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人民生命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

作者: 徐梦琪 汪盛玉

[摘要]人民生命健康是党和国家健康事业的首位要求。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论述,学术界进行了多维度的系统研究。在逻辑起点上,学界从理论渊源、历史传承、现实依据等角度阐释了习近平关于人民生命健康重要论述。在核心内涵方面,学界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平等观、“大健康”与“大卫生”理念为切入点进行了研讨;在重大意义层面,学界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健康保障等视角进行了理论思考;在实施路径方面,学界从物质基础、制度保证、人文支撑、国际合作等角度进行了具体研究。学界相关成果为深入开展习近平关于人民生命健康重要论述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可资借鉴,同时,对“生命健康”之于人民健康事业的首位关系、对人民生命健康重要论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系统论证和前瞻预判以及构建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策略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关键词]习近平;人民生命健康;重要论述;理论意蕴;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D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3-0012-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1],人民生命健康是党和国家健康事业的首位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全新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要求论述了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意义、核心内涵和基本要求,提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2]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学术界围绕习近平关于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论述进行了研究探讨,系统梳理这些理论成果,对于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贯彻习近平关于人民生命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以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放置于基础性地位,围绕“人民生命健康”提出系列重要论述,逐步引起学界的关注。一方面,健康中国是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进程的题中之义,生命健康是实现家庭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为做好新形势下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3]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民的获得感离不开健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以全民健康为前提。[4]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命健康不断面临各种挑战,健康产业存在服务供给单一、供给总量不足、基本医疗保障差异化、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5]伴随健康需求的增加,许多卫生健康领域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此外,人民健康还面临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外部考验。[6]基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学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生命健康思想展开了相关研究。学界相关理论的反思与智慧贡献是值得总结和深入推进的重要课题。

一、习近平关于人民生命健康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命健康事业进入到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学界从理论渊源、历史传承、现实依据等角度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

(一)理论逻辑

理论逻辑层面关涉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西方生命健康理论的借鉴等方面。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助益和涵养

学界从以下两方面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习近平关于人民生命健康重要论述的助益和涵养,一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崇尚“生命至重、惟人最尊”,将人民生命健康作为国家民生之要;[7]二是中医健康养生文化,源自健康管理实践与人文思想,习近平强调要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批判性发展了中国传统健康思想,提出“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与健康方针,突出发挥协同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工人阶级健康状况给予了深刻关注和探讨,提出了卫生公平、保障工人阶级生命健康、人的卫生健康活动与生产力发展相互作用、生命健康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保障等观点,并从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事业角度探索了人民生命健康的价值和意义。[8]关于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健康思想的沿革和发展,集中体现于两个维度:一是围绕“健康”概念,以马克思主义保障人民健康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稳定为逻辑起点,[9]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0]二是围绕“人民性”,立足历史唯物主义,[11]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5]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处理健康问题的方式。[6]

3.西方生命健康理论的借鉴

西方学界关于生命健康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健康观、生命观、生命教育以及生命共同体理念等维度。围绕健康观,西方学者产生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新自由主义主张通过政策推进国民健康;现代功能主义认为健康可以解释为社会化个人胜任角色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12]福柯则对医疗的权力结构进行了解构。围绕生命观,自古希腊古罗马至弗洛伊德时期,生命观的对立与冲突成为西方思想史上各流派的重要分野,相较于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狄尔泰等为代表的西方生命哲学流派,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实质性的超越。[13]马克思围绕生命教育,西方学者对生命意义与本质进行了多元探索,为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围绕生命共同体理念,西方伦理学关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提出一切生命存在体互相依存的观点,习近平在借鉴共同体理念的同时,正视到其消解人的价值主体造成的治理困境,构建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内涵的生命共同体理念。[14]

(二)历史逻辑

在历史层面,学界着重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维度考察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人相关思想的传承发展与守正创新。

