是生活所迫,而是更多地体现为主动理性的节俭。“抠组”青年的节俭价值观更多地体现为物尽其用、量入为出和对节俭价值的主动追求,许多青年人主动加入有共同利益需求和情感需求的“抠组”圈层,以“薅羊毛”等方式寻求消费的最优解,例如拼团购物、在食堂就餐或自带餐食、使用充话费赠的手机等。被豆瓣“抠组”奉为“大神”的王神爱在南京毕业9年,靠“抠”攒出两套房;她主动节俭,每月工资储蓄率达到90%以上,倡导“如非必要,不增实体”,“抠”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4]“抠组”青年主动接受“抠”文化,主动赋予自己身份标识,自得其乐,也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类型构成:多样而非单一
豆瓣网上的“抠组”文化根据发帖类型可分为求助类、情绪表达类、交流讨论类。
求助帖包括提问帖和监督帖。求助提问类的发帖旨在寻找用最低成本解决生活难题的方法,比如“电饭煲线断了,求接线的办法”“总是‘攒小钱、赔大钱’,怎么破”等困境求助,以及名为“抠抠帮-省钱心经”的“抠组”中的“省钱之问”,这类帖子的关键词通常包括“请问,请教,指点,求,帮忙,帮我,救救,能否,为什么”[5]等。监督帖是组内成员求助于有着相同诉求的组友,发起结盟邀请,从而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做到节俭省钱,其典型为“抠门女性敲打会”的“求敲打,求劝退”,具体帖子如《求敲打,想买空气炸锅》。
情绪表达类多为吐槽帖。面对一些不愉快的生活琐事,“抠组”青年在组内发泄情绪、表达观点,例如“抠门生活吐槽会”的帖子《舍友带男朋友住公司女生宿舍,无力吐槽》《过于抠门,以至于找不到对象,纠结》。
交流讨论类是“抠组”青年以“抠”会友,交流省钱技巧,分享心得,形成分享者津津乐道、浏览者兴趣盎然的双赢愉快氛围。“抠门男性联合会”“抠门男女省钱组”“酷抠族~抠门上瘾”“抠门留学生联合会”“抠门DIY”等小组就多有此类交流。以“抠得惊奇,抠得艺术,抠得品质”为口号的“抠门家装联合会”通过讨论,记下装修和居家布置过程中的苦乐,如帖子《北京装修经验帖(独立设计师+自选工长+自购主材)》。
(三)核心要义:理性而非盲目
“抠组”青年的理性中,第一是务实性,表现在对条件、过程、目标的客观把握和精准设定上。坚持新节俭主义的“抠组”青年奉行实事求是精神,从客观实际出发,对自己的物质消费有着客观的把握,拒绝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第二是长远性。“抠组”青年选择暂时克制消费欲望,谨慎管理和规划个人的支出和资金,注重储蓄积累和长远消费,通过勤俭节约换取未来更多的选择权。“想喝奶茶求骂醒”“关闭花呗的第五个月”“0消费第一天,立帖为证”等帖子多属于此类。郑州女孩原洁是“丧心病狂攒钱小组”成员,2020年4月,27岁的她和母亲一起选购了一套住宅,首付45万元,其中30万元是她毕业4年来的全部积蓄。[6]第三是理智性,主要体现为对不合理的传统节俭观不盲从。例如在囤积物品方面,因受当初经济水平影响,父辈许多人囤积物品的思维习惯根深蒂固。但如今物质富足、流通便利,过度囤积反而会消耗更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抠组”青年会区分必需品与非必需品,从而确定自己的消费决策。“不要买”小组的成员自称“消费主义逆行者”,他们的闪亮口号是“不盲目跟风,不被消费主义裹挟”,组员会在小组里分享自己买过的“踩雷品”“智商税品”“伪需求品”等,帮助其他组员省钱、省心。组内设置了一个“不要买”的分享区域,可分享在“双十一”等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套路和雷区。组员“用魔法对抗魔法”,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许多劝消费者“别买”的帖子图文并茂,足以让商家的广告黯然失色,从而降低消费者的购物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