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的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

作者: 付卫东 李嘉宇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是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在数字资源个性化育人功能、宣传推广及弥合城乡差距等方面存在不足。本文从扩大平台资源供给、优化平台功能结构、加大平台推广力度、缩小城乡应用差距四方面提出建议。

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I。2022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改革,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指出要升级建设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推动各地各校常态化应用。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持续推进数字技术与家校育人过程的深度融合,助力实现教育要素的数字化改造、时空融通和组织机构重塑,在赋能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3],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4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平台正式推出以来,截至2023年底,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亿,浏览量超过367亿次,汇聚中小学资源8.8万条5。由此可见,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已初显成效,但随着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其现存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显现,一些方面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基于此,华中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对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两大平台应用的主体开展问卷调查与结构性访谈,共回收有效教师问卷21599份,有效学生问卷90351份,旨在通过对湖北省内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现状的分析,为平台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的现实问题

(一)数字资源供给不足,课后服务及德、体、美、劳等方面存在缺口

一是资源丰富度、质量水平及易获取性有待提升。数字教育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研修备课、课后服务和家庭教育的直接支持,是影响教师平台使用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对资源仍存在较大需求,资源检索、推送的准确性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数字教育资源获取能力有待提升。

二是资源建设和使用以课程教学为主,课后服务与德、体、美、劳等方面的供给不足。

(二)育人功能缺乏,难以满足师生个性化发展及交互诉求

一是缺乏个性化育人服务,无法满足师生个体发展需求。2024年3月,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升级,支持全民个性化终身学习,为人工智能赋能个性化教育指明发展方向。据调查情况来看,尽管宏观层面已有众多政策推动,但在具体实践层面仍有待探索

二是师生、生生、家校交流互动不足。当前,平台侧重于“人一资源”的交互,而“人一人”的交互网络尚未完全畅通,导致家校、生生之间难以借其实现良好的互动,无法形成群体知识共建及家校共育的良好生态。

(三)宣传方式单一,平台推广应用有待增强

一是平台宣传渠道依赖于政府、教育部门的官方渠道或学校通知要求,未能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且宣传内容更侧重于平台的宏观功能和优势,而缺乏具体使用案例展示,使潜在用户难以直观感受平台的价值。

二是平台各级管理员的权限设置尚显不足,具体表现为无法查看各学校及用户的注册信息,因而缺乏有效的数据管理、分析与优化,为全面铺开平台应用、形成上下贯通的工作体系造成阻力。

(四)城乡应用差距大,乡镇、乡村应用效能不足

一是乡村学校支持力度不足。调查数据显示,乡镇和乡村教师普遍认为,学校对于使用平台的鼓励力度、提供的培训机会以及对平台的重视程度显著低于城市和县城的教师,乡镇和乡村教师平台使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不足。同时,乡镇和乡村学生使用平台的频率亦显著低于城市和县城学生,平台应用差距导致城乡学生在数字学习与资源获取上的不平等。

二是城乡师生数字素养存在明显的差距。调查数据显示,乡镇、乡村师生相较于城市、县城师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应用能力尚显不足,导致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效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的优化路径

(一)扩大平台资源供给,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从满足高质量、均衡化教育发展需求角度出发,具有长远发展眼光,并基于共建共享思路,充分考虑学习者实际诉求,与新技术实现深层次有机融合8]。要基于中小学师生诉求,合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第一,促进各主体协同参与,发挥优质资源最佳效能。省市相关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合理分配职能分工,加强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一方面,结合国家平台资源与地方特色,以需求为导向,以资源配置水平为基础,制定吸引有关机构、社会团体、企业支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形成多元化的资源供给格局。另一方面,区域之间大力推进优质资源互补互联互通,实现国家级、省级和各级平台优质资源的统一导航、统一检索和精准推荐;学校发挥引导作用,推动数字教育资源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通过设立教育教学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教育资源设计、应用、评价的全过程,形成资源共享和创新的良好氛围;教师发挥主体作用,根据自身学段学科的教学需求,对平台资源进行二次补充、组合、设计与分享,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式,将数字教育资源用足、用好、用活。

第二,丰富课后服务及德、体、美、劳等资源供给。一方面,加强平台内容建设,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开发体育、艺术、劳动等数字教育资源,不断完善课后服务内容,并引入专家团队,提升资源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优化平台技术支撑,整合AI、大数据、智能感知等新兴技术建立用户画像,依托VR、AR、MR等构建虚拟学习空间,以不断提升资源的交互性、智能性和个性化水平,拓宽课后服务场域,实现课后服务线上线下混合式发展,推动课后服务逐步向“求质求优”精细化数字化服务转型1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tuan20250209.pd原版全文

