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若干问题探析
作者: 申浩然[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目标和新发展理念在生产力维度上的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可以有效赋能东北地区振兴发展。东北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面临人力资本、创新禀赋、产业结构、市场规模的约束。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下,东北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突破思路是在生产力量的合理增长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生产关系变革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保障经济有机体的畅通循环。相关政策建议是:以推动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依托,以提升市场化水平为动能,以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抓手,以发展数字经济为赛道,以加强区域合作为保障。
[关键词]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6-0060-08
2023年,在新时代推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概念的提出,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对于新时代东北地区实现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东北地区如何探索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路径并转型发展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维度进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段成荣等探讨了东北振兴过程中的人口困局问题[1];常修泽从体制、结构、发展方式方面提出了如何实现东北振兴的一些思路[2];杨东亮等从投资角度分析了东北经济失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3];樊杰等从科技创新、国有企业、开放经济、城市贫困和功能定位方面分析了五大东北地区发展的核心问题[4];黄群慧等探讨了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5]。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缘起与演进
在经济思想史视域下,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维度提出了生产力理论,如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生产力”概念,并论述了劳动分工对于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让·巴蒂斯特·萨伊提出了劳动、资本和自然的生产力要素说,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阐释了有关精神的生产力思想,赫斯将生产力理论置于历史视角下开展了研究。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古典主义政治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的生产力理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提出了科学的生产力概念,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在内涵上,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认为生产力是以现实的个人为主体改造对象世界而展现出的本质力量;在生产力要素构成方面,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6],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发展生产力不能离开生产关系,认识生产力,应充分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生产力的内涵认识逐渐丰富。毛泽东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中就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打压、制裁、封锁不断,国内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任务、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将科技创新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根据时代变化做出的又一重大论断,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二)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扬弃,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是一种发展水平更高、结构更优、效益更好的生产力。理解新质生产力,应充分把握“新”与“质”的关系。一是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创新在生产力跃迁中的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更加重视颠覆式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从依靠传统产业到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依靠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二是新质生产力在量的维度上依靠传统生产力,但与传统生产力有质的不同,新质生产力将依托于“创造性毁灭”的力量,不断实现生产力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跃迁。三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加依靠新质思维与新制度。新质思维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念、意识与思维模式,是对传统思维定式的扬弃,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思想层面的一种新要求。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形成、发展以及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需要思维模式、观念的“新质”。同时,生产力的变迁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生产力变革的生产关系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制度是生产关系最为直接、集中的体现,它的形成将更加需要制度变迁的引领。四是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目标和新发展理念在生产力维度上的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将摆脱过去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要求,是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一招。
(三)以新质生产力促进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内在机制
1.新质生产力激发东北地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经济主体内部与外部双重因素的叠加,经济体内部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的积累等因素及经济体外部的政策扶持等因素冲击都可以提升经济增长的效应。而东北地区振兴发展面临经济增长滞后带来的恶性循环,需要可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源,以形成“造血”功能。
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激发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将推动东北地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经济有机体运行发展、循环畅通的四个环节,也是社会扩大化再生产的环节。从长期来看,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新质生产力本身就作为生产端部分,通过发挥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断创造高质量供给,同时作用于分配、交换、消费环节,使得经济发展维持在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将通过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延伸产业链,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实现地区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统一,不断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2.新质生产力标明东北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生产力的质量决定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二十年来,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振兴发展的效果尚不明显,目前甚至面临资源型城市转型压力增大、人口过度流失、产业升级缓慢、经济增长水平长期滞后等多重经济问题叠加的发展困境。究其原因,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实现振兴发展,需要跳出路径依赖,探索出一条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新路。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生产力从旧质态向新质态的转变,催生经济发展的新要素。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生产力三要素将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新质生产力将更加依托高素质劳动力、新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经济发展的潜能将得到充分释放。东北地区转型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结构性失衡问题,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激发经济新动能的必然要求。生产力带来传统产业的颠覆性变革,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将提升产业体系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东北地区将不断摆脱“资源诅咒”与产业偏重制约的深层次矛盾,使经济增长从依靠更多的要素投入到依靠更多的科技投入,探索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发展新路。
3.新质生产力提升东北地区保障国家安全能力。东北地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肩负着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要战略责任,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在维护国防安全上,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本身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为维护国家国防安全奠定了基础;在维护粮食安全上,新质生产力的增长,促进现代化大农业的发挥与农业科技的水平提高,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管理水平,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农业经营效益,更好做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在生态安全上,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要素资源的节约与生产效率的提升,将减少经济活动中的污染与资源过度消耗,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走出生态环境更好、经济水平更高的新路;在能源安全上,新质生产力赋能生产端,提高能源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水平,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提升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在维护产业安全上,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水平,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发挥更大作用,摆脱产业结构过重的制约,提升三产的高端化水平。
二、东北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面临的约束
(一)人力资本约束
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最具活跃性与创造性的部分,劳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操纵生产资料改造生产对象的否定性过程中,也是生产力的展现过程,劳动者的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等因素影响了生产力的发挥,生产力如何发展、将达到什么样的结果,由劳动者因素决定。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挥需要由“数量型”劳动力投入转变到“质量型”劳动力投入,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挥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劳动力。
东北地区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口流失、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培育新质生产力面临着人力资本缺乏的约束。其一,东北地区受历史惯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出现了“人口结构性”劳动力过剩现象,人口增长呈现负增长趋势。其二,东北地区距离国内主要经济中心较远,人口外流现象严重,且地理位置偏远、气候长期寒冷、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机会有限、就业空间狭小,更难以吸收其他区域的劳动力。其三,东北地区近十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经济发展落后与人口流失形成了恶性循环,营商环境、就业创业氛围存在多重短板,在经济发展前景、就业机会与就业环境、基础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条件与发达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区域差距,在市场配置资源失衡的情况下,内部推力与外部拉力共同作用,导致人口外流。
(二)产业结构性失衡约束
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与载体。新质生产力是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条件下,依托于战略型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高质量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东北地区具有新产业发展的巨大潜能与空间,但从现状来看,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缓慢,新型工业化发展存在短板,产业结构性失衡约束了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其一,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出现偏重,工业制造业是支柱产业,工业产业发展比重大,第一二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出现偏重,第三产业占比低且低端化现象突出。其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主导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之间竞争效应强,而互补效应弱。其三,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众多,资源型产业陷入路径依赖,转型发展面临较大障碍。其四,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一些新产业成长较快但规模不大,缺乏对传统产业的带动力。
(三)创新禀赋不足约束
新质生产力是在生产力在量的增长基础上实现的质的突破,是由创新驱动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其崭新内核,呈现出高效率、高效能的特征,马克思将科学纳入生产力的范畴并揭示了科学技术进步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且从历史上看,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现无一不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革新而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升了生产力质变的可能,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更高水平的创新。
东北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面临着创新禀赋不足的约束,东北地区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科技创新水平明显落后于国内其他主要经济区域。其一,一流的大学与科研院所是孕育产生原始创新动能的源头,从全国教育版图来看,东北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高校与科研院所,但相对来看,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科教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其二,东北地区是进入计划经济最早退出最晚的地区,在思想解放方面存在短板,存在一定的“等、靠”思想,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其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多而民营企业少,民营企业出于盈利的需要往往更具有创新的动力,部分国有企业产权意识不明晰,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部分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存在一定程度的“卡脖子”问题,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产业链自主化程度较低。其四,缺乏良好的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是鼓励创新的重要保障,东北地区受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弊端影响,营商环境较差,创新能力的培育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