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功能与实践优化路径
作者: 毕嘉耘[摘 要]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意在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使学生能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从而增强新闻传播人才的社会责任感。为此,需要形成系统、有效、有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容供给和学做融合、理实结合的育人模式。当前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实践中,应当促进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实思政案例、增强价值引领功能,突出学科交叉、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并且联合育人主体力量、加强思政育人保障。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闻传播学;价值引领;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5-0040-08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围绕这一任务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功能,是现阶段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新闻传播学课程在讲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加强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价值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要始终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培育作为航向标,结合专业特殊性,打造优质的课程思政育人资源体系,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素养、政治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功能
新闻传播学课程涉及范围较广,专业实践性强,教学过程中涉及“新媒体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等专业理论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联系时事政治,结合社会热点来分析新闻学、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此过程中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挖掘专业课教材中的思政资源,同时整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外资源,形成课内外资源的整合互补,实现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
(一)培养具有正确政治立场的新闻传播人才
在我国,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就必须坚持党性,而坚持党性的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应当引导他们站稳政治立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的重要育人目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要将政治素质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的政治觉悟,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鲜明政治立场的新闻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立志为人民服务,主动扛起宣传思想工作大旗,并增强阵地意识,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主动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深刻消化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观点,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各项论述和重要观点,并将其作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论指导。这样,通过对课程思政资源的深度挖掘,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理论内容,从而培养出具有正确政治立场的优秀人才。
(二)培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传播人才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新闻宣传人才的重要途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社会舆论引导和文化宣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关乎宣传工作的质量,关乎党和国家的事业成败。新闻舆论工作至关重要,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需要为新闻传播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为此,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新闻传播学课程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实现新闻传播学课程教育与思政课程教育的同向同行,为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培养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新闻传播人才
在当今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情况、新的任务。在这个背景下,更需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为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正确方向,从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合格的传媒人才。《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有助于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严于律己、协同作战,齐心协力采写制作高质量的新闻,面向社会公众进行高效率的传播,更好地发挥高质量新闻对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作用。
二、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实施的现实困境
当前,无论是国家还是高校,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制度保障。但是,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具体特点,也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的变化等。实践中,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和难点。
(一)缺乏系统、有效、有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容供给
首先,尚未形成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新闻传播专业要为国家输送合格的新闻传播人才,需要高校在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建设中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这就需要有雄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作为支撑。但目前,部分高校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计层面没有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也没有对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资源进行加工,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容供给与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不匹配的问题。以“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为例,其教学内容中涵盖了大量鲜活的历史人物案例,例如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等,这些鲜活的红色案例完全可以成为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抓手,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只是按照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一般性的介绍,而没有对其背后富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因而导致专业知识讲解与课程思政衔接得不够“顺滑”,契合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效果。
其次,现有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更新缓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需要结合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实际,对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和更新。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也为持续更新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目前,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方面只注重前期的规划和建设,缺少后续的引导和更新,导致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落后于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和育人作用。部分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库也缺少后期的更新和维护,缺乏与其他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难以为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更具时效性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最后,现有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深度不够。目前,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理论深度不足的现实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整体把握不够系统,在讲解过程中只注重课程思政的部分概念描述,没有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背后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精髓进行集中展示,学生也难以真正地理解课程思政蕴含的育人价值和精神引领。课程思政的优势就在于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觉悟和立场的重要性。如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没有真实案例作依托,学生就不容易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也就难以对课程思政所蕴含的精神内核进行深入探索。教师应当借助课程思政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新闻报道价值取向和职业道德操守。如果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只是进行简单的理论输出,没有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背后的深层逻辑展开集中讨论,学生就不容易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因而在日后的新闻报道工作中难以对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可能导致报道内容浮于表面。全球化背景下,教师还应充分认识到知识视野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注重学生全球视野的培养,这样才能够正确应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所有这些因素都要求形成对应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但显然,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整合深化方面还显得力不从心。
(二)尚未形成学做融合、理实结合的育人模式
一方面,课程思政还难以准确对接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实践要求。课程思政和新闻传播学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属性。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要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聚焦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紧跟时代发展,将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作为重要方向。新闻传播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属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既要在课堂上对课程思政鲜活案例进行讲解,也要在实践过程中带领学生了解新闻一线以及新闻传播的整个流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和动手实践能力。但目前,部分高校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平衡好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关系,课程思政“学”“做”分离,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育人平台,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往往偏弱,难以凸显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属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另一方面,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既需要将知识点讲清楚、讲明白,又需要对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并结合新闻热点事件,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有效融合,从而完成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但在传统的“传播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是“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消化吸收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教师在“传播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局限于讲台上,整个教学过程都没有学生的参与,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参与程度不高,也就无法对教师“精心策划”的教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甚至,由于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对知识的消化,因而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也就背离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初衷。
三、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优化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具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新闻传播学的实践属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运用多元技术手段对新闻传播学课程中的思政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将其无缝嵌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思政内容不抵触;要以思政案例作为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要注重学科交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还要联合育人主体力量,加强思政育人保障。
(一)促进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业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应地也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为新闻传播人才的摇篮,应当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紧跟行业媒介生态变革,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认可度。
首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知行合一作为主要突破口,满足当今融媒体时代对于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诉求。以“舆论学”课程为例,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精准扎实地掌握舆论测量、舆论分析、舆论研判、舆论引导等相关内容。既要将相关理论讲解清楚,也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深入接触现实社会的过程中培育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1]。例如,可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舆论场景,让学生通过选题策划、内容整合、危机应对等步骤来切实提升专业技能。
其次,开展小组研讨和项目实践。可针对真实舆论案例,以小组形式进行探讨,让学生看到当前舆论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多重因素对舆论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舆论策略。要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作为课程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组研讨、研究报告、实践项目设计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科学评估,根据学生表现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