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逻辑

作者: 宋冠澎 姚杨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得到了深度的挖掘和整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承、民族复兴相契合,并与思政课程在教育目标、社会理想、实践理性上相通,让高校能够“以文化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培育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4-0045-0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智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予人们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支撑,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能够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内在关系,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契合点,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大思政课”需要传承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思政课”厚植文化底蕴。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以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中,扎实有效地铸魂育人,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承和创新发展,进一步赋能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一、价值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妥善结合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这一课题的具体实施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具有切实的影响。

(一)落实立德树人与培育核心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进而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因此,高校思政课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并具体落实到教学和实践之中,以此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思想和哲理,真正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追求。由此,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持久力,实现以文化引领道德、以文化深远教化。

(二)坚定文化自信与推动文化传承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大学阶段“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该纲要所强调的文化自信的确立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构成了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责。中华民族经历过辉煌的盛世,也承受过重重苦难,但民族精神并未被挫败。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坚韧,从挫折中奋起,将危机转为契机,走向繁荣与富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实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首先需要具备文化自觉,即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那些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自强不息”的进取心态以及“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都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核心理念和智慧,推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因此,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延续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回顾过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取得伟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终重视思想建设和理论强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重要理论成果,同时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今天,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为了顺利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我们不仅需要借鉴历史上的成功经验,更要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实现更大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两个结合”至关重要。高校思政课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充分体现“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充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理论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相通之处

文化作为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在个人塑造和社会教育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孝、悌、忠、信等核心价值观念,一直主导着道德教育,从而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秩序。深厚的底蕴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独具魅力。尤其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水乳交融,展现出天然的契合性。二者在教育目标、社会理想和实践理性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为二者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二者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

(一)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完整人格塑造,强调个体行为的道德性,将“立德”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视之为“三不朽”之首,将完善人格、践行理想人生作为人的终极追求;高校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品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对智慧和知识的探求,强调学问和思想方法的独特价值,辩证的思维、和而不同的观念、审慎求实的态度都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教学素材;高校思政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习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注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高校思政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和社会责任,倡导个体的奉献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高校思政课积极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仅从以上列举的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在诸多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二者的结合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智慧追求,还能增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二)社会理想富有契合性

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深厚积淀,孕育着民族的历史和未来;社会理想作为民族精神的灵魂,是民族对历史、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在于实现人人自由、平等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传播、传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平台,高校思政课深深扎根于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洞察,成为有力的跳板。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体不再受制于阶级的束缚和压迫,每个人都能够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自由地发展和实现自我;劳动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将变为一种自由的、有意义的活动,使人们在创造中感受到无尽的快乐和满足;社会资源将得到公平的分配,贫富差距将消失于无形,真正的平等和公正将成为现实。然而,理想的社会需要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转型和阶段性变革来逐步实现。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我们要用信念和行动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目标而不懈努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理想性为核心特征,深植于民族心灵。《礼记·礼运》勾勒了一个和谐、繁荣的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大同”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中华民族不仅怀着对美好社会的热切向往,更具备丰富的理论建构,并通过无数伟大的实践去追求这一理想的实现。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描绘出一个“人人平等,天下平等”的大同世界,展现了对平等、和谐的坚定追求;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同样致力于实现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理想尽管在层次和实现方式上存在本质差异,但在对私有制和剥削制度进行批判、对全人类饱含终极关怀等立场上展现出明显的契合性。这种契合不仅彰显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启示。

(三)实践理性拥有相通性

实践理性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西方文化中尊重自然的传统的基础上,尖锐地批判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的漠视。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认为自然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关注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索取,他指出,资本主义对无限利润和经济增长的追求与自然规律相冲突,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马克思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克服资本主义对自然的剥削和破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整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一理念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深入挖掘并继承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马克思以锐利的笔触,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被置于核心地位。马克思敏锐地洞察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受到经济利益、阶级差异和社会不平等的扭曲而变得复杂。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马克思坚决主张通过革命来消除阶级差异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践履的传统源远流长。这一传统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的实践目标层面上,与马克思主义存在许多相通之处,这种相通之处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上,以及对建立和谐社会的追求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实践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具体路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深邃的教育理念被视作高等教育的灵魂。为了塑造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不仅要持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更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以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的新时代人才。

(一)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尽管传统文化的某些观念和认知在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可能逐渐与当代社会产生不兼容的现象,但经过现代性的审视和筛选,那些依然充满活力的传统文化仍旧是我们精神力量的源泉和价值指引的明灯,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如今,我们需要努力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我们要通过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