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激发农村消费新动能
作者: 邵素军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村消费市场逐渐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推动国内需求扩展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然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依然是制约农村消费潜力释放的关键因素。农村居民收入稳定性不足、消费信心不强以及社会保障覆盖水平较低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商务部等17部门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旨在优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一、农村消费升级的潜力空间与现实梗阻
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农村消费市场逐渐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较2010年增长了3.7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9280元,比2010年增长了3.9倍。并且,连续多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速,显示出农村消费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然而,尽管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但其绝对值仍仅为城镇居民的55.8%,城乡消费差距依然显著。这种“追赶式增长”的背后,既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折射出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为其消费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相对滞后,基础性消费仍占较大比重,高价值耐用消费品和服务领域的支出意愿相对较低。
(一)收入差距依然显著,稳定预期尚未形成
尽管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显著,差距绝对值仍在扩大。2024年,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为54188元,是农村居民的2.3倍。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仍然以农业生产、务工收入和小规模经营为主,易受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和政策调整的影响,缺乏长期稳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决策,使他们在面对高价值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时表现出谨慎态度,更倾向于选择高储蓄、低消费的模式。收入差距不仅仅表现在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直接收入对比上,还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城市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机会都更为丰富,而农村地区则受到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和社会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制约。这种不平衡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限制了农村消费的广泛升级。农村居民在面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长期支出时,往往缺乏足够的经济保障,导致预防性储蓄意愿较强,消费潜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二)消费升级梯度明显,结构升级空间广阔
尽管农村消费市场近年来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基础性消费仍占较大比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农村居民在食品上的消费占比为32.4%,高于城镇居民的28.8%。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村服务消费增速显著高于商品消费。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7767元,增速为8.4%,远高于食品烟酒支出的6226元和5.9%的增速。这表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消费升级正成为农村消费市场的一种趋势。随着农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农村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消费模式逐步趋向高端化和多元化。在家电、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消费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增长潜力依然巨大。例如,随着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网购消费逐年增长,成为农村消费市场的新亮点。同时,农村居民对旅游、休闲、娱乐等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农村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然而,农村消费市场的结构升级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商品和服务供给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农村消费市场的监管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假冒伪劣商品、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体验。
(三)保障短板制约释放,影响消费心理与预期
消费心理和预期是影响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逐渐增强。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使得农村居民在面对未来生活时有更强的安全感,从而更愿意增加非必需品消费。然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覆盖不均、待遇水平较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较强,从而抑制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展。以养老金为例,2023年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为214元,而同期城镇职工社保养老金为3162元,后者是前者的14.8倍。这种巨大的待遇差距使得农村老年人在面对生活支出时感到压力重重,难以释放消费潜力。此外,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加剧了农村居民的医疗支出负担。虽然医保覆盖率逐年提高,但报销比例和可覆盖的医疗服务范围仍有待提升。这使得农村居民在面对突发疾病或长期医疗支出时,往往需要动用储蓄或借贷来应对,进一步抑制了消费。
二、社会保障赋能消费升级的传导机制
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更是推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提升收入、优化分配结构、减少收入不确定性并改变消费习惯等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可有效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全面繁荣。
(一)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直接提升消费能力
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养老金、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及各类补贴,为农村居民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提升其消费能力。2024年,国家提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103元提高到123元,农民每月实际领取的基础养老金超过了220元,上海更是达到了1490元。此外,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以云南昭通为例,当地通过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赴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务工,不仅显著提高了他们的工资性收入,也增强了他们对家乡消费市场的需求。这种非农化转移趋势不仅丰富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也为提升整体消费水平奠定了基础。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功能减少了农村居民对土地的过度依赖,推动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土地流转的增加有助于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的增长。随着农业产业升级,农村居民收入得到提高,从而释放了更多的消费潜力。
(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消费增长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改善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结构,从而促进消费市场的扩展。随着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显著提升。这类人群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即额外收入大部分会被用于消费,因此收入分配的优化能够直接带动消费增长。例如,四川内江市在2023年新增5000万元救助资金,提高低保标准,使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显著增加。这一政策实施后,当地农村市场的日用品、家电和文化娱乐等消费需求明显上升。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也激励了中等收入农村居民参与市场消费活动,他们在耐用消费品、家用电器和服务消费方面的支出显著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还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通过提供教育、培训等机会,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帮助农村居民提升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这种人力资本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农村居民实现个人发展,也为农村消费市场的升级和扩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降低收入和支出不确定性,减少预防性储蓄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农村居民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收入预期和医疗、养老等保障,从而降低了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波动的担忧。