1.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生命健康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初就高度重视人民的生命健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以健康思想指导革命实践,广泛组织开展卫生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健康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健康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15]形成了以预防为主以及卫生健康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6]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目标,[6]邓小平同志把人民健康与经济发展置于同等战略高度,[16]坚持通过群众路线促进健康事业发展;江泽民同志将“三个有利于”融入健康工作,提出人的全面发展观;[11]胡锦涛同志提出健康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积累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生命健康重要论述的孕育和成熟提供了深厚的土壤。[17]

2.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人人民生命健康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习近平关于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论述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探索一脉相承,[6]主要体现在坚守人民立场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把人民健康事业同民族解放、社会发展和改革紧密结合,[18]逐步拓宽人民生命健康的视域和内涵,[19]汇聚成习近平关于生命健康重要论述的重要来源。此外,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上,中国共产党积累的丰富经验,也构成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历史之维。[2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新思想、新视野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和理论性的政策方针,[6]推动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动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功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道路,[11]实现了对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健康理念和方针的继承和创新。[10]

(三)现实逻辑

在现实层面,学界着重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对人民生命健康事业的推进举措。

1.当前健康领域存在的问题

从问题关涉的领域和性质来看,当前制约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问题表现为,第一,健康产业的供给能力不足,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存在不少问题,[21]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人民健康水平差距较大;[22]第二,健康产业发展不够;第三,医疗卫生体制不够健全,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的资源和水平直接影响人民生命健康状况。[23]从问题的来源与环境看,时代考验是习近平关于人民生命健康重要论述生成的现实依据,时代考验主要分为两方面:内部考验包括工业化和城镇化导致的疾病威胁,以及由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转变导致的健康问题;外部考验主要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问题。[6]

2.习近平关于人民生命健康事业的推进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健康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课题[23]。习近平主张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倡导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24]着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综合性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医疗卫生的有效供给;注重保障生命健康权,美化生活和生态环境,创新医疗卫生研究技术[25];建立健全人民健康宣传和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健康、药品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公共安全服务监督体系。[10]

3.习近平关于人民生命健康重要论述的现实导向性

习近平关于人民生命健康的论述呈现出鲜明的现实导向性,体现为以下三个层面。立足个体层面,着眼于当前人民健康领域的问题和需求,以期满足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诉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9]立足国家层面,在充分掌握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26],深刻关注人民生命健康问题;[4]立足世界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对新时代国际健康理念的借鉴和发展,也成为习近平关于人民生命健康重要论述的重要来源。[10]此外,习近平个人成长和地方工作经历中有关卫生健康工作的实践其重要论述的形成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6]

二、习近平关于人民生命健康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

学界认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央颁布的文件等,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关于人民生命健康重要论述的文本来源[6],并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了其核心内涵。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从人民主体地位的角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生命健康重要论述遵循了人民健康的内在发展规律;[1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在强化人民健康意识和健康服务转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6]从生命观的角度,习近平总书记以生命至上为价值基点,铺设了一条以人民生命健康为中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之路。[25]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有学者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生命共同体”理念。[27]很多学者以抗击新冠疫情为例,论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最大关切[26],及其“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科技领域的理论表达与现实呈现。[28]

2.全民健康的现实诉求

这一理念充分显示出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广度。一方面,很多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健康中国关系的论述,阐明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21]健康中国战略的根本目的是“全民健康”;[11]另一方面,很多学者聚焦于“全”,认为其内涵指向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横向涵盖全国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纵向涵盖生命健康的全方位和全周期,并涵摄后代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18]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关怀指向

这一理念从方法论的角度体现出群众史观的意蕴。[8]习近平在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基础上,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4]强调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29],激发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4]“人民”是习近平讲话中的高频词,党中央把健康中国战略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是立足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集中表现。[7]通过追溯历史,可发现习近平继承和发扬了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优良传统,[15]抗疫事实也论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20]

(二)“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平等观

1.坚持公益性导向,倡导公平正义

公益性指向维护健康公平的导向,[30]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必由之路。[11]习近平以维护公平正义作为价值追求,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价值导向[5],推动不同区域的健康卫生事业协调发展[13],强调要全面建成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各方面权益。[9]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实现全民共享健康成果。[13]党和政府全力救治感染新冠患者,充分显示出保障生命健康权、贯彻平等原则的决心。[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