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与实践创新
作者: 王伟晴[摘要]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丰富物质生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推动、引领的作用。黔东南“村BA”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激发村民奋斗意识,用乡村振兴愿景引导个人努力方向,形成振兴合力,进而促进乡村发展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因此,从乡村振兴视阈下探索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与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精神生活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6-0080-08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部分的表述中强调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物质上的富足与精神上的富足,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由此可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精神基础,并决定着共同富裕的实现质量。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需求,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一个经济学的概念,而是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各方面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动态过程。目前,人民群众对于“共同富裕”的认知主要集中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的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物质成果,而逐渐忽视精神生活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2],它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协调的富裕。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积极健康的追求,“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精神生活的划分,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三重样态,即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生活,和谐多样、优雅文明、开放包容的文化生活,以及意义充盈、凝魂聚气、崇高笃行的信仰生活”[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体现了全体人民对精神世界的思考与追求,更凸显了其创造精神财富的能力。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引领、推动作用
富裕的精神生活可以引领、推动物质生活,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精神领域中道德水平、价值追求和科学技术等全方面的富裕,这将催发出先进的精神生产力,将物质生活的丰富性和精神世界的多样性有机相结合,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推动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内在精神的推动下,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是相互促进的。人的精神文明水平能够促进人的自我能力发展,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虽然物质生活的提高也可以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但精神上的富裕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进步,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和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且人自身精神的独特性使其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经济发展中的动力支柱。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精神的支撑,而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改善,需要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的支持。同时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是物质发展的引导和助力。精神文明包括了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不仅体现着对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感以及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同时还表现出对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及经济社会的稳定性作用。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决定着共同富裕的实现质量
富裕的精神生活是物质建设成果的集中反映,也是人民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决定着共同富裕的实现质量。虽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精神产品的品类不断增加,同时精神物质产品的消费也在不断增长,但是精神的需求仍然难以满足。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民创造新生活的动力和源泉。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精神共同富裕,提升精神素质,提高精神境界,以弥补物质生活发展的不足。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精神的丰富和充实是提升共同富裕质量的内在动力。当一个人对生活和工作有了一定的追求,便会对自身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面对生活中的一些挑战,会主动去寻求帮助,并秉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这对实现个人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乡村振兴视阈下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农村的精神生活作为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情况不仅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
(一)彰显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的体现,在乡村发展中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人的精神生活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长期以来,中国城乡的差别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上,也体现在精神文明上,这种差别的长期存在使城乡居民的权利体现出不公平的特征。因此,提升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精神生活水平都是对农民权利的一种保障措施,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公平要求的措施。在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破城乡的差别,确保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彰显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
(二)反映了农民对美好生活期望的精神表达
人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通过满足自身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进而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社会发展。农民对美好生活期望,是指农民在实际生活中,对自身、对自然、对社会等各方面的期望。农民的生活期望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农民自身的生活质量。在当代,农民的生活追求从物质上满足日常生活的温饱,上升到了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他们追求的不仅是文化娱乐方面,也包括关于人生意义的价值追求等精神层面的满足。
