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下优化民营经济市场环境探析

作者: 郑磊

[摘要]市场环境在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环境、融资环境、用地环境、社会服务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何破除这些制约因素,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市场环境,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对这些制约因素的深入分析,优化民营经济市场环境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打破市场准入壁垒,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环境;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引导要素合理流动;降低用地价格,推动大中型民营企业进入产业园区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融资协调机制;改善社会服务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总之,通过优化市场准入环境、融资环境、用地环境、社会服务环境等,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加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激发其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市场环境;市场要素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6-0072-08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实有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到18 086.48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37%,同比增长3.93%,10余年间增长超4倍。其中,民营企业5 554.23万户,同比增长6.02%;个体工商户12 532.25万户,同比增长3.03%。民营经济凭借其灵活的商业模式和持续的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民营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成为重塑产业链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困难日益凸显。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区域经济活跃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这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了新要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便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政府的政策性引导只有与市场环境、市场要素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对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优化市场环境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市场环境与民营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支撑。市场环境的优化直接关系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关系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新动力,同时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化市场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吴双、李靖宇等学者以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为视角,提出民营企业的成长历来与市场紧密相连,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体系和良好市场环境必然会制约民营经济的长足发展[3]。因此,优化市场环境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优化市场环境可以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良好的市场环境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公平竞争是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实施市场准入清单以后,“非禁即入”现象有很大改善,我国在政策立场上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许可条件,使得负面清单范围逐渐缩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体现在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等,通过这些机制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从市场环境入手,放宽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条条框框,更好地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全力激发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活力。

其次,优化市场环境可以提高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市场环境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民营经济领域,这种机制确保了资源能够流向更具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从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市场环境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通过各种市场要素来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市场经济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纳入市场进行配置。“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通过市场化配置,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能够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各种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使得民营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获取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宫秀芬等学者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视角,提出政府要把握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规律,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破除要素市场配置的制度性障碍[4]。从供给侧来看,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这些生产要素只有在合理配置条件下,经济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的、持续的发展。这有助于民营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市场环境还通过价格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再次,优化市场环境可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与产业升级。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民营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条件和动力。民营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在研发上就要加大投入力度,因此推动了创新和产业升级。市场环境还起到了引导民营企业向不断高端化、更加智能化、未来绿色化方向发展,这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了重要作用。从主体角度看,民营企业成为产业创新和升级的主力军,在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产业链整合等方面成为重要力量。尤其民营企业在新能源、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由于商业利润的驱动,竞争日趋激烈,民营企业不得不突破传统技术,在探索新技术方面更加积极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优化升级。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为民营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带来了契机。这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民营经济的职责任务,也是抢抓机遇培育民营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战略选择。民营企业规模大、范围广,产业具有资本密集、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等鲜明特点,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民营企业这些优势得以发挥。民营企业依托创新、人才、机制和产业等优势,在很多领域已取得初步成效,也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优化市场环境可以加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监管与服务。市场环境还通过对民营企业加强监管与服务,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管和服务力度。这包括加强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工作,以及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服务。这些措施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通过监管对民营企业与市场环境存在不匹配、不协调,不利于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变化等问题作出应有响应。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政府部门应以授权、放权的方式,确定监管和被监管的层次。对下辖的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权利处分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依法进行监管。要创新监管机制,主要是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监管。事前监管,着重规则的完善,依托监管信息系统,加强组织机构变化、公司发展战略等企业基本信息管理,有效规范资产管理、投资管理、产权变动管理、重大债务管理等事项监管。事中监管重在对企业经营发展过程实施跟踪监管,健全分类考核制度、财务监督预警制度、产权交易制度、企业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外派监督制度等。事后监管主要是通过评估手段,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专家的作用进行事后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加强公共服务,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人才培训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发挥监管与服务的协同作用,监管的同时也加强服务,两者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市场环境的优化。

二、制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环境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政府在简政放权、公共服务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不断优化的市场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这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职责任务,也是抢抓机遇培育民营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依托创新、人才、机制和产业等优势,在民营经济领域取得初步成效,也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制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环境因素,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庞大、市场竞争激烈,存在竞争无序、同质化问题,因此进一步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其发展尤为重要。二是中小企业规模小、市场抗风险能力弱,很多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创新环境相对落后,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优化市场环境有利于激发民营企业的市场活力。

(一)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仍然存在

鹿丽、孙建富等学者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视角,提出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是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制定具体的市场准入政策时却没有形成标准化和统一化的门槛[5]。2024年8月2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虽然我国对民营企业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但是还存在一些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一些行业和地区保护主义仍然存在,很多领域尽管对民营企业开放,但隐性门槛还在,实质进不去的现象仍然存在。即使有平等机会进入市场,民营企业还担心进入市场之后,能否获得平等竞争的机会。尤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于资金、技术等的限制,更加担心进入市场后存在不平等竞争的问题。比如,在公共部门采购和项目招标过程中,是否会和国有企业有同样的竞争机会,这是民营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融资渠道有限,融资体系尚不健全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仍然有限,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严格,因为民营企业群体过于庞大而且组成较为复杂,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还款资质也存在担忧。因为审批严格,民营企业无法实现多元化融资,银行贷款门槛高,使得一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无法通过银行贷款这种方式融资,导致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此外,担保费用贵也是民营企业主要考虑的问题。健全的融资体系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各行业各地方发展的差异,我国融资体系尚不健全。作为新兴融资方式的股权融资,没有得到进一步普及。一些民间金融机构非法经营、非法融资也导致了融资风险,给建立完善融资体系带来一些影响和冲击。金融市场对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考量不仅限于其经营成效以及未来发展潜力,还要依据对民营企业的风险评估,而这种评估往往需要特别审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融资。

(三)土地供应紧张,用地成本较高

土地资源是稀缺性资源,因为稀缺自然会导致用地价格上涨,因此用地成本高也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地供应紧张增加了民营企业的用地成本,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在一些地区,土地价格上涨导致民营企业经营成本增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其不能及时扩大规模,不能进行创新和产业升级,对企业自身以及整个行业来说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政府对土地的储备是有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增长迅速,用地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与政府储备用地不能成正比,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异常紧张,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关系紧张。此外,一些地区用地审批流程繁琐,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和监管,也增加了民营企业用地审批的难度。

(四)社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民营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其他服务组织等形成合力共同建设。目的是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信息管理、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目前,在政策法规咨询方面,很多地区做的还不够全面深入,一些民营企业对政策和法规缺乏了解,或者知道但不知如何有效运用。在融资支持方面,很多地区还没有搭建起有效的融资平台,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技术创新方面,技术咨询、技术支持和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服务不到位的情况。在人才培训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性、针对性的企业与人才完全衔接有效培训机制。总之,由于政府投入不足,服务机构能力有限以及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等因素,导致民营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千差万别,服务资源分散、协同性不足,难以形成合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