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三个着力点
作者: 王海亮 贾崇峣[摘要]培养具有奋斗精神的新时代好青年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在具体培育工作中,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联,以校准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向度、激荡其奋斗精神力量、夯实其奋斗精神基础为着力点,引导大学生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自信,练就过硬的学习本领、创新本领、斗争本领。从而,培养出更多奋发昂扬、志向远大、文化自信坚定、能力本领过硬、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时代新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6-0034-09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华儿女的奋斗精神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奋进新时代的动力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号召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大学生是先进青年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承继者和中坚力量。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课题,是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目前,根据“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文化发展大舞台、社会建设新领域、科技创新最前沿、重点项目第一线、基层实践大熔炉贡献聪明才智、书写青春篇章”[1]的殷切希望,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工作的重点着手之处是构筑大学生精神家园,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生成自觉的奋斗实践,练就过硬本领,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热爱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并从红色精神文化中汲取奋斗力量,把崇高理想信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练就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本领,从而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绽放绚烂之花。
一、坚定理想信念,校准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2]50,“就会得‘软骨病’”[3]523。大学生处于拔节孕穗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实现自我价值和民族复兴的奋斗中,理想信念是方向之舵、动力之帆,“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3]524。这就需要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铸牢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需要坚定大学生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提升共产主义信仰力;需要铸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矢志不渝的信念,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使他们以坚定信仰引领奋斗,以不懈奋斗诠释信仰,用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凝聚奋斗伟力而砥砺前行。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筑牢奋斗根基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4]49,信仰作为人们“三观”在精神层面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信奉和敬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人是否属于奋斗者,核心标准就是心中是否拥有真正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提出、恩格斯进一步阐发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广义上还包括继承者在实践中对它的发展),是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在于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模式,进而指引人们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和前提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本身的信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砥砺大学生奋斗新时代,需要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要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提升自己对奋斗的认同感。大学生要“学、懂、信、用”马克思主义,自觉强化奋斗目标、找准奋斗路径,将自己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知转变为对奋斗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最终将奋斗精神在思想中内化,在行动中践行。二要引导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奋斗的锐利思想武器。让新时代大学生通过学习党的思想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抓住社会的矛盾、趋势、规律和未来发展变化,在准确把握历史规律、正确认识党情国情的基础上,将奋斗融入生活、变成习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三要引导大学生掌握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奋斗中实际问题的本领。大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善于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奋斗问题、厘清奋斗思路、凝练奋斗认知,凡事都从马克思主义出发,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力转化为奋斗前行的巨大推动力。
(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增强奋斗定力
“革命理想高于天”[4]34,理想作为人们“三观”在奋斗目标上的体现,是人类所形成的合理有据的美好愿景,是人的具体向往和切实追求。理想是奋斗的前提,奋斗是理想的践行。我们党取名为“共产党”,就是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人类解放道路的崇高理想,蕴含着美好、进步的社会制度,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始终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邓小平同志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5]今天的大学生早已远离战火纷飞的险境,如何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以昂扬的奋斗姿态参与第二个百年奋斗之路?如何培养政治信仰、保持奋斗定力?一要回看走过的路,不忘奋斗初心。新时代大学生要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将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自身奋斗的初心,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将其当作一种远大志向、伟大抱负、宏伟目标,去为之奋斗。二要比较别人的路,坚定奋斗立场。新时代大学生要树立用不懈奋斗实现共产主义的决心和信心,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深刻领悟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道理,并将其当作决定个人奋斗态度、奋斗观念、奋斗路线的科学思想理论去信仰和践行。三要眺望前行的路,明确奋斗目标。新时代大学生要清楚我们“到哪儿去”,将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自身奋斗的愿望和方向,从我国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中心任务出发,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方位,超越个人名利,“咬定青山不放松”,将共产主义理想当作一种价值追求、理论自觉、实践自觉去践行。总之,新时代大学生要知行合一,坚守奋斗理想和奋斗立场,了解实现共产主义之路所存在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坚持慎思笃行,保持奋斗能力,把握奋斗机遇,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视为终身课题,打好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持久战,无论何时都不动摇。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激发奋斗动力