农民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农民的富裕不仅意味着他们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且意味着他们价值的实现。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有了高层次的精神表达,他们都渴望有幸福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因此农民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尤为重要。同时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希望通过推动社会的发展来获得社会的认可,进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生活所提升的幸福感,也可以弥补物质的不足。
(三)推进乡村振兴不竭的内源动力
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提高社会整体素质,重视精神文明,从而促进社会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精神的作用,激发全体成员的积极性,提高文化水平,促进社会文明,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内源动力。
精神之所以可以成为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因为人们渴望自己的内心能够得到充实,同时也希望得到精神上的巨大满足,才会不断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4]我们在乡村振兴中要将农民的需求放在首位,更关注农民的心灵状态,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在乡村中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的道德修养,提高农民的素质,不断增强农民的家乡归属感,不断发扬农民的奉献精神、提升农民的奋斗意识,在乡村建设中帮助农民找到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岗位。
三、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在当前城乡差异依然存在的背景下,农民作为乡村振兴建设的主体力量,其精神生活决定着乡村振兴进程与质量,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要表现为积极奋进的时代精神。
(一)以奉献成就责任感
要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必须发扬农民的奉献精神。从精神生活入手,要帮助农民树立“主人翁”意识,为农民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使农民能够自觉地参与乡村建设中来。农民的精神生活往往以村落为单位,成员之间通常有着较为紧密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促进了农民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共同活动。要实现乡村振兴的这一目标需要精神的支撑,奉献精神为实现自身价值提供精神指引,因此,要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以实际行动自觉地践行奉献精神,在建设乡村中树立乡村共同体意识。通过营造乡村团结共进的氛围,实现乡村物质与精神的全面繁荣,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担重任,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作为乡村的一分子要意识到,只有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才能实现乡村的振兴。
(二)以奋斗成就获得感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努力改善其生活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的生活变得更有获得感。农民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娱乐活动,更应注重其实用性,如农业知识普及、生态环保等,在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具有教育意义。从物质生活来看,农民通过自身奋斗,将生活和物质资源结合起来,使农村成为“富”的地方,形成“安”的生活,从而实现物质的富裕。从精神文化生活来看,不断激发奋斗精神,共同提升生活水平。乡村中的获得感是农民在奋斗过程中精神上的历练,是共享奋斗硕果时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逐渐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凭借自己的奋斗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三)以拼搏成就价值感
农村的精神生活是农民的精神家园。农村精神生活的提高,不仅可以让农民在精神层面得到提高和升华,而且还可以让广大农民在物质层面获得满足,进而增强自信心,不断拼搏寻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克服种种问题的方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农民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体现在他们对家乡的建设和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上。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农民以拼搏成就价值感的实现,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在乡村建设的关键阶段,农民只有勇当先锋、吃苦耐劳,将脱贫攻坚的优良传统、拼搏精神转化为乡村共同的精神动力,才能借此实现自身价值,切实解决面临的生产生活困难,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
(四)以创造成就幸福感
精神上的满足是精神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创造为社会发展注入动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为人民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新的途径。在乡村振兴中,想提升农民的幸福感,要向农民传授致富的原理与方法,鼓励农民自己创造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方法。农民将自己的方法实践起来会更加投入,才能领会精神层面的幸福与喜悦。在乡村发展过程中鼓励农民对未来进行美好设想和合理期待。这种对于未来的期待与构想也是一种创造,体现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进而激发内在的动力。同时政府要结合差异开展不同的活动,依托现有的物质条件,创造性地拓展精神活动载体,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他们陶冶情操、强健体魄,与时俱进地以适宜的方式带给农民便利,让他们在精神上获得真正的富足与幸福。营造良好的乡村社会氛围,为农民提供精神生活的归宿,将物质生活作为实现共同幸福的基础,而精神生活作为创造幸福的源泉。
四、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创新
“村BA”的成功“出圈”,是乡村振兴的缩影,更为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全新的实践路径。
(一)黔东南村“村BA”火爆“出圈”
2023年三月末,一场由黔东南州台盘村举办的篮球赛事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网友们参照“NBA”的命名规则,将这项由当地村民自发组织的比赛称为“村BA”。
其实这一比赛是由台盘村“六月六”吃新节演变而来的。吃新节是一个为了庆祝丰收的重要传统节日,在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现代体育走进了村民们的生活,并且成为过节的常规活动,而在当地举办了多年的篮球比赛更是成为一系列活动中最为热闹的一项,一直传承至今。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黔东南州的台盘村在谋划乡村文化建设时充分借助本土特色,挖掘民俗风情,将“传统气息”与“体育元素”充分融合,确保乡村文化“形神兼备”。这让全村的人们对吃新节更加期待,即便是在外工作的游子也会请假回村,与村里的邻居们聚在一起,只为打篮球、组比赛、庆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