这一机制减少了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需求,释放了更多的消费潜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10.4%,高于城镇居民的8.5%。由于农村居民往往面临较高的医疗支出风险,他们往往倾向于储蓄以应对突发的健康支出。然而,随着医保覆盖率和报销比例的提高,这一风险逐步降低,农村居民可以将节省的资金用于耐用消费品、文化娱乐和教育培训等领域。以浙江省的“浙丽保”医疗补充保险为例,通过商业保险的引入,平滑农村居民医疗支出。这一政策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也促进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增长。同时,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也有效降低了农村居民在养老方面的焦虑。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长期以来是限制其消费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基础养老金水平的提高以及养老服务的逐步完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消费支出也逐步增加。此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还有助于降低农村居民在面临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外部冲击时的风险。通过提供灾害救助、失业救济等保障措施,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帮助农村居民渡过难关,减少因外部冲击导致的收入下降和消费萎缩。
(四)改变消费习惯,形成消费“棘轮效应”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长期实施还能够通过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从而对农村消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根据相对收入假说,消费水平一旦提升,就很难大幅回落。这种消费行为具有惯性,被称为“棘轮效应”。随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更高的消费预期和消费标准,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将部分收入用于参加文化活动和购买文化产品,即使在收入波动的情况下,他们的消费水平也不会立即下降,反而会保持相对稳定。此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还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社会地位和消费能力,逐步改变了他们的消费观念。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接受分期消费、线上购物等现代消费方式,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升级和扩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入现代消费方式和理念,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激发农村消费新动能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激发消费新动能的关键举措。目前,农村消费市场面临收入不稳定、保障覆盖不足、消费信心不足等问题,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则能通过提高收入、减少消费不确定性和优化消费结构,推动农村消费的持续增长。
(一)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增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
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稳定性和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其在消费决策上更加谨慎,储蓄意愿高于消费意愿。因此,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养老金标准,逐步缩小城乡养老金待遇差距,确保农村老年群体能够获得稳定的经济支持,从而减少其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提高消费意愿。具体而言,政府可以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同时,可以探索建立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挂钩的养老金增长机制,确保养老金水平能够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而逐步提高。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救助力度,提高社会救助水平,确保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在医疗保障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医保基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医保基金的支付能力。同时,可以探索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引入商业保险等市场机制,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全面、灵活的医疗保障服务。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二)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缩小城乡居民福利差距
当前,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范围、保障水平和待遇标准上仍存在显著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展,也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因此,需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统一,提升农村社保待遇水平。具体而言,政府应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医保的报销比例和保障范围。同时,应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养老金待遇差距。在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制定符合农村特点的社会保障政策。此外,政府还应鼓励发展农村地区的商业养老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等补充性保险。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障服务。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商业保险机构的监管和指导,确保其合法合规经营,保障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
(三)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释放农村老龄群体的消费潜力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仅能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能促进养老服务、健康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消费升级。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养老服务市场,推动养老机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的监管和指导,确保其服务质量和安全。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农村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通过加大对农村养老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养老设施和服务网络,使老年群体能够获得更加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政府还应推动智慧养老模式的发展,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养老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发展。在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政府还应注重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养老服务人才的激励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农村养老服务事业。
(四)优化财政支持和资金管理,确保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长效运行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社保基金的可持续增长。同时,应优化社保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社保资金精准用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具体而言,政府可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社保资金筹资模式。通过引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社保体系建设,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协同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农村社保事业。同时,政府应加强对社保资金的监管和审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提高农村居民对社保政策的认知度和信任感,增强其参保意愿和缴费积极性。政府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农村居民普及社保政策知识和参保流程。同时,政府应加强对社保经办机构的培训和管理力度,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激发农村消费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以及优化财政支持和资金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可持续增长,为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应继续深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邵素军,云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编辑:蒋天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