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职业能力培育和优化路径

作者: 张元 钱美玲

[摘要]新时代赋予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新的历史使命,高校应多途径提升网络思政工作者信息甄别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和协同疏导能力,具体包括:提升网络自觉意识,增强网络咨询辅导、询问解答、交流沟通等服务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信息收集和数据整合建设能力;加强网络舆情风险信息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危机管控工作,提升网络舆情风险危机应急治理能力;多渠道强化对网络法律法规、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行为规范的学习,提升网络道德素质和媒介素养,提升对学生学风的引导能力,以及对学生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等学校;网络辅导员;职业能力;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3-0022-12

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一方面,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信息,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充斥着良莠混杂、真伪难辨、侵害上网大学生的不良信息,极易诱发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形构关键期的青年大学生的情绪变化,甚至可能酿成校园网络舆情危机。随着网络社会的快速崛起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这一新兴职业应运而生。而教育客体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客体本身较强的可塑性,以及他们对新思想、新观念的好奇心,决定了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一、培育优化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职业能力的价值意蕴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强国根本、兴邦大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1],“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的大是大非问题”[2]。总书记既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指向。促进新时代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都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育一支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具备智能技术素养的高校网络思政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网络思政工作新实践、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建设教育强国、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保驾护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个报告体现了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总方向和总目标,将立德树人和思政育人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在此背景下,培育和优化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的职业能力,有利于“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教给谁’这5个根本问题”[3],有利于培育有理想信仰、有改革创新精神、有强健体魄、德才兼备、能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又称高校网络辅导员,一般指高校中“能够以网络为载体,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优势而开展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其“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要求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而产生的”。应选拔、培养一批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网络技能,熟练使用各种教育软件,思想敏锐、业务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和管理人才,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网络管理员和评论员队伍,形成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4]

可以说,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在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维系和促进大学生人际化、社会化的一个中心纽带。网络文化作为现代社会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背景,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现实生活行为和网络交往行为时刻发挥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和建立一支既具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又具有计算机网络专业理论知识,还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的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队伍,不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当前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所必需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在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工作手段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网络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网络技术应用、聆听讨论、询问解答、网上和网下的沟通服务、信息收集整理。网络应用职能包括网络自觉意识、网络技术水平、信息甄别能力和网上沟通意识。网络辅导咨询和网络舆论危机管控的职能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网络辅导和咨询、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提高处理突发与紧急事务工作、加强基于网络舆论危机的管控职能。”[5]73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当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二、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职业能力优化路径

当前,大批200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开始作为新鲜血液注入高校大学生群体。他们生长在我国改革浪潮如火如荼之际,受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深化改革、多元文化思潮迸发、网络社会崛起以及全球化的影响较大,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不同于以往任何“年代群体”的独特思想意识。他们在价值观上呈现出独特的样态,主要表现为价值观的复合性、不稳定性、自带网络基因、拥有独特个性需求等。这就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网络咨询育人的职业能力

互联网是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最直接的工作平台,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当认清高校育人环境发生的新变化,研究和把握信息网络条件下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特点。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正确看待网络技术的应用价值,不仅要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还要善于将负面信息转化为“反面教材”予以昭示,从而充实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如果没有足够丰富的网络知识和网络实践经验,就很难在真正意义上解决大学生网络主体在网络生活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因此,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当强化自身的网络自觉意识,关注大学生网络主体反映在网络中的思想状况和发展动态,并及时加以引导。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的网络自觉意识,是指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能够自觉地加以收集、甄别、归纳和整理,形成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进行传播和应用的意识。建基于网络自觉意识之上的网络咨询育人职业能力是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的看家本领,它包括网络咨询辅导、询问解答等服务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1.网络咨询辅导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在网上应当是一个有耐心的聆听者。网络的匿名性和隐秘性使得大学生网络主体在网上比在现实社会中更容易表达他们内心真实的思想、观点和态度,网络空间为大学生网络主体表达个人情感、学习需求和利益诉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和场域,网络博客、论坛等实际上也成为大学生表达个人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留言簿”。因此,网络思政工作者只要关注博客、微博、微信、BBS等网络信息辐射载体,就会了解大学生网络主体真实的所思所想所感。

然而,“常常会有一些网民借社会热点话题之机发泄自己的消极情感,并因此引发跨情境、跨群体的情感共鸣,使消极的情感宣泄成为一时主流的网络社会生态。消极的网络社会情感是由社会冲突的情感伤害、新媒体的情感动员、群体过程的情感传染、网络亚文化的感性激发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这些负能量的消极网络社会情感极具传播性和破坏性,对实现网络社会的绿色生态环境和网络社会的美好生活形成了严峻挑战”[6]。因此,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在网上又是讨论者,他们应当就大学生网络主体最关心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积极地参与网络讨论,在大学生网络主体汇聚的集群社区中主动热情地参与话题、发表意见,积极运用大众传媒的优势特质,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舆情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大众传媒具有许多优势特点,诸如能够进行大批量的体制化生产,能够有效地分离生产、传播与接收,能够有效地拓展接收的时空覆盖面,以及能够促进其所负载和表达的价值理念实现公共流通和有效传播等。这就需要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批判性地继承传统的主流媒体话语宣传模式,并加以创新,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采用文本话语传播和非文本话语(即图片、音视频等)传播相结合的方法,将宣传内容、宣传模式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变革传统主流媒体话语刻板的理论宣传模式,采用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相结合的方法,将理论宣传与群众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的话语权和引导权”[7]。

2.询问解答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在网上应当是一个亲切的询问者和解答者。“由于网络道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多重化,无论哪一种道德评价标准似乎都有一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任何一种行为选择似乎都可以获取某种价值观的支援、肯定和赞扬,同时又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和批评,导致网络道德评价标准变得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网络道德评价活动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8]因此,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需要通过网络公共平台捕捉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比较、鉴别和过滤,及时发现网络主体的思想动态及其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就现实中大学生网络主体所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网上进行询问,展开讨论,及时提出想法,给出意见。要鼓励大学生网络主体围绕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期更加清楚明确地了解情况。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知识文化积累和学生工作经验都比较丰富,与学生群体交往联系也比较密切,对学生的情绪、意见和利益诉求能够快速全面地了解掌握,故可通过在网络空间中扮演多重角色,变换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和工作方法,利用网络交往的即时性、隐匿性等特点,采取原创评论、评论跟帖、对话等多种交流方式,便捷快速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对学生思想和网络行为的有效引导。在此意义上,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既是一个询问者,又是一个解答者。

(二)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网络交流沟通的职业能力

网络空间中多元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相互激荡,使得各种思想碰撞交融,在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信息而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导致各种风险因素通过网络加速辐射传播,非常容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产生不良影响,使得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发生思想变化,产生情绪波动,甚至可能酿成校园突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因此,在网络社会中,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当成为一个尊重差异的交流者和服务者,在工作中灵活面对不同情况,或以情动人,或理性分析,或谆谆教导。

1.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用网络进行交流沟通的自觉意识和工作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高校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德育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不仅要拥有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必要的网络技能和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较强的信息辨别能力,才能够在虚拟性的网络世界中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