(二)优化平台功能结构,提升个性化育人能力

当前,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加速渗透到教育领域,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教育智适应供给、个性化服务和深层次匹配等提供了可能]。因此,要加强智能技术支撑,精进平台功能建设,为实现师生个性化发展和群体协同交互营造更便捷适宜的环境。

第一,数智赋能精准服务个性化发展。在资源推送上,对平台中教育行为进行挖掘,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资源精准化供给和推送,提供可预见、能感知、有深度、助个性的公共服务,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1;在个性化服务上,基于大数据技术,全方位收集师生全过程、多模态的教育数据,构建用户数字画像,实现平台用户“一人一档”[12],基于个体不同需求生成独具特色的育人路径,促进教育走向平等化、个性化和终身化;在精准评价上,提升平台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打造多视角、多节点、多维度的评价体系,生成可视化诊断报告,为教师的科学决策与精准化教学提供支撑[13]

第二,畅通“人一人”“人一机”交互网络,融合推进个体与群体发展。一方面,畅通“人一人”交互渠道,促进各主体间互联。建立教师研修共同体、教师工作坊等,打破区域间教师发展的封闭状态,以平台“跨时空”的优势推动各地中小学教师线上交流互动;丰富生生交互功能,为开展同伴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支撑;加强家校互联互动,引领带动组织建设,以小部分人带动大部分人,依托平台优化家校关系,创造智慧化协同育人环境[3]。另一方面,加强“人一机”交互,大力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三)加大平台推广力度,促进融合应用常态化

平台广泛及深入的应用需要有关部门的机制引领与系统支持。

第一,拓宽宣传渠道,提供典型示范。一方面,各地教育局、电教馆、学校等组建应用团队,建设一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典型示范校,生成系列具备参考价值的应用经验与示范案例,打造典型带动、示范引领的应用推广模式,促进教育教学与平台的深度融合,将平台应用推向常态化[14;另一方面,利用各类媒体、社交平台的宣传优势,全面展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特色功能与便捷服务,吸引广大群体不断探索、挖掘平台的应用潜力,营造积极实践、友好交流的舆论氛围。

第二,加强各平台纵向、横向融通,打破数据壁垒。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管理体系,汇聚国家与地方平台的功能,向各级各类平台开放访问通道与权限,打通数据纵横链接的关键节点,加快实现共享贯通,做到单点登录、数据互通,进而优化用户平台体验[15]。在优化平台间访问通道的同时,加强数据监管与保障工作,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通过精细化管理,确保用户尽可能在一个平台上获取其所需资源与数据,又能在共享过程中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缩小城乡应用差距,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深入推广与应用会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如何跨越城乡教育数字素养鸿沟,发挥数字教育平台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值得探讨和思考。

一是提升乡村学校的重视程度。学校管理者应认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赋能乡村教育教学的价值意蕴,将平台应用于管理工作,做好带头引领作用。同时,设立乡村教师平台应用评级与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外部动机。

二是培育乡村学校师生的数字素养。一方面,根据乡村教师发展需求,分层次、分学段、分学科开展精细化培训,尤其是针对乡村地区教育教学的特性和迫切需求,开展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课后服务、双师课堂等方面的研修研训[15],促进教师数字化学习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提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使用指导手册,引导乡村学校师生开展基于平台的教育教学活动,强化数字化教学实践,从而形成在实践中培育数字化能力、应用数字化能力、提升数字化能力的良性循环[16]。

作者简介:付卫东,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嘉宇,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教联体扩优提质的有效路径及考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ZD013)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 [2024-10-31].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2-10/25/c_1129079926.htm.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22-02-08)[2024-10-15].http://www.moe.gov.cn/s78/A06/tongzhi/202202/t20220209_598277.html.

[3]柯清超,马秀芳,邓博扬.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助力学校构建数字教育新生态[].人民教育,2024(5):57-60.

[4]王浩楠,郭绍青.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赋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中国远程教育,2023,43(9):48-5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亿[EB/OL].(2024-01-26)[2024-10-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4/2024_zt02/mtbd/202401/t20240129_1113178.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发布4项行动助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EB/OL].(2024-03-28)[2024-10-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4/2024_zt05/mtbd/202403/t20240329_1123025.html.

[7]孙立会,周亮.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实践逻辑[J].中国电化教育,2024(8):71-79.

[8]尹春丽,曲铁华.智慧教育背景下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24(19):7-11.

[9]金玉,汤玲,王瑞喆,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省域推进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9):30-37. (下转第53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tuan2025020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