“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6]信念作为人们“三观”在情感认知上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所具备的有信心做成某事的一种思想态度,是人们的一种矢志不渝的价值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于特定的世界历史环境和中国历史条件中历经千辛万苦而成就的伟大创造。新时代大学生要综合探究,才能看得深、把得准,抱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走自己的路”。第一,要辩证理解社会主义理论,立足实际去奋斗。如何凝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共识?核心是要注重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同时正确把握中国特色。新时代大学生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去奋斗,坚持从中国的客观现实出发去奋斗,发扬奋斗精神,埋头苦干,攻坚克难,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去追求、接近、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二,要掌握历史必然、历史主动,坚定不移去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今正阔步行进在新时代。历史的发展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要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以史为鉴、以史明志,让他们拥有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矛盾不回避、遇到挑战不闪躲的奋斗勇气,为其成长成才提供奋斗信念。第三,要学会总结经验、认识国情,开拓创新去奋斗。社会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由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具体实践的产物。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照抄照搬、一成不变的“本本”,而是不断发展的鲜活理论。因此,要观察中国的发展,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大学生要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的旗帜,以此引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道路,砥砺自己永做信念笃定的奋斗者。
二、坚定文化自信,激荡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力量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重要的力量源泉。解决精神动力问题、增强精神力量,文化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349文化自信是决定国运兴衰、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关键性问题,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性力量。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不是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文化自信蕴含着强大丰富的教育能量和持久深厚的精神动力。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大学生品德修养,促使大学生勇于奋斗、乐观向上;要将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使之成为感召大学生的最生动教材,引导大学生持之以恒、敢于担当;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驱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奋斗精神,彰显奋斗价值,凝聚奋斗力量。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奋斗德行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沉淀,其中的优秀成分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能够经久不衰地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历史智慧,具有经世致用、明体达用的特点,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新时代大学生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充分认识文化对人的品德、品质、品行的塑造作用,觉醒自身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自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严于律己的精神面貌、崇高的品德修为永葆奋斗精神,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时代新人。第一,用爱国主义精神砥砺大学生爱国奋斗。要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思想观念,以天下为己任,立德立心,把对党忠诚、为党尽职、为党分忧作为指引拼搏奋斗的伟大旗帜,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第二,用自律内省精神鼓励大学生勤勉奋斗。新时代大学生要用严于律己的精神充益骨气、正己立行、净心自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观念,牢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警示,做勤劳动、存敬畏、辨善恶、晓廉耻、敢奋斗、会奋斗的自知者、自胜者。第三,用和合精神激励大学生团结奋斗。新时代大学生要传承中华传统“和合”思想,锤炼品德,激发动力,积极作为;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万人离心,不如百人同力”“人聚则强,人散则尪”等道理,坚持集体主义,反对自我中心,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努力成为知感恩、乐助人、懂谦让、讲宽容、敢作为的新时代奋斗者。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特点,不断地在批判中继承和吸收、在继承和吸收中发展。因此,在国际大舞台上,新时代大学生要坚定文化自信,铭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而不同”,立足大格局,放眼大视野,昂扬大志气,以“天下一家”的博大胸怀和自信的心态参与世界文明交往,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汇聚团结奋斗力量,对与本国不同的文化不求全责备。
(二)以革命文化激发奋斗意志
革命文化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是用流血牺牲“标注”的,是中国精神的革命创造和薪火相传。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是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丰富精神遗产,是中国革命事业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内核,以“革命奋斗”为价值取向,一直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今天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离不开革命文化中奋斗精神对青年一代的砥砺。新时代新征程要以革命文化育人,用革命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教育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第一,用革命的理论指引大学生永久奋斗。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理论是拯救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武器,引领了党和人民奋斗的方向。革命理论是革命文化的根本底色,也是革命文化教育的主体内容,其蕴含的理论力量可以激振大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升华大学生对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的理解,促使大学生养成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前进力量。第二,用革命的精神鼓舞大学生艰苦奋斗。革命文化教育中要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建党精神,奋斗不息、无坚不摧的长征精神,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的延安精神,用红色基因浸染大学生情怀底色,用革命文化构筑大学生精神家园,教育引导大学生勇于担当、坚持不懈、不惧风险、勇往直前,做赓续精神血脉的奋进者。第三,用革命的历史感召大学生拼搏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解救出来,每一步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用革命先驱的事迹感召大学生,让大学生通过学习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重温革命历史、传承革命意志,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力量。此外,大学生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历史,鉴往知来,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歪曲革命事迹、抹黑革命先烈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抵制一切错误解读革命文化的现象,做革命文化的坚